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津禅院坐落于朱家角镇漕港河边泰安桥西,初建于元末至正年间,明万历年间重建,为镇里著名的古刹,属典型的江南小型寺院。
该院以意取名。“圆津禅院”四字分别是“圆满”“渡口”“佛禅”“院落”四词简写,表示此地是“最圆满的佛教渡口、最圆满的禅法院落”。可见是一个蕴含佛教深意的寺院地名。因为院内塑有辰州圣母像,故又名“娘娘庙”。规模虽微,“在震旦中不过一微尘耳”,却结构小巧,法像庄严,精雕细刻,典雅秀丽。
清代以前,这座小庙虽寂寂无声,但也曾引得赵孟、董其昌等江南名流在此驻足。据《圆津禅院小志》记载,院中古井“涌月”为赵孟所题,主殿“那伽定处”为董其昌所题。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禅院第三代住持通证(号语石)和尚将寺院进行大规模修葺,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复或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墨禅、息躬室、清华阁、那伽定、舫斋等建筑,其中以清华阁最负盛名,它不仅是名人文士珍藏书画之处,而且环境幽美。登上清华阁远眺近望,珠溪胜景尽收眼底。西自淀山湖,东至三分荡,微茫隐现于云树之外,远近疏密的村落,往来的渔舟商船尽在一览之中。
全景
由钱大昕题写匾额的清华阁
禅院成为名刹,自语石起。语石姓罗,法名通证,字超澄,清顺治年间为该院第三住持。其除念佛经外,嗜好书画。王昶在《重修清华阁记》中称“吾乡圆津禅院创自元至正间,盖梵刹之小者”。“自语公以翰墨擅长,讫于觉铭,凡六传皆工画,佐以篆刻”。
语石的法兄弟通初雪庵和尚,也以绘画出名。雪庵的徒弟心荫为第四代住持,善写墨竹。至第七代住持续旃旭林和尚,更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工山水、善画竹,尚有墨宝传世至今。旭林法弟续行除善画外,更精篆刻,并撰写了《墨花禅印稿》。续行的徒弟振华为第八代住持,精通医术,更是嗜画。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振华住持率僧徒修缮清华阁,整理所藏墨宝以供往来游者咏赏。与其交往50多年的王昶在《重修清华阁记》中记述:“年久而毁,阅百余年,僧振华偕其徒慧照修之,凡用钱二百余缗,始复其旧……入圆津禅院,花药翳然,钟鱼如故。明季以来,东南士大夫之书画羸箱压案,藏无一遗者。”慧照和尚为第九代住持觉铭,受禅于振华,能诗善画,尤工山水,与王昶亦是莫逆之交,乾隆四十七年清华阁重修后,慧照千里迢迢到京城,请时任刑部右侍郎的王昶撰写《重修清华阁记》。到觉铭为止,经六七代住持精心收集,禅院清华阁里珍藏了不少名家字画,其中有宋刻《妙法莲华经》、明文徵明手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董其昌等32人合写的《金刚经》、清代梁同书的行书卷等,并寄存了王昶著作的部分书板及其他许多故物。禅院一度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文物储藏之地和艺术宝库。(www.xing528.com)
乾嘉时期是圆津禅院最为辉煌的时期,许多文人雅士纷纷慕名前来,禅院成了江南文人聚会之所,院内各个建筑上的匾额对联以及碑刻无不是名人所题写。最为著名的清华阁上有“吴中七子”之首、乾嘉学派的代表钱大昕写的“清华阁”匾额。大学士刘墉也写有“翰墨因缘传七叶,云烟供养演三车”。郑板桥也有对联“搜尽奇峰打草稿,摘来红叶补袈裟”留在禅院。
世事沧桑,数百年来圆津禅院历尽劫波,几经兴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了山门,光绪十八年复修了大殿。20世纪50年代后渐破损,仅存大殿,香烟断绝。禅院内收藏的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毁于战乱兵燹,部分为寺内不肖僧徒偷出变卖。至解放时,珍品已经不多,后大部分为江苏省文管会接收,收藏于江苏省及苏州市博物馆,少数保存在青浦县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禅院被拆,尚留有王昶撰写的《重修清华阁记》《振华长老塔铭记》,及沈光莹撰写的《重建圆津禅院大殿记》等珍贵碑记。
2000年修缮大殿,大殿上的“那伽定处”匾额由上海玉佛寺方丈觉醒大师补题。之后,次第重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禅、息躬室、清华阁、舫斋等殿堂景观。由此,古镇名刹得以恢复往日光彩,圆津禅院再次成为一地胜景,漕港河畔暮鼓晨钟,云烟缭绕,游人如织。
(张力华)
圆通宝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