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烈士陵园位于华新镇凤溪集镇东2千米处,为青浦区最大的革命烈士墓地。
火烧庙原为运粮漕工祭神祈福的漕司庙。民国《青浦县续志》载:相传明嘉靖时,倭寇犯境,庙被烧,历数昼夜始熄,故名。后人重建,乃称新漕司庙。后来,在庙旁聚居的人逐渐增多,形成村落。村呈“凹”字型,原有20多户、90余人,以钱姓为主。
1927年,青浦东乡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火烧庙集会揭露和斗争地主罪行,秋收暴动由此开始,并拉开了青东农民近代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
1938年,淞沪抗日游击纵队三支队在沈泾塘与日寇作战,为安葬阵亡烈士,抗日政府在火烧庙西买下10亩高地,作为安葬烈士墓地。
烈士陵园正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火烧庙正式建成烈士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拨出专款在四周建造红砖围墙,并在墓地中央新建13米高的朱红纪念塔,正面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塔顶有直径1米的红五角星,显得雄伟、庄严、肃穆。墓地种植香樟、雪松、广玉兰、桂花、松柏、冬青等树木。(www.xing528.com)
1983年,上海市政府拨款增建一幢平房,作为烈士事迹陈列室、接待室和办公室。县民政局拨款修建了沿河驳岸110米,水泥场地600平方米,水泥走道500平方米,便利各界人士、学生凭吊扫墓。之后,凤溪镇政府筹款10万多元,修建了通往烈士陵园的公路和一座钢筋水泥桥。
烈士陵园有正、东、西3个墓地,墓内安葬345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捐躯的英烈。其中有红军长征干部、淞沪支队政治部主任曾平烈士,青东工作委员会书记、松江县工委书记、淞沪支队参谋长康则寿烈士,淞沪抗日游击队三支队一大队中队长王正芳烈士、班长陆新瞿烈士等。
(沈大钧)
1984年陈云同志为烈士陵园陈列室题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