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医陈莲舫故居-隐于青浦地名故事

国医陈莲舫故居-隐于青浦地名故事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御医陈莲舫故居位于朱家角镇美周弄,面积达2000平方米。几经百年沧桑变迁,现仅存不足500平方米,但这丝毫不影响御医陈莲舫在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故址陈莲舫被召至瀛台,他为光绪帝一诊脉,便知其病乃心里忧郁,火气过旺,加之久居内宫,食之不消所致,本无大病,就开了两帖降火开胃之方。光绪帝病体被医好,从此陈莲舫平步青云。每隔一至两年召其晋京一次,到光绪三十四年共被召五次之多,被誉为“国手御医”。

清代御医陈莲舫故居位于朱家角镇美周弄,面积达2000平方米。整个故居风火墙高筑,南有正门,东有侧门,正门为砖砌仪门,油漆门上铜环扣饰,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三进院落式民居。主楼、厢房、天井、池塘、花园、小径,一应俱全。几经百年沧桑变迁,现仅存不足500平方米,但这丝毫不影响御医陈莲舫在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

陈莲舫(1837—1914),名秉钧,号乐余老人,出身于陈氏十九传医学世家,自幼承继祖业,精习经方,洞晓脉理,少年时就中了秀才。他在古镇朱家角悬壶行医,因医术高明,四方求诊者不远千里而来。当时陈氏宅前——放生桥至何家桥一段河面,求医船只常挤得水泄不通。久而久之,不少官场人物也都慕名而来,一时名声大振。

戊戌政变后的1898年,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于中南海瀛台,忧愤成疾。其时各省督奏荐各地名医为光绪治病,青浦名医陈莲舫因平时结识上层人物,并为他们治好过病,被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荐,应召进京为光绪帝治病。

故址

陈莲舫被召至瀛台,他为光绪帝一诊脉,便知其病乃心里忧郁,火气过旺,加之久居内宫,食之不消所致,本无大病,就开了两帖降火开胃之方。岂知方子开好呈上后却未被批阅通过。原来这位年轻的皇上过于迷信补药,每每一剂药方中必加入人参。陈莲舫心想消化不良而再食人参,岂非雪上加霜,万一皇上病情加重,弄得不好还会遭杀身之祸。正在左右为难之际,他突然急中生智,计上心来。他仍在原药方内加入人参,只是要将人参煨成了炭。光绪帝见了此方大喜,一帖药服下去,病不久就痊愈了。其实,人参煨成炭,反而有了消食开胃的功能,当然对病情有利。(www.xing528.com)

后传与陈莲舫去京的随从包少堂回到角里后,将陈莲舫为光绪帝治病,说成不能与皇上见面、接触,只能跪在外间引线搭脉。这是耸听之说,跪而诊脉是实情,挂线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光绪帝病体被医好,从此陈莲舫平步青云。每隔一至两年召其晋京一次,到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共被召五次之多,被誉为“国手御医”。陈氏为纪念五召之恩,特拟“恩荣五召”四字,请苏州名流任道铭写成隶书匾额,用金底龙云纹黑字,制成1米高、3米长的大匾一方,悬于家宅大厅正中。一直到1958年,此匾被用作朱家角联合诊所炉子间的隔板,以后不知去向。

(李克刚)

原楼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