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来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来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大学生在入学前信息闭塞、见识少,人的思维封闭、狭窄,就会形成狭隘的思维习惯和狭隘心理。在崇尚人格完善和追求金钱、名利的冲击中,他们常无所适从,因而引起心理机制的激烈反应,并对其人格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面对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二)家庭因素儿童早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不良境遇则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根源。这使得家庭因素成为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来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著名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影响人格发展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其次是环境。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自身因素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社会因素

1.特殊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如果大学生在入学前信息闭塞、见识少,人的思维封闭、狭窄,就会形成狭隘的思维习惯和狭隘心理。不少大学生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的社会教育系统不够健全,信息传媒的导向不健康,在更多地传播诸如暴力、颓废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不正之风的同时,又不给予正确的宣传引导,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愤怒、敌对、压抑、悲观失望、不正当防卫等不健康心理,使学生的人格陷入困惑、苦闷甚至是颓废和绝望中,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最终发展成为人格障碍

2.观念动荡的压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他们面临着崇尚科学与盲目迷信的矛盾,面临着冲破旧观念与树立新观念的心理压力,面临着多种文化、多种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在崇尚人格完善和追求金钱、名利的冲击中,他们常无所适从,因而引起心理机制的激烈反应,并对其人格产生不良影响。

3.学习成就和择业就业的压力

大学生意识到未来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只有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最希望自己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因此在学习上的竞争尤为激烈。一方面,他们必须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对考试过关的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随之增大,进而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大学生面对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择业愿望都较高,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实现,一旦竞争失败,就会发生心理扭曲或产生自卑感,于是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心理负担加重,导致抑郁症。所有这些都极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人际关系的压力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视野不局限于学校这块小天地,而是向更广阔的社会延伸。他们传统的交往空间和模式已经被彻底打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就摆在大学生面前。对于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而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的大学生来说,这种变化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容易使他们陷入人际关系的困扰,甚至引发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这不仅不利于他们正视自己人格存在的不足,更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完善。

(二)家庭因素

儿童早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不良境遇则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根源。这使得家庭因素成为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1.家庭的娇惯、溺爱对大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家庭照顾过多的情况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家长对子女的过分娇惯、过分看管及错误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许多学生对家庭依赖性过强、独立性较差、身心素质偏弱、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现实环境的磨炼,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常常表现为意志品质薄弱、不易合群、不会关心他人和公共事业,甚至在性格上存在扭曲。

2.对子女成才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最常见的心态。用这种单一的生活选择、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来要求、约束子女,对于子女在学业和事业上期望值过高,甚至达到不顾客观现实的地步,将会使他们一方面感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另一方面却感到恐慌和焦虑,导致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僵化。因为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障碍,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对事物的评价和价值观出现扭曲。(www.xing528.com)

3.家庭教育方法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很长时间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起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如果家长缺乏对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方法,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的过错多数是以打骂来解决的,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就会使孩子的是非观念不稳定而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进而导致人格分裂或形成双重人格。有的父母由于经济上有困难不得不整天为全家人的生计到处奔波,有的家庭因变故变得不完整而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更不能与孩子很好地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沟通,使孩子产生孤僻和封闭的心理,甚至是仇恨的心理。家庭情感交流处于淡化状态的孩子,其自身长期处于情感压抑状态,求学之路的艰辛、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又使他们陷入自卑心理,进而产生焦虑和孤独心理,因此他们常常逃避与父母的感情接触,逃避与他人的接触,从而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形成人格障碍。

4.不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关系不和谐,如经常吵架、打闹或者离婚等,这会给孩子造成强烈的精神创伤,容易使他们有残缺感、不安全感,进而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抑郁、焦虑、敌意、偏执等消极心理,很难与环境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容易发生人格障碍。

(三)学校教育

1.重智育不重德育的做法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分数成为教育体制的重要价值取向。由于分数显得如此重要,学生之间为了学习成绩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甚至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他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身心俱疲,有许多同学因此产生了厌世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学校只重视学习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而对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伦理观念不屑一顾。当这些学生意识到自己无法独立地适应社会生活时,必然陷入恐慌与失望中,产生心理错位。

2.网络文化对学生成长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变化使得原来在象牙塔中进行的理想、信念的教育方式,很难适合现在处在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及各种信息的冲击之下的大学生了。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也千变万化,获得的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有着很强的不可控性。网络的开放性造就了各种文化观念、思想意识等的相互渗透和冲击,使大学生面临着如何抉择的困境。当学生们用学到的东西去分析社会现实时,往往难以用理论简单地对复杂的社会现实进行解释,这常会使他们陷入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的矛盾冲突中,认为学过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进而对知识产生怀疑。而且这种困惑与茫然常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接触的增多而增强,由对知识的困惑发展为对社会、对人生的困惑,从而使学生在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时陷入焦虑之中,导致心理失衡。

(四)自身因素

1.生理因素

人的个性化程度受遗传因素和脑发育因素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的许多行为包括人格障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很大。研究发现,人格障碍者在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上有不健全的地方——缺乏充足的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供应,这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反应,可能引发智能和适应性行为的正常发育与情绪的稳定性。在大学阶段,人的身体已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身体机能发展接近成熟。一方面,个别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结构和状态不满意,并由此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进而导致自卑和挫折感;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的性机能迅速成熟,对性的好奇感和性渴求的压抑往往使个别人产生一种不正常的性心理状态,继而发展为心理障碍

2.心理因素

大学生在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矛盾、心灵闭锁与渴求知己的矛盾。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规划不切实际,自我评价过高,而对自己的缺陷、弱点视而不见,而理想与现实常常发生矛盾。这常常使他们在对自身价值的思考中迷失自我,甚至放弃理想,消沉下去。一些大学生伴随着思维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出现了心理活动的闭锁性,但内心深处又强烈呼唤着友情和理解,希望通过交往增进友谊,从中发现自我、理解他人。由于这种心理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处于压抑、焦虑之中,进而导致了人格的变化。另外,过分惊吓、暴力攻击、过度悲伤、网络成瘾等强烈而持久的刺激会对人格产生直接影响,可能造成精神创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