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一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为调整、改变。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指出“适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平衡说”着重强调“适应”,他指出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不断调整,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达到与环境的平衡。适应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生物在不断的适应中得以进化和发展,这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在不断的适应中,有机体始终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中。
人是有意识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是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基础。有机体通过与环境的不断互动和调整,从而达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状态。适应的最终目的是:一方面,有机体通过生理、心理和行为的不断调整变化,为应对和顺应客观环境而不断努力发展自我;另一方面,有机体为了生存和成长,不断认识环境、改造环境,从而创造出更有利于人类主体的客观环境,最终达到人与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
拓展阅读
19岁的小文刚刚迈入大学校门不到一周,便悄悄离开了校园,搭乘凌晨的列车前往另外一座城市。经过当地派出所的全面询问和分析,多地警方联手搜索火车站周边的多家小旅馆,直到第二天凌晨才找到情绪低落、一度因厌世想轻生的小文。(www.xing528.com)
小文曾经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成绩优异,目标明确。然而因高考发挥失常,成绩远远低于目标学校,自高考结束后小文便长期处于抑郁、低落的情绪中,始终走不出高考失利的阴影。填报高考志愿时,她随便填报了一所当地的专科院校。入学后,缺少独立生活经验、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这两方面原因,一度让小文处于郁郁寡欢、兴趣黯然的状态。入学两三天过去了,宿舍的同学已经逐渐熟络起来,但小文自始至终不愿意与舍友多讲一句话。看到同宿舍的同学有说有笑,聊家乡、聊美食、聊娱乐、聊八卦,小文觉得自己是多余的。高考考不好,现在连朋友也不会交了,活着真是没有意思,于是便在入学后不到一周悄悄离开学校,欲前往另一所陌生的城市轻生。
麦可思调查研究发现,76%的大学新生面临着对新环境无法适应或适应不良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在校大学生自动退学率达3%,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因适应不良引起的自杀身亡事件也是屡见不鲜。视频《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竟一度刷爆留学生的朋友圈。面对陌生的环境,如何尽快“入乡随俗”,让学习和生活步入正轨,成为每一个大学新生面临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