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及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恋爱与其他人的恋爱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一)自主性增强,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在大学里,大学生的个体意识特别强,追求恋爱的平等。在恋爱问题上一般都是自己做主,并不信奉什么统一的模式,自由选择和谁恋爱、怎样恋爱,自己感觉好就行。同时,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追求的大学生,生活在远离世事纷扰的校园象牙塔里,他们的恋爱具有更多的梦幻色彩。他们大多以自己从文艺作品中概括出来的理想爱情去勾画自己的理想伴侣,强调理想、志趣、品质、性格等精神层面和气质、容貌等外在条件,而对承担实际生活困难的能力、责任等则重视不足。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恋爱难以经受住考验、容易变动的主要原因。
(二)恋爱观念逐渐开放,传统道德观念淡化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对大学生影响深刻,但随着时代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当今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他们更加敢于追求爱情,表达方式也更加公开化。同时,传统恋爱道德观念逐渐被淡化,主要表现在性自由和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有的学生不再把性行为看成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而是顺着内心的冲动不加以克制,导致怀孕等。特别是当对方提出性的要求时,如果一方拒绝就会导致恋爱的中止。这本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有的大学生还把性作为维持爱情的筹码。
(三)对失恋态度更加理性,但承受能力仍然较弱
大学生恋爱犹如空中楼阁一般,缺乏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失恋在所难免。面对失恋如何处理时,一项调查问到“一个大学生失恋时,应该怎么办”,选择“不成恋人成朋友”的为49.0%,选择“发奋学习,驱散失恋痛苦”的为36.5%,选择“寻找新的朋友抚平创伤”的为10.6%,选择“报复对方”的为2.4%,选择“悲观厌世”的为1.6%。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学生面对失恋的态度更加理性、更加宽容。但是失恋毕竟是一个重大的挫折,虽然有些大学生能从失恋中走出来,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摆脱不了情感危机。有的失去信心,放弃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有的一蹶不振,沉沦自弃,认为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以至悲观厌世;有的视对方如仇人,肆意诽谤,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伤害对方。因失恋而失志、失德者,虽属少数,但影响很大。
(四)恋爱态度开放,对待爱情盲目而轻率(www.xing528.com)
盲目性表现在恋爱从众心理比较强。特别是看到周围同学纷纷坠入爱河,自己却孤身一人,孤独和寂寞感更加强烈,加上为了显示自己不比别人差,也纷纷加快了进入恋爱的速度。快餐式的恋爱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是普遍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学生恋爱的原因不再是为了寻找自己的人生伴侣、不再是基于对异性的喜欢和爱慕,而是为了摆脱寂寞、追求虚荣。
(五)主观学业至上,客观爱情至上
在对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上,大部分同学都表示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懂得大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或者希望学业和爱情双丰收,既渴求学业有成,又向往爱情幸福。但是,上述这些仅仅是大学生主观上、思想上的愿望而已。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大学生,虽然也有,但为数不多,更多的是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六)追求高层次的恋情,但有庸俗化倾向
在选择未来配偶时,女大学生首先注重人品、个人素质,男大学生首先注重性格和长相。在选择恋人时,女学生喜欢的是阳光帅气、风趣幽默和关怀体贴的男生;男生喜欢的是温柔体贴、时髦靓丽和活泼大方的女生。一般强调彼此间志趣相投、懂感情、有理想信念,重视两性交往中的精神生活,追求情感上的默契与微妙性。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腐败现象耳濡目染,社会上、校园内的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使得某些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逐渐转变为功利型,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和满足个人的感官刺激、肉体需要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捷径就是与有钱、有权势的人谈恋爱。
(七)重恋爱过程,轻恋爱结果
大学生更注重恋爱过程本身,至于恋爱的结果不太在意。注重恋爱过程,有利于双方相互了解、加深认识,也有利于培养感情、增加心理相容度,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不愿落入世俗,真心追求爱的真谛。但是,只注重恋爱过程,强调爱的现在进行时,把恋爱与婚姻相分离,不考虑爱的将来完成时,则未免有失偏颇。只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实质上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许多大学生只想在大学期间体验爱情的滋味,至于恋爱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如何,他们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此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中断恋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