教师根据相关课堂要素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的质性判定是笼统的、初步的。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做出更为精准的评判离不开对课堂相关要素的量化分析。这就需要对课堂学习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和专业加工,并在深入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技术越来越“富有”,工具越来越先进,手段越来越多样,“让学习看得见”已变得不再遥远。普通教师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跨越技术障碍,对积极学习进行量化区分,实现对学习状态的精准把控,是一个既现实又紧迫的课题。
积极学习的量化区分离不开高质量的课堂观察、高精度的切片制作和高效度的工具使用。高质量的课堂观察始终是积极学习量化区分的基础。这种高质量的课堂观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观察视点的确立。好的视点既要有全局的视野,也要有特别的关注,即既要关注全体学生,又要重点关注随机采样的几个典型学生。②观察内容的确定。专业的课堂观察并不是面面俱到的,而是选择最为核心的阶段、主题、要点进行跟踪式观察与记录,比如对课堂提问的观察可以观察发问的对象、问题的回答与响应、问题的参与度、问题的系列化、问题的互动形式、问题的结果应用等。③观察方法的确定。专业的课堂观察大多以结构化方式收集资料,用记号对观察事件进行统计与记录,以数字化方式呈现资料,利用编码量表等系统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评定。高精度的“切片”制作是积极学习量化区分的核心。教学“切片”是指包含特定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的教学片段。课堂观察受观察视点、内容所限,难免挂一漏万,同时由于观察过于聚焦,可能会“一叶障目”,难以得出完全客观的评价。通过录像设备将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再通过视频剪辑和处理形成一个个教学片段,便于对观察要点进行精准的分析。我们在录制前可以设置多个镜头,不但要对小组进行录制,也要对采样学生进行录制,形成对学生学习的“全息”影像,从而对学习过程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与判断。对于相对隐性的积极学习元素(例如思维),我们可以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通过图示技术呈现出来,实现“思维可视化”。
课堂观察、“切片”制作、工具使用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更为清晰的判断。主动的行为参与、深层次的认知参与、高度内隐的思维参与、不易察觉的情感体验等积极学习的元素都因被转化为相应的数据而变得清晰起来。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更多地依赖智能采集、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学习的“可视化”,让学习变得更积极。(www.xing528.com)
我们要通过积极的学习体验、积极的思维触发、积极的情感陶冶、积极的课堂表达等加快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的思维、行动和全部心力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提高;要追寻积极的课堂教学,建构积极学习的课堂形态,让积极学习成为课堂的基本表达,让积极学习成为学生的基本“面貌”,让教师为积极而教,让学生因积极而学,让“课堂革命”因积极而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