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名气的章埝堰村,揭秘青浦地名的故事

宋代名气的章埝堰村,揭秘青浦地名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鸟瞰图章埝村地处重固镇西北部,是重固镇的一个行政村,原为章堰集镇。相传宋代章庄敏公监华亭盐务时在此筑堰,后乐其风土,安家于此,故名“章堰”。按旧时庙制,庙前后有石桥,名兆昌。清乾隆金泾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人以为“埝”与“堰”音义相同而误称“章埝”。宋代文学家、华亭盐监章(字质夫)所居的章堰,与郏店南北相对,中间隔着福泉山,有“南郏北章”之称。

鸟瞰图

章埝村地处重固镇西北部,是重固镇的一个行政村,原为章堰集镇。相传宋代章庄敏公监华亭盐务时在此筑堰,后乐其风土,安家于此,故名“章堰”。章庄敏公名,字质夫,建安人。元丰时在华亭做官,曾浚青龙江,筑思堂,苏东坡有《思堂记》。古时,章堰镇以崧泽塘为市河,南通崧泽市,北达青龙镇,商贸发达。每年六月举办庙会,人山人海,有“金章堰,银重固”之说。清光绪年间,曾设新泾巡检司,后渐衰落。现仅有百货、肉店、茶馆、粮站等小商店。聚落呈三角形,村民800余人,大多从事农业生产。过去镇东有城隍庙,系青浦城隍神别庙。建筑宏丽,香火鼎盛。按旧时庙制,庙前后有石桥,名兆昌。桥墩两面刻有楹联:“澄波西绕迎新旭,紫气东来呈瑞云”“人烟盛处香烟盛,德泽深时福泽深”。庙坐北朝南,门有三重。外为大门,有石狮一对;内为仪门,左有财神祠;中为大堂,供城隍坐堂,抱柱上有楹联:“居念奸邪凭尔烧香无益,存心正直见我不拜无妨。”后为寝宫,供出堂城隍,并有戏台廊楼,侧有金湄道院,颇为壮观。现仅存大殿、偏殿一座。镇南原有章庙,为章氏家庙。明万历年间,章宪文有《章庄敏公家庙记》。据说,镇上原有章故宅,规模甚大,前有洗盏池,内有库桥、琼花井。

清乾隆金泾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人以为“埝”与“堰”音义相同而误称“章埝”。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堰”是一种较低矮的建筑物。其作用是提高上游水位,便利灌溉和航运。“埝”是田里或浅水里用来挡水的土埂;两者音也不同,不能通用。

(张林根)

古民居

父子与郏店村得名

青浦区重固镇东南部的郏店村,曾是古老的小集镇。郏店村离重固镇约2.5千米。相传因宋代水利家郏父子居此得名。有人奇怪,郏并未开店经商,为何叫“郏店”。其实“店”有两重含义,《汉语大字典》解释:“置货鬻物之处曰店,客人居住的地方也称店,如客店、旅店。”郏居住的地方称为“郏店”,再也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www.xing528.com)

村委会办公楼

宋代青龙镇控江连海、商贾辐辏,“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灯火万家,人称小杭州”。郏店离青龙镇不远,是理想的人居地方。宋代文学家、华亭盐监章(字质夫)所居的章堰,与郏店南北相对,中间隔着福泉山,有“南郏北章”之称。

(1038—1103),字正夫,北宋苏州昆山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广东安抚司机宜。熙宁三年(1070年)郏上书条陈《苏州水利书》,批评前人在修水利上有“六失”,如开河排水未按地形高低,筑堤无“卫民田,去水害”的实效等,指出“松江(指吴淞江)南北大盈、夏驾等浦,久不修治,每遇大水上顶,浦塘之岸并沉水底,不能固田,议者不知此塘浦原有大岸,以固田亩,乃谓古人浚此大浦,只此泄水,此不知治田之本也”。随后又提出《治田利害大概七条》,颇得朝廷赏识。熙宁五年,郏被任命为司农寺丞,负责兴修两浙水利,因在工作中触犯一些人的利益,被奸佞攻讦而去职。

回到家乡后,在地方父老的支持下,就在苏州、昆山一带,包括今日之青浦区在内,实施他所拟定的治水方案。开辟圩岸、沟浍、场圃,连年获得丰收。郏将他在治水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写成文章,并绘制图画,呈送皇上,得到皇上的赞许,于是官复原职,复任司农寺丞,升江东转运判官。崇宁二年(1103年)郏在温州知府任上病卒。

著有《吴门水利书》多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家之一。

民居、村河

(张林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