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年吴淞江:青浦地名故事

千年吴淞江:青浦地名故事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淞江为黄浦江支流,在上海市西部和江苏省南部,全长125千米。吴越两国曾在笠泽江发生过战事。两汉后称“淞江”。松江改名吴淞江后,表面上看来两者不会再混淆了,其实不然。原本属于吴淞江的遗产,有意无意地被放在松江府的名下。例如松江四鳃鲈,本应是吴淞江的特产,现在却被误称为松江区的特产。千百年来,吴淞江默默地哺育着两岸广袤土地上的人们,她是最无私的,连自己几度被改名也从不计较。

千年吴淞江:青浦地名故事

吴淞江为黄浦江支流,在上海市西部和江苏省南部,全长125千米。其中青浦境内长24千米,在青浦区北部流经白鹤、华新等乡镇。这是一条历经千年沧桑、多次改名的河流,与它不断淤积、变窄,功能不如从前有关。

早在太湖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东海边有一条无名的潮水沟。太湖的形成是有个过程的,先是地质结构变化引起地表沉降,而后是积水成泽,最后相连成湖。湖的水面上升,与东海边的那条潮水沟相通后,就衍变为一条将太湖水排泄到东海的江,这条江最早的名字叫“笠泽江”。吴越两国曾在笠泽江发生过战事。笠泽江被改称为“松江”,是西汉后期的事情。《水经》卷二“沔水”条下写道:“南江又东北为长渎,历河口东则松江出焉,江水奇分,谓之三江口。”这是有关松江最早的记载。两汉后称“淞江”。晋袁山松曾在入海处筑沪渎垒,抵御孙恩起义军。以后因江水频溢,水患不断,故人们将“水”偏旁去掉,写作松江。唐宋时又称“松陵江”。

吴淞江在漫长的时间里作用有三:一是起到调节太湖水位的作用;二是漕运的主要通道;三是有丰饶的水产,其中以四鳃鲈鱼最为著名。

吴淞江白鹤镇段

吴淞江在“唐时宽二十里,宋时宽九里”,江面浩瀚,水深浪急。给漕运的船只带来安全隐患。北宋官府为保证漕运船只的行驶安全,时任通判的李禹卿于庆历二年(1042年)在松江与太湖连接处,筑40里长渠,以降低江水的流速。堤坝筑好了,松江水的流速减缓了,漕运的船只行驶安全了,但松江的淤积却由此产生,此后江面的宽度一年比一年窄。到明代的时候,只剩下500米左右(150丈)的宽度。元代将江南地区纳入版图的时候,松江流经区域(华亭县)依然是太湖区域生产粮食、布匹超过诸多行省,有“衣被天下”的美称。华亭县的经济地位凸显,受到朝廷的重视,并于至元十四年(1277年)将华亭县升为府,次年又改华亭府为松江府。(www.xing528.com)

这样一来,难免会出现地名松江与水名松江的混淆。考虑到松江的发源地是吴江所属的太湖瓜泾口,为将水名与地名区别开来,松江便改名为吴淞江。

松江改名吴淞江后,表面上看来两者不会再混淆了,其实不然。原本属于吴淞江的遗产,有意无意地被放在松江府的名下。因为后人能搞清水名“松江”与地名“松江”不同的毕竟是少数。例如松江四鳃鲈,本应是吴淞江的特产,现在却被误称为松江区的特产。还有吴淞江调节太湖水位、便利运输、服务城市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弱化,逐渐被新的河流黄浦江所取代,于是从大哥变成了二弟了。到了清代,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滩成了租界。外国人对“吴淞江”的发音始终不准确,只好另外想办法。因为从前的吴淞江是一条可以乘船到苏州的河,洋人们便开始将吴淞江称为苏州河,一些赶时髦的当地人鹦鹉学舌也跟着叫。这样吴淞江就有了新的名字“苏州河”。

千百年来,吴淞江默默地哺育着两岸广袤土地上的人们,她是最无私的,连自己几度被改名也从不计较。

(俞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