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格障碍的类型及解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障碍的类型及解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格障碍是指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多数心理学家认同人格障碍区别于精神病,是正常人格的变异,介于精神病与正常人之间。(六)强迫型人格障碍这类人格障碍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及完美主义和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有这类人格障碍的男性多于女性2倍,约70%强迫症患者有强迫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类型及解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障碍是指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多数心理学家认同人格障碍区别于精神病,是正常人格的变异,介于精神病与正常人之间。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将人格障碍分为: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他们有极度的感觉过敏,思想、行为固执死板,坚持毫无根据的怀疑;对别人特别嫉妒、非常羡慕;对自己过分关心,无端夸张自己的重要性;把由于自己的错误或不慎产生的后果归咎于他人,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意愿,认为别人存心不良。这种性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很好相处,别人只能对他敬而远之。有这类人格障碍的男性多于女性。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为特点。他们的性格明显内向,与家庭和社会疏远;行为怪癖而偏执,为人孤独而隐退;对人、对事缺乏起码的温和与柔肠;明显的社会化障碍,几乎没有朋友,没有社会往来,对别人的批评或鼓励毫无感觉;强烈的自我向性思维,但一般还能认知现实;繁多的白日梦和幻想,但一般与实际脱节;他们在表达攻击和仇恨上显得无力,在面对紧张和遇到灾难时又是超然的、满不在乎的。有这类人格障碍的男性略多于女性。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时常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他们妨碍公众,不负责任;行为冲动,缺乏羞耻心和自责感;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对挫折的耐受性小;犯错误后没有后悔的感觉,也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常把一些责任归罪他人。这是文献报告较多的一种人格障碍类型,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有这类人格障碍的男性多于女性。

(四)冲动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以情感爆发,伴随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他们易与他人发生争吵和冲突;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倾向,对导致的冲动行为不能自控;不稳定和反复无常的心境;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在偏好的紊乱和不确定;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或不稳定,时常导致情感危机;经常出现自杀、自伤行为。有这类人格障碍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五)表演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以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为特点。他们具有浓厚而强烈的情绪反应,行为特点是自吹自擂、装腔作势;喜欢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关心,爱虚荣,爱有兴奋的事情发生,常把自己的感觉和情感加以夸张,从而加深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善变、爱挑逗;要求他人多,内心真情少;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暗示性高;常需别人的保证与支持,有时也善于玩弄或威胁他人。

(六)强迫型人格障碍(www.xing528.com)

这类人格障碍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及完美主义和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制心和自我束缚,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特别死板,缺乏任何灵活性;过多的清规戒律,极度地墨守成规,对任何事情都谨小慎微、顾虑多端,怕犯错误;他们还要求别人根据他的思想方式和习惯行事,妨碍他人的自由。有这类人格障碍的男性多于女性2倍,约70%强迫症患者有强迫型人格障碍。

(七)自恋型人格障碍

有这类人格障碍的患者过分地自我关心、以自我中心和自夸自尊;常幻想自己了不起、有才学、有美貌;期待别人的欣赏,总希望有人特别对待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以极端的眼光看人,不是很好就是一无是处;很难理解别人的苦处和难处。

(八)依赖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以过分依赖为特征,也就是极度地依赖他人。他们虽然有较好的工作能力,但由于缺乏自信,自觉难以独立,不时地需要别人的帮助;不果断,也缺乏判断力,总是依靠别人为自己做出决策或指出方向;过分服从他人的意志;感到自己无助、无能或缺乏经历;经常把责任推给别人,以应对逆境。

拓展阅读

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人急于控制生活,而有些人却步伐缓慢。你可能会奇怪,不同的人格是否真的会影响健康?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明确地表明,答案是肯定的。让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在20世纪50年代,梅尔·弗莱德曼(Meyer Friedman)和雷·罗森曼(Ray Rosenman)报告了从古代就受到怀疑的问题:某一族群的人格特质与患病的可能性特别是得冠心病的可能性是否存在着相关?研究者确定了两种行为模式,分别标定为类型A和类型B。类型A的行为模式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和情绪模式,包括极端好胜、富有攻击性、缺乏耐心、有时间急迫感和怀有敌意。类型A的人通常对生活中的某些核心方面感到不满,极富竞争性且野心勃勃,而且通常是一个孤独者。类型B的行为模式则恰好同类型A相反,他们有较少竞争性、较少敌意等。弗莱德曼和罗森曼报告说那些显示出类型A行为模式的人较一般人群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大量的研究将注意力投向了那些带有类型A行为模式的人。相关研究已经发现,类型A的行为与心脏病及其他许多并发症有关。近期的焦点在于识别类型A行为模式中给人们带来最多危险的那些因素。人格特质中表现出来的“毒性”最大的就是敌意。敌意对于健康的不良影响可能是由于敌意导致应激反应长期的过度唤醒,也可能是带有敌意的个人养成不良的健康习惯,而且躲避社会支持造成的。好消息是,减少类型A行为模式的行为治疗已经在许多情况中取得了成功。如果你认识到自己怀有敌意的话,你最好为了维护自己的健康而去寻找一些干预方式。

类型A和类型B最初都是用来解释行为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的。最初,研究者已经提出了第三种行为族群,称作类型C行为模式,可以用来预测哪些个体容易患上癌症或者加速他们的癌症病程。类型C被描述成为:善良、隐忍或者自我牺牲、合作且愉快、不果断、耐心、服从外部权威,而且不将消极情绪外露,特别是愤怒情绪。类型C行为模式同有助于减慢癌症发病速度或其他严重疾病进程的“斗志”相矛盾。研究者已经发现了斗志的作用,比如说对于那些被诊断患上艾滋病的人,那些不愿意接受他们注定会死亡的现实的个体通常要比那些认命了的个体生存的时间长。

总之,类型C个体的被动性不是面对疾病最好的办法。我们看到那些乐观的个体将失败进行外部归因,归于事件的不稳定和变动。这种应对类型对于乐观者的健康有很大影响。研究者已经证明,乐观主义对于免疫系统存在影响。乐观的人较少患病,通常更加健康和长寿。积极的态度可以减少躯体体验到长期应激,并使人更有可能做出健康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