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由此可见,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故本题选D。
2.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其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沛西·能。故本题选D。
3.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规格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故本题选A。
4.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制度化教育的内涵。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强调“学历”。故本题选D。
5.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教育规律的理解。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教育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故本题选B。
6.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题干所述体现了社会本位论,孔德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故本题选B。
7.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有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故本题选C。
8.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思想。教学相长包括三层涵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体现了教学相长。故本题选C。
9.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情感的含义。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看到五星红旗的升起,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故本题选C。
1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故本题选D。
1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国家规定从小学到高中把综合实践活动设置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故本题选A。
1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班主任工作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个别教育工作、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操行评定等。其中,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做好各项班级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班级教育过程中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故本题选A。
1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怯感(1.5—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7)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8)自我整合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故本题选C。
1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题干中其他商人看到商人李某因此事件被罚,因此不再做出类似事件,这属于替代性强化。故本题选C。
1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理论的观点。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其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A选项,强调学生主动形成知识结构。B选项,强调学生通过接受学习形成新旧知识之间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C选项,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故本题选D。
1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分类。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例如,学习是为了获得在班级中的排名、地位、名誉、声望。故本题选B。
1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的无法控制的内心体验。题干中,学生多次考试失利,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故本题选A。
1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称为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故本题选B。
1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源管理策略。题干中对时间进行规划安排,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中的时间管理策略。故本题选A。
2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题干中,只看到水果刀切水果、杯子用来装水,看不到其他功能,属于功能固着。故本题选B。
2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是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的人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该阶段认为个人一贯地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题干所述属于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的观点。故本题选A。
2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迁移类型。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起到迁移作用,是逆向迁移;后面学习的内容促进、深化了前面的学习,是正迁移。题干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影响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属于逆向迁移。另外,后来的学习加深了先前学习的理解,属于正迁移。故本题选D。
2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迫行为。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题干中“一天到晚不停地洗手”属于强迫行为。故本题选B。
2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无意注意的概念。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题干中师生被“敲门声”分散了注意力,这属于不随意注意。故本题选B。
25.C 【解析】人口结构决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构成及地区分布等。科学制定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做到各级各类教育学校布局合理,体现了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故本题选C。
2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法律关系的相关知识点。教育法律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故本题选C。
2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申诉的程序。教师申述制度由申诉的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并依次序进行。故本题选C。
2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故本题选D。
2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故本题选C。
3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教师资格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故本题选D。
二、判断简析题
31.× 【解析】此观点错误。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不是实际的结果,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故本题错误。
32.× 【解析】此观点错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其中,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和能力基础。故本题错误。
33.× 【解析】此观点错误。皮亚杰认为各门具体的学科教学都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教学应该适应儿童发展。维果茨基则相反,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最主要的理论。维果茨基指出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综上所述,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的观点并不相同。故本题错误。
34.× 【解析】此观点错误。学生提高了认知水平并不代表学生的道德水平就一定能提高,道德认知是个人思想品德构成的基础,但衡量思想品德高低的关键在道德行为的出现和发展。所以掌握知识关键在于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提高思想品德。题干中是对教学过程的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规律的绝对化理解,故本题错误。
35.× 【解析】此观点错误。根据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赫尔曼·威特金将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无优劣好坏之分,不能决定学习或问题解决水平的高低。故本题错误。
36.√ 【解析】此观点正确。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或相似性是影响迁移的一个因素。根据桑代克的有关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有共同成分。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故本题正确。
三、简答题
37.【参考答案】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38.【参考答案】
(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www.xing528.com)
(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9.【参考答案】
(1)概念: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
(2)特点:
①技能是学习得来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②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于知识;
③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40.【参考答案】
(1)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5)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41.【参考答案】
(1)依法执教,做奉公守法的模范;
(2)模范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
(3)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纪律;
四、论述题
42.【答案要点】
(1)加强学习
加强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
(2)勤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躬身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参加社会实践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3)树立榜样,虚心向他人学习
树立榜样是提升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4)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同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其他活动一样,有着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导。
(5)学会反思
反思是提高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不断地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及时纠正,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
(6)努力做到“慎独”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是“慎独”。慎独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独自一人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则,不做任何对国家、社会、他人不道德的事情。这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重要的职业道德修养方法。
五、分析说明题
43.【答案要点】
(1)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因素来源(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性(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甲同学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努力,这一因素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和可控的;
乙同学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为运气,这一因素是外部的、不稳定的和不可控的;
丙同学将自己的成功归为能力,这一因素是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
(2)甲乙丙的归因对其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影响:
①甲同学归因于努力,这是唯一可控的因素,也是唯一正确的归因,对学生最有动机价值,能够激励学生学习;
②乙同学归因于运气,属于消极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需要教师给予正确地引导;
③丙同学归因于能力,也属于消极归因,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作为教师应帮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树立自信心,并进行努力归因,促使其激发学习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