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泽镇西宋行政村里有个南浜自然村,被人誉为“三多村”(上大学的多、参军的多、当村干部的多)。有些村民感到奇怪,为啥钟灵毓秀独于此村呢?于是就走访村中几位年近百岁的耄耋老人。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可能与那棵老来发新枝至今仍郁郁葱葱、华盖如墨的古槐有关,是它的灵气所致。”说起这棵老树的寿龄,一位90多岁的老者眼中金光四射,摸着花白胡子侃侃而谈:“我看这棵树,至少三百年以上。我小时候主干已有空洞,样子跟现在差不多,我听我爷爷说‘他小时候就已是这个样子了’……”“这棵古槐,还是我们西宋村村名的见证呢?”老人喝了一口茶,继续说。
相传明末清初,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有一股难民,沿长江东下,到了一个叫“南洋淀”的地方,见这里穷乡僻壤,且东有“白荡”,西有“白荡”,湖泊众多,物产丰饶,于是就在南洋淀的高阜处集结成村,靠打渔为生。因这股难民来自“南洋淀”西面的余杭一带,而余杭是南宋故都,所以就把村子起名“西宋”。因经年累月在风浪里“捞生活”,风险大,于是村民自愿集资建造了南佛堂(解放后改为西宋村初级小学,现为老人活动室),祈求神灵保佑;并诚邀定悟和尚为其主持。定悟僧人是北方人,云游四海,见西宋人淳朴、虔诚、热情,遂为其所动而定居南佛堂,成一代方丈。他将带来的国槐树种,播散在寺院四方。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斯人已逝,播撒的槐树宝种,也仅剩硕果一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都是草棚、矮房,此树是西宋村的地标。那时,水乡人出门动橹,船摇到能看到这棵槐树,离西宋村就不远了。记忆中,我们小时候这棵树高大雄伟,华盖如云;夏天“抬”碗淘水饭,挟几根自家腌的萝卜干,或半只咸鸭蛋,到槐树的树荫下乘凉、吃饭,槐花飘香,凉意丝丝,真是少时不可多得的惬意之事。冬去春来,繁复的枝丫间,总能听到喜鹊声声……
村桥 叶建生摄影
距今约300年前,就在西宋村渐成规模时,又有一股难民慕名来到西宋村。他们在西宋村的东白荡的高地处集结成村,同样以打鱼为生。与西宋村犄角相望,因在西宋村东,故名“东宋”。后来沧海桑田,地层隆起,湖面缩小。东宋、西宋人围圩造田,搞起了农耕生产。其间,东宋村人因村子小,不堪湖霸盗匪的骚扰,逐渐迁移到西宋村。但为纪念他们曾经打渔为生的血地,将村子消亡后种上庄稼的圩头命名为“昌鱼子”。意思是这里曾经生活着捕鱼为生的人们,也有祈祷后代昌盛的意愿。至今这个圩头尚存。(www.xing528.com)
(张清)
民居 叶建生摄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