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家及观点。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最早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故本题选B。
2.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学说。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结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其代表人物有孟禄。故本题选C。
3.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筛选和整理文化、交流和融合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其中,筛选和整理文化又称选择文化,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向学生提供科学的、有价值的文化。题干所述体现了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故本题选B。
4.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身心发展的规律。“陵节而施”指的是超过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故本题选A。
5.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和观点。威尔逊是内发论代表人物,提出了“基因复制”。故本题选A。
6.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故本题选C。
7.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旧中国学制的建立。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是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故本题选D。
8.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素养。“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根据教学内涵、学校条件、教师特点,更重要的是根据学情来合理地使用、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法。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应具备的创造能力。故本题选C。
9.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础型课程的含义。基础型课程注重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初中开设的《中国历史》是一门必修课程,属于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多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故本题选D。
1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题干是荀子所说,意为: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故本题选B。
1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题干所述说明学生的品德是在交往中形成的。故本题选C。
1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班主任工作内容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等。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先决条件,而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故本题选B。
1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果茨基的相关理论。最近发展区概念由维果茨基提出,他将儿童在现有发展水平与经由帮助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故本题选C。
1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学习分类。高级规则学习是指综合运用规则解决问题。题干中张超解决“锅里起火”的现实问题是将课堂所学的多个规则结合起来运用,属于高级规则学习。故本题选D。
1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理论与人物的匹配。认知地图理论是早期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由托尔曼提出,其中还包括潜伏学习、中介因素等观点。A选项,桑代克提出试误说。B选项,苛勒提出顿悟说。D选项,布鲁纳提出认知结构理论。故本题选C。
1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A、B、C选项均属于外部动机,D选项属于内部动机。故本题选D。
1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马斯洛提出需要理论,韦纳提出归因理论,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故本题选C。
1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编故事属于精加工策略。故本题选B。
1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并列结合学习的概念。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如学习质量与能量、遗传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故本题选B。
2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系转换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为“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故本题选D。
2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表现为: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故本题选B。
2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为三水平六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属于习俗水平阶段。故本题选B。
2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儿童多动综合症。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多在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故本题选C。
2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发散思维的含义。发散性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例如,警察在侦破复杂案件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案情分析,提出多种多样的假设。又如,学生在列举砖头的用途时,也需要朝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故本题选B。
2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包括假定、处理、制裁三部分。其中假定又称法定条件,是指在什么情况下,这一规则生效。只有当满足了“任何组织和个人”这一条件之后,才使用本条规范,所以是属于法定条件。故本题选A。(注:题干中法条在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已作修改。)
2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法的渊源。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教育行政法规。故本题选A。
2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调整性规范的理解。调整性法律规范主要作用是确立一定的教育关系秩序,使之按照实现一定教育目标的轨道运行,题干为教育制度的表述,确定了我国教育制度的秩序。故本题选A。
2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在招收学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人员;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故本题选D。
2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故本题选B。
3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故本题选B。
二、判断简析题
31.× 【解析】此观点错误。备课包含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做好三项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其次是写好三项工作计划即学年、学期和课时工作计划。故本题错误。
32.× 【解析】此观点错误。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从知到情到意到行。但德育过程具有多开端性,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故本题错误。
33.√ 【解析】此观点正确。教与学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师居于领导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直接对教学发展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虽处于次要地位,但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是由学生自身特点决定的。与题干描述不符合,故本题正确。
34.× 【解析】此观点错误。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思维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思维定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功能固着是人的思维定势在物体作用上的消极表现,思维定势不仅仅指用途。因此,功能固着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不一定是功能固着。故本题错误。
35.√ 【解析】此观点正确。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故本题正确。
36.× 【解析】此观点错误。在教学工作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组织教学,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系统性,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反之,过分强调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的分散。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种注意的交替使用。故本题错误。
三、简答题
37.【参考答案】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简洁)性与高效性;(www.xing528.com)
(3)有领导的认识(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38.【参考答案】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39.【参考答案】
(1)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与任务,目的和任务越明确、具体,识记效果越好;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3)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4)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5)引导学生用“记忆术”进行识记,从而提高识记效果。
40.【参考答案】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1.【参考答案】
(1)责任主体;
(2)违法行为;
(3)主观过错;
(4)损害事实;
(5)因果关系。
四、论述题
42.【答案要点】
(1)尊师爱生
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2)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也是教学生活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3)教学相长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包括三层涵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4)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亲密或排斥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各门课程是有不同情感的,它影响着注意力和时间的分配,带来了各门课程学习的不平衡。这些都可以从师生心理关系等因素中找到原因。
五、分析说明题
43.【答案要点】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材料中高某四处散布李老师向他索要高额回报的消息,向教育局匿名举报的行为违反了这一法律,需要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2)校长的做法是错误的。校长应该维护班主任李老师的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九条规定,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案例中,校长为避免事情扩大,要求李老师向高某道歉,违背了教育法规的相关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