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渎垒位于白鹤镇东北部旧青浦集镇旁、吴淞江原入海口,是东晋时的海防要塞。沪渎古指吴淞江下游近海处一段。“沪(扈)”是一种捕鱼工具,即现在的簖,因当地人用扈在海边或江滨捕鱼为业,故称该地为“沪渎”或“沪海”。
东晋咸和年间,吴国内史虞潭筑此垒以防御海寇。隆安四年(460年)吴郡太守、左将军袁崧重建此垒,以防孙恩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从海上进攻。次年孙恩攻陷沪渎垒,袁崧被杀。
对于沪渎垒古址所在地,过去长时期有不同看法,甚至认假为真。据《晋书》《宋书》记载,东晋成帝、安帝时都曾在吴郡缘海修筑沪渎垒,用以防御海寇。但是,从南宋绍熙《云间志》以来,各种记载都说沪渎垒在今松江区东北一百十里,即上海旧县城西北十里的吴淞江滨。这里有东西两城,其旁有东西芦浦,俗称“芦子城”。绍熙《云间志》还说:“东城广万步,有四门。今圮于江中,余西南一角。西城极小,在东城之西北。”这样言之凿凿,似乎不容人不信以为真。而且绍熙《云间志》所谓东芦浦,在郏书中叫沪渎浦。按这么说,绍熙《云间志》中所谓芦浦上的芦子城就是沪渎垒的所在地。
然而真正的沪渎垒并不在这里。首先,古人所讲的沪渎垒是指松江下游而不是松江旁边的某一浦。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有记述:“松江之下,号曰沪渎。”《太平寰宇记》引《吴郡志》也有记述:“松江东泻海曰沪海,亦曰沪渎。”这些话告诉我们沪渎垒应在古人所讲的沪渎之侧。其次,古人所讲的沪渎也不是指现在上海市区内的吴淞江下游,所指的应该是西距苏州城不过百里左右的一段吴淞江。对此,唐人皮日休的诗句可佐证:“全吴临巨溟,百里到吴渎。”《太平寰宇记》关于“袁山松城(即沪渎垒,后人因山松筑故名)即在吴县东北百里”的记述也可佐证。而上海旧县城西北十里处西距苏州约有一百五六十里。可见芦子城不可能是沪渎垒所在之地。(www.xing528.com)
那么真正的沪渎垒所在地在哪里呢?根据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关于“今青龙镇旁有沪渎村”“沪渎,今旁有青龙镇”的记述和《读史方舆纪要》关于“今青浦县青龙镇西有沪渎村”的记述,以及按青龙镇即今青浦区东北部的旧青浦镇,其西距苏州正约百里,则镇西的沪渎村就是沪渎垒故址所在地。旧青浦镇现在不靠吴淞江,相距约五里,那是后来吴淞江逐渐淤塞缩小或曾改道北移的结果。从有关青龙镇的记载看来,宋代的青龙镇还是紧靠着吴淞江的。东晋又在宋前数百年,其时江面的深广当更有过于宋,距海又近,不难想象,沪渎垒正是在这样地理条件之下成为当时的海上要塞的。
(陈德川整理)
海防要塞沪渎垒 岑振平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