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在新课程下教师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实际上,这六个字仍然是对教师角色最准确的定位,新课程下更要加以发扬而不是批判。尤其是“传道”,这是教师的第一职责。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是道理——做人的道理与自然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原理。三流教师让学生获得知识,二流教师让学生拥有能力,一流教师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
一位教育先贤曾说:一位老师如果能够上一节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就应该感到自豪与满足。虽然这个追求有点太“保守”,实际上却是很难做到的。不少老师也许一辈子都无法上一节让学生尤其是让自己满意的课。自从我第一次走上讲坛,就暗下决心:不仅要上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更要上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
案例一:我天天都这么洗脸
一次运动会上,我与多年前的一位女学生邂逅。“这不是林老师吗?林老师,你知道吗,我对你的印象太好太深刻了!”由于受到上次“餐桌事件”的影响,我暗暗告诫自己“先别激动,先让她说说为什么对老师印象这么深刻”。“老师,你曾经在讲到‘重力’方向时告诉我们,由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人的脸部肌肉在重力的影响下会往下垂,建议我们在每天洗脸时要用双手沾水,从下巴往上按……老师,我天天都这么洗脸。”我庆幸自己没有先激动,为了自我解嘲我赶忙笑着说:“是吗,我要是早知道这样,只要在物理课上介绍怎样洗脸就行了,也省得跟你们讲那么多物理知识。”由于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这次简短而愉快的师生对话还是让我暗暗高兴,至少我的学生还能记住我这个物理老师。
教师刻意让学生记住的知识可能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并无太大帮助,可是教师不经意的一个故事,一个生活小常识甚至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学生一生。我很久以前教的一位学生,如今也已当了很多年的老师,遇见我时他满怀感激之情地对我说:“华民老师,你过去在农业中学时搞共青团员读书活动,向我推荐一本有关电脑的书籍,并告诉我里面有未来社会每个人必备的知识。从此,我就特别喜欢看电脑书……”如今这位学生已经成了“电脑专家”了。这也许是学生对我的“鼓励”,但是,这是当年响应共青团中央的号召,作为学校团委书记的我自己带头赠书并发动学生捐书,让全校共青团员搞“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活动而得到的令人欣慰的回报。
案例二:安南的故事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经向记者讲述了一堂让他受益终身的课:
在非洲加纳的库马西寄宿学校,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他先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盯住黑点,拖着长音异口同声地喊道:“一个黑点!”老师非常沮丧,严肃地教训学生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又拿出一张墨纸,中间有一个白点。他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老师高兴地笑了:“孩子们,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老师告诉安南说:做人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看问题的眼光要与众不同,别人看到的是黑点,你应该看到白纸。安南先生谨记老师的教导,总是以与众不同的眼光看人生、看世界。这位老师不是用直接告诉答案的方式,要求学生应该怎么去看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白纸与黑点”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www.xing528.com)
对于那位女学生来说,物理老师留给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洗脸方法”;对于安南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堂影响他一生的课。老师能够给学生留下的,也许只是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或是一个小故事、一个生活小常识。老师希望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反而很少能够让学生记住。这是因为,“知识”往往是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道理常常是用案例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感悟的。也就是说,在向学生传授道理的时候,“感悟”胜于“告诉”。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只用禁止的方法来表现的纪律是苏联学校道德教育最恶劣的方式。”是的,一位教书匠也许只会用限制的手段去控制学生,一位教育能手却能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内化”使之变成自觉的行动的。
无论对教育的目的有几种描述,归结起来都可以说成: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既然如此,教师就得先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做人。因此,教师应努力把课堂变成学生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
案例三:两个大海为何同源不同命
在巴勒斯坦有两个很有趣的大海:一个是大家比较陌生的加黎利海,一个是妇孺皆知的死海。加黎利海是个美丽的大海,不但有鱼儿嬉戏其中,夏天还有许多人在浅海边游泳消暑。海岸边绿色的田园、典雅的别墅与如织的游人,组成美丽的加黎利海独特的风光。另一个是名符其实的死海,那里的水咸得令人难以忍受,含盐量高达30%,水生生物无法在其中存活,沿海周围地区都是不毛之地,死海因此得名。目前,它正面临着新的“死亡威胁”——海水日趋枯竭,死海正在逐渐消失。提到死海,人们常常会想到“人会轻易地浮在死海面上”的有趣情景,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计算,实际上没有人愿意到臭不可闻的死海边上游玩,更不用说在死海里游泳度假了。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两个大海竟是源自同一个源头——约旦河。源自同一源头的两个大海,为何有如此不同的命运呢?区别就在于:加黎利海是用宽广的胸怀接纳约旦河水,并大度地舍得付出。约旦河水流入加黎利海的顶端,然后从其底部流走。大湖拥有这水之后,转传给别处继续使用。而死海呢,则是贪婪地索取,只知道保存。约旦河水流入死海后,就永不再外流。自私是死海致死的原因——它得到了,但从不舍得付出。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用的道理,如果把这个故事讲给青少年学生听,他们会产生相当多的想法。最后学生会悟到这样的道理:有收入就要有付出,有得到就要舍得回报。如果你拼命付出,并没有得到回报,那只是暂时的。因为,回报与付出是成正比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胸襟,将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