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自我同一性失调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自我同一性失调问题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影响。这时,智力因素占主导地位,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被人为地延缓。这时,非智力因素逐渐发展,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滞后面临的矛盾逐渐爆发,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要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就必须尽快达到心理上的成熟,建立自我同一性,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会合理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包容和理解他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自我同一性失调问题

学习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能够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推动大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大学之前,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被动接受式教育——埋头苦学,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无须关心。这时,智力因素占主导地位,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被人为地延缓。大学时期的学习行为更倾向于综合性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充满各种诱惑。这时,非智力因素逐渐发展,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滞后面临的矛盾逐渐爆发,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失调可引发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发展目标不明确

高中时期,很多学生目标明确,即一心要考上理想大学,但当真正迈进了大学校门,旧的目标已经达成,新的理想尚未建立,这时的大学生普遍比较迷茫,很容易失去前进的方向。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出现学业倦怠、学业不良、学业拖延等问题,成绩一落千丈。

(二)角色转换不适应

随着学习环境的转变,绝大多数学生都面临着新环境、新角色的转变,能够快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接受新的角色身份,成为大学生成功融入并开始大学生活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只有成功适应新的角色,才能在大学开始一段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与班上其他同学的对比中,大学生可能发现自己在学习方面不如别人、在家庭方面不如别人、在成长方面不如别人、在能力方面不如别人等等,存在诸多不适应的问题。有些同学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慢慢变得自暴自弃,也对学习失去了激情和乐趣。

(三)人际关系不协调

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拥有固定的好友圈子和一段感情深厚的友谊,但进入大学以后,班里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同一个宿舍大家的生活喜好有着天壤之别,同学之间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亲密关系。由于自我认知的不协调,很多学生还没有建立正确的自我同一性,所以在与同学、室友、老师的相处过程中矛盾重重、冲突不断。矛盾冲突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越拖越多,自己逐渐被孤立,慢慢地产生孤独和寂寞的消极情绪体验。在这些负性情绪的影响下,学生很难提起或保持学习的积极性。(www.xing528.com)

要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就必须尽快达到心理上的成熟,建立自我同一性,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会合理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包容和理解他人。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更有助于他们合理地规划未来的人生旅途。

知识拓展

饿猫逃出迷笼

在桑代克的动物实验中有一个著名的“饿猫逃出迷笼实验”。桑代克设计了桑代克迷笼,将饿猫关入此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须先完成三个动作。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笼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这样笼门就可以打开。经观察,刚放入笼中的饿猫以抓、咬、钻、挤等各种方式想逃出迷笼,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然后踩到台板,最后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笼门。

在猫学习打开迷笼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败后,桑代克发现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门闩(s)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系,这时学习便产生了。所以在上述实验中,可以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点,即S-R之间的联结点。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式的,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基于此实验形成的理论被称为“尝试与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