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厦门湖里发展史:由小渔村升级为特区管委会

厦门湖里发展史:由小渔村升级为特区管委会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里——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位于厦门岛北部,三面临海。历史沿革20几年前,湖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被戏称为“厦门的夹皮沟、西伯利亚”。文中同时批准将禾山乡的18个村民委员会(大队)分别划入市区的开元、思明、湖里区管辖。1983年底,湖里兴隆路23号综合大楼落成后,12月26日,特区管委会迁入并挂“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牌子正式办公。

厦门湖里发展史:由小渔村升级为特区管委会

湖里——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位于厦门岛北部,三面临海。1987年11月建区,辖禾山镇、湖里街道和殿前街道,陆地面积61.41平方公里,占全岛46.33%,海岸线长达24公里。区内大型深水码头、国际机场、市政道路网、区域公路网,城市通讯网和供水、供电、供气及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星罗棋布,区位优越明显,投资软、硬环境已日臻完善。建区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湖里区的经济建设历经了“八五”时期的高速增长、“九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和“十五”之初的良好开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3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68亿元、工业总产值84.95亿元、财政总收入8.34亿元,分别是建区后第一年(1988年)的248倍、607倍、266倍。2003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13.88万,4.97万户。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4万人,其中外来人口32万人,占72.73%。

基础设施 前进中的湖里区,区位优越,现代化的海陆空及其他重要基础设施星罗棋布。厦门大桥、海沧大桥及即将建设的东通道将厦门本岛与内陆连接起来,使湖里成为进出厦门本岛的门户。

海港方面 厦门的主要港口东渡码头、海天码头、象屿码头以及规划中的五通民间对台贸易码头都在湖里辖区内。湖里拥有万吨级码头泊位16个,集装箱专用码头5个,中小泊位码头81个,可与欧、美、日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港口通航,并可直航台湾高雄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第六位,是中国十大港口之一。

空港方面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已开辟国内国际航线164条,国际航线有至新加坡、槟城、吉隆坡马尼拉雅加达、大阪、曼谷香港、澳门的航班。有36家航空公司在机场运营,每周出港约477多个航班,最大年客运能力为1000万人次,是华东地区主要的航空枢纽之一。出入境旅客吞吐量连续5年居国内第4位,是国内十大航空港之一。

陆路运输方面 厦门是一个半岛,本岛与内陆连接的两座大桥(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一座海堤(铁路通道)、即将建设的东通道以及厦门唯一的铁路货运站都在湖里辖区内。辖区内还有四横(仙岳路、南山路、湖里大道、环岛路)、五纵(长岸路、嘉禾路、金尚路、环岛路、县黄路)的市区主干道,构成发达的城区交通网,四通八达,十分便捷。目前初步形成以海运为重点,以沿海港口为枢纽,以国道干线公路为主骨架,空运、水运、公路、铁路相配套,布局合理的外向型综合立体运输体系,为促进湖里外向型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湖里是厦门作为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的中心,厦门象屿保税区、厦门火炬高科技园区、航空工业城、留学生创业园、博士站以及规划建设中的钟宅科技园位于湖里辖区范围内,区内聚集着软件微电子生物工程等诸多高科技企业。

历史沿革 20几年前,湖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被戏称为“厦门的夹皮沟西伯利亚”。一位特区创业者这样描述当时的湖里:这里道路不平、路灯不亮、邮局找不着、商店不像样、村民“讨小海”、三餐喝稀粥、出门靠步行、回家住平房……。

20几年后,如今的湖里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湖里区历届班子的辛勤努力下,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奋斗,湖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漫步湖里,一条条宽敞的马路纵横交错,在花团绿树的簇拥下,厂房、楼房林立商业繁华,车水马龙,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现代化城区。湖里区是厦门市为适应改革开放、特区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于1987年11月新成立的一个行政区,地处厦门本岛东北部,辖区面积58.21平方公里(占全岛面积的44%),是厦门面积最大的行政区,下辖一街(湖里街道)、一镇(禾山镇),常住人口约5万人,外来及流动人口约7万人,是一个城乡结合、外资企业集中、社会结构多元、农商贸多业并举综合性较强的行政区。(www.xing528.com)

1979年11月,中央决定在厦门设置社会主义经济特区。1980年7月,经福建省、厦门市协商研究,划定厦门岛上西北部禾山乡湖里大队2.5平方公里为特区范围,由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下属的特区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征地,进行“五通一平”、营建厂房、道路,管委会也同时开始了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1984年3月,中央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包括鼓浪屿);1985年8月,又赋予厦门经济特区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并酝酿设置特区管理线。这样就有必要将原属郊区(区政府在岛外集美镇)管辖的禾山乡划归市区管理。

