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下,教师塑造良好习惯品德

新课程下,教师塑造良好习惯品德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说作出这个决策是从印度崛起的软件业引发的。农村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程序应当是:先检查学生所带的学习用具。但是,如果把它理解为每位学生都可以教成考试成绩优秀者,显然是不现实的。小学教育的两大任务是:保持学生学习的欲望、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的课堂主要角色之一是“学生良好习惯、优良品德的塑造者”。

新课程下,教师塑造良好习惯品德

在一个小学校长培训班上,不止一位小学校长问:“中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毕业生?”这个貌似简单、可笑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迫切需要重新思考的教育大问题。我们先看下面几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老师,你上课能不能不用普通话

在七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堂上,讲台上的语文老师年轻、英俊、充满活力,他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真让人羡慕。可是,教室里的秩序不太好,有些学生显然没有认真听讲,班长悄悄地走到台前,轻声对老师说:“老师,你能不能用本地话(方言)讲课,如果你都用普通话,我们班很多同学听不懂。”班长的这个请求让年轻的语文老师十分意外,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才好。

通过3年的幼儿教育与6年的小学教育,居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孩子不会听普通话。我们还在要求全国小学三年级都要开设英语课,不论条件是否具备,哪怕是放英语录音磁带也得让孩子从小“放眼世界”。据说作出这个决策是从印度崛起的软件业引发的。印度近几年软件业飞速发展,而与之几乎同时起步的中国软件业却无所建树。部分学者研究结果是:这都是因为英语是印度的母语之一,印度高精尖人才的不断诞生与印度人的英语普及程度有关。当然,这也只是听说而已。不过,汉语在我国受到冷落,英语在我国备受重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下面这个笑话有助于我们反省: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首次到日本访问前夕,日本首相的幕僚建议当时的日本首相森喜郎先生学几句英语,森喜郎先生很认真地学了下面几句问候语

“How are you?”

“Iam fine,thank you,and you?”

“Me too.”

意思是说,“你好吗?”“我很好,你呢?”“我也是。”

那天,克林顿满面春风地刚下飞机,森喜郎首相快步迎上前去:

“Who are you?”

克林顿一听就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心想这位日本首相也真奇怪,我堂堂的美国总统今天正式访问贵国,你竟然问我是谁?克林顿想这也许是日本首相的幽默吧,我不能太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我是美国总统”,那样的话会让人感到美国人缺乏幽默,并给人家留下骄傲自大的印象。克林顿机智地回答:“Iam Hillary's husband.”意思是“我是希拉里的丈夫”。(www.xing528.com)

森喜郎首相脱口而出:“Me too.”

从以上这个笑话中,我们也许可以悟出什么。如果没有足够的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必然让成千上万的孩子学到的是“森喜郎式”的英语。这不是误人子弟是什么?中国教育的决策者们应当慎言、慎行!因为,我们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改变许多人的命运,你们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影响中华民族的进程!

案例五:空空如也的课桌抽屉

在一个县城某中学的八年级物理课堂上,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在讲台上卖力地讲授着,一言、一笔、一划都那样的认真。听课的我认真观察每位学生的课桌课桌上(这是我听课的一个习惯),发现至少有12位学生的课桌上空空如也,什么东西也没有,而且这些学生的桌子上也很干净,干净得只剩下一只笔与一本教材,有的甚至只有一个歪在桌上的脑袋与脑袋下的两只发挥枕头作用的手。下课了,我向这位教师反映:“你在上课时有十几位学生几乎都没有听课,有的在睡觉。”她无奈地说:“华民老师,你发现的只是十几位学生,可这个班还有十几位学生不会读书。我们所有的科任教师都希望那后面的几位学生能睡觉,否则我们就无法正常上课了……”“天哪,一个近50位学生的班级竟有20多位‘不会读书’的学生。”我暗暗惊讶,但相信老师讲的是实话。“华民老师,我们班还有两位学生听课、做实验都非常认真,但从来都没有做过作业。”女教师补了一句。“为什么?”我不解地问。“因为这两位学生还没有学会写字。”女教师平静地回答。在场的另一位男教师告诉我,有位七年级的学生,连语文教材封面上的那两个字——“语文”都不认得。

农村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程序应当是:先检查学生所带的学习用具。经过多年的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相当部分的学生仍然听不懂普通话,看不懂中国的汉字,没有学会正确书写。我们的基础教育还名副其实吗?还不应该好好反省吗?在一些地区的农村,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机会大增,教育重新受到部分家长的冷落。部分家长明确告诉老师,我的孩子放在学校里不求升大学,只希望安全地“养大”。从此校园里又多了一种新称呼——“养大生”

案例三:老师,你所讲的案例不典型

在给一所农村中学全体教师的讲座中,我向老师们介绍了个例子,大意是说:一位初三的插班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6科考试总分不及格,平均一科不上10分。讲座结束后,有位老师跟我说;“华民老师,你所举的案例不典型,因为我所教的七年级两个班,每班都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等于多少都不知道,很多学生都是‘楼上加楼上,楼下加楼下’。”意思是说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

在农村中小学的课堂上,我们见到的学生与来自大城市的专家学者们所描述的有天壤之别。难怪一位专家面对200多位小学老师说“每位学生都是可教的”时候,没有真正理解专家这句话含义的几位老师悄声道:“请这位老爷子到我们学校去,把我班上的那几位连唾液、鼻涕都收不上去的学生教教看!”

从理论上讲,“每位孩子都是可教的”、“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之类的话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它理解为每位学生都可以教成考试成绩优秀者,显然是不现实的。

小学教育的两大任务是:保持学生学习的欲望、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中学教育阶段(七到十二年级)有四大主要目标: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二是保持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三是帮助学生获得继续学习的学力,包括基本习惯、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等;四是造就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前三项任务也可以用“良好习惯”来概括。因此,教师的课堂主要角色之一是“学生良好习惯、优良品德的塑造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