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庙又名“海爷庙”,位于华新镇吴淞江边。该庙是为不忘海瑞治理吴淞江有功,由明朝官府建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当时称“海瑞祠”。清道光八年(1829年),青浦知县蔡维新重建。1977年拆除。
数千年前,太湖流域形成了由太湖通向海洋的三条水道:北面一条叫娄江,即今天浏河的前身;中间一条叫松江,即今天吴淞江的前身;南边一条叫东江,即今天黄浦江的前身。
吴淞江原为太湖主要泄水河流,源出太湖瓜泾口,流经苏州、上海地区,后在外白渡桥汇入黄浦江,全长125千米,青浦境内约20千米,原名松江,后因华亭府改名松江府,吴淞江地处古代吴国之地,故改名吴淞江。
吴淞江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吴淞江及支流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治理吴淞江及支流,一直受到历代官府重视。
明隆庆三年(1569年),江南一带又出现了严重水灾,57岁的海瑞奉命来江南地区治理水灾。海瑞到任后,深入了解江南的灾情。不久,他决定:治水为先,以工代赈,征集民夫。江南地区河流众多、湖泊交错,海瑞选择了水灾严重的重要水道吴淞江先行治理;并争取以工代赈的方法,发动灾民一起来治水,取得很好效果。
然而海瑞的举措触犯了不少豪门大族、权贵官吏的利益。因以工代赈,征集民夫,杜绝了权贵豪门搜刮民财的机会,反过来还要捐钱捐物来支持治水施工,故引起他们强烈不满。
海瑞治水 夏培德画(www.xing528.com)
传说海瑞治水,执法如山,看到之前的治水监工官吏有监工不力的,就命人把监工官吏捉拿归案,予以严惩,甚至把他们斩了。尸体埋在大帐附近土丘里,以示警诫。
海瑞的铁腕手段,威慑了所有监工及施工的官吏,他们尽职尽责,服从海瑞的治水安排,因而治水工程进展很快。隆庆四年春季,吴淞江基本消除了水患,完成了通流入海。海瑞仅用五六万两银子,救济了数十万灾民,功德无量。
清人钱泳写的《履园丛话·水学·治水必躬亲》有如下记载: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野水中间往来,亲自发放钱粮给施工人员,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从的管理人员从没横行勒索。
吴淞江被治理好了,隆庆一朝再没有发生水患,沿岸百姓充分地享受了水利的好处。在治水的同时,海瑞还采取发展农业生产的多种措施,如选种等,至今重固地区还流传海瑞推广优良瓜种《海冬青》的故事。
(顾福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