1987年7月,国务院(87)104号文批复厦门市政府,同意在岛内新组建湖里区。文中同时批准将禾山乡的18个村民委员会(大队)分别划入市区的开元、思明、湖里区管辖。湖里区就是在湖里工业区(原特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湖里工业区——最早的厦门经济特区省、市确定特区范围后,1981年10月15日,湖里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第一声开山炮炸响,意味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工程的开始,当时的名称是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由省里直接领导,并成立了与厦门市政府平级的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先后由副省长王一仕、厦门市市长邹尔均兼任管委会主任),党的关系则委托中共厦门市委领导,湖里的工程建设由管委会下属的特区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建设初期,湖里的建设工地对外宣布的名称为‘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5月以后,则定名为湖里工业区。1983年底,湖里兴隆路23号综合大楼(现区政府大楼)落成后,12月26日,特区管委会迁入并挂“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牌子正式办公。1984年初,市政府又将原厦门建设发展公司划归特区管委会,并改名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下简称建发),再由建发引进外资成立了特区联合发展公司,担负北部工业区的开发任务,特区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北部工业区的总工程(1988年特区管委会与市政府合并后,特区工程建设指挥部改为特区工程建设公司)。1984年2月9日,邓小平视察厦门经济特区。同年3月,中央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包括鼓浪屿,约135平方公里),同年5月,特区管委会与厦门市政府合并,原特区(湖里)正式定名为湖里工业区。同年9月15日,成立了湖里工业区管理局,为市政府派出机构、“统筹、管理湖里工业区”。

从1984年初开始,又扩大开发了兴隆路以南的南部生活区(45平方公里)。管理局主要任务为负责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并下设直属的十大公司:特区工程建设公司、特区房地产公司、特区设计公司、特区物资供应公司、特区储运公司、特区机电服务公司、特区湖里建筑安装公司、特区公用事业公司、特区生活服务公司、特区贸易有限公司,从而构成特区建设和服务的完整系统。此外,还有一个简陋的湖里医院和质检站、环保站。金融、保险、海关公安等均由市里派驻或设分支机构。而湖里工业区的其他社会职能,如户籍、计生、地方选举等等,仍由开元区湖里街道办事处负责。1987年湖里区成立时,湖里工业区管理局遂予撤销,其直属的企事业单位变化较大,除生活服务公司(现为广达贸易公司)由湖里区管辖外,其他企事业单位归入市管。

二、禾山镇—岛内唯一的乡镇禾山镇,1980年以前,为禾山人民公社(即前线公社),以后又改为禾山乡,属郊区人民政府管辖,1979年底,除湖里地区的一部分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已划归湖里街道办事处外,尚有18个村民委员会。随着厦门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需要,1986年3月30日,又将禾山乡的吕厝、莲坂2个村委会划入开元区。1987年,筹备成立湖里区,同年7月28日,整个禾山乡从郊区划出,其中云顶岩以南的黄厝、曾厝安划入思明区;何厝、洪文等5个村委会划归开元区;其余的11个村委会和江头居委会划入湖里区;1994年,为便于旧城改造,又将吕厝居委会划回禾山镇。2000年5月根据区划调整,又将高殿、马垅等6个村(居)委会划出成立殿前街道。目前禾山镇下辖9个社区居委会和9个村委会。

三、湖里街道湖里街道,是创办特区以后新建立的。省、市根据中央决定,选址湖里2.5平方公里作为特区范围后,即开始在禾山乡湖里大队征地。1980年9月8日湖里生产大队划归市区的开元区管辖,该大队的农民全部实行农转非成为城市居民,各自然村相继成立居民委员会,以湖里生产大队委员会为基础,成立了湖里街道办事处。1984年初开发南部生活区,又将东渡、官任及塘边等大队划入湖里街道,这样,湖里街道就建立了湖里、村里、塘边、东渡、官任、徐厝、后浦、南山等8个居委会,建立了中共湖里街道党总支部。1987年湖里区成立时,湖里街道由开元区划入湖里区。到1992年,随着特区的蓬勃发展,居民点、居民人数及外来入口的不断增加,居委会也增加到15个,并成立了中共湖里街道党委。目前经过整合后,有17个居委会。

四、殿前街道2000年5月,高殿村委会、马垅村委会、兴隆居委会、北站居委会、长乐居委会、兴禾居委会、三航家属委员会从禾山镇划出,设置殿前街道办事处。目前殿前街道下辖2个村委会和4个社区居委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