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宫村曾有桥棚边的“贞节坊”、陈氏宗祠西的“节孝坊”和陈氏宗祠东的“百世坊”三处牌坊,现无一遗存。现有保存完好的有年款的匾13 块、石碑6 块、寺庙5 处、宗祠3 座。
1.匾
陈氏宗祠“唐学士宋赠太师尚书令”匾
“唐学士宋赠太师尚书令”匾,为纪念孺文公,于丙寅(1986)孟春重修。陈常才书写,挂于陈氏宗祠前正门上方。
育英书院“育英书室”匾
清道光二十年(1840)陈锡昇建育英书室(即现育英书院)。《龙溪陈氏宗谱》记载的“育英书室”匾额曰:“盖闻思广厦者子美,庇寒士之欢颜;立构舍者文翁,勉诸生之肄业。高峰千古,嗣响何人?则有同宗仰山先生,胡公嫡派,颍水英才,壶藏士延以春冰,旱人荫之夏樾。尝言‘高堂华屋,非所以发后昆;艺圃书林,乃所以隆文运’。首建书院二十五间,并置义田八十余亩,载在碑牒,岁延生后。他日皆材成,有造藻芹流泮水之香,士盛思皇桢干入辟雍之选,皆公之力也。在昔先人作太丘长,好行阴德,世有闻人,公真继武前踪云。爰颜之曰‘继武太丘’。”
育英书院“孝义堂”匾
龙宫村有“嫂娘”的称谓典故,讲的是新昌中溪人张氏米仙嫁到龙宫村陈家冲喜,冲喜指旧社会男方家有人病重,以娶媳办喜事来冲晦气,以期去病消灾。米仙冲喜是为丈夫,他病重不起,故欲与米仙结婚以求病疴得拔。然天不遂人愿,不久,米仙丈夫病亡,留下一个年幼的小叔(当地已婚女子对丈夫弟弟的称谓)陈新贤。米仙含辛茹苦地将小叔抚养成人,并使其成才。陈新贤没有辜负嫂子的培养与期望,成人后,通过努力,置下丰厚的家业,成为当时龙宫村首富,并秉承义风,积善行德,接济贫困者。为感念嫂子恩德,他称嫂子为“嫂娘”。后人为了表彰米仙的大爱大义,由村族逐级上报,清咸丰七年(1857)仲春专门制作“孝义堂”匾,后将此匾悬挂于大堂上,以教育后人。
育英书院“继武太丘”匾
“天下陈氏出颍川(今河南禹州)”,“颍川世泽,太丘家声”名闻遐迩。龙宫村陈氏先人陈寔,也称陈太丘,曾在河南太丘为官,陈寔为东汉胡公满四十三世孙。他继承祖上义行,德才兼备,一生做了无数善事,成语“梁上君子”就出自陈太丘的故事。“太丘遗风”流传千古,成为后族人之榜样与典范,故凡族内有德才兼备、普施义举者,皆可以“太丘遗风”赞之。龙宫村大户陈锡昇,天生好德,常有义行善举,清道光二十年(1840),出资建造育英书室,并捐田20 亩,供书室开销所用。据《龙溪陈氏宗谱》载:“赐进士出身,壬子径魁本科优贡癸丑挑取国史馆誊录宗弟省钦拜撰。”清同治四年(1865)十月,族人为表彰其义举,特制“继武太丘”大匾,悬挂于书室大堂之上。
安吉贞道地“孝悌堂”匾
村民为了表彰嫂娘张氏米仙教育后代之功绩,曾在村口为她竖立牌坊,名叫“贞节坊”。在堂上挂起匾额,名叫“孝悌堂”。她所住过的道地,更名为“安吉贞”。还有村民纷纷题联,其中一副写着:“开封嫂娘育名相,龙宫嫂娘出新贤。清光绪廿一年(1895)辛巳孟春,龙宫陈氏合族公立。”挂于安吉贞道地正堂。
陈氏宗祠“福备鸿畴”匾
龙溪陈氏四份的陈昭宸与其父亲显溱公及爷爷状谟公三代人,传承祖旨,修桥砌路,普施善举,饮誉乡里。他们建村文昌阁、上岗庵,修缮大溪古道等。龙宫族人为了表彰陈氏四份三代人从善积德,故制“福备鸿畴”之匾挂于陈氏宗祠大堂上,教育后人。
陈氏宗祠“媲节怀清”匾
龙宫陈显楷公,也称相太公。他相貌出众,正直无私,行侠乡里,考中拔贡,故在民众之中颇有威望。
清光绪年间,宁海海游(原属宁海,后划归三门县辖地)人章氏,家底殷实,在上海商务印刷社工作。他平时好学多闻,加之在印刷社工作之余勤览群书,大比之年回籍台州府应考。当时路途坎坷没有安全感,想到挚友陈显楷,就到龙宫请他同往。显楷公本性刚直,答应陪考。因为有了陈显楷的陪护,章氏安全到达,并在会考后被选拔为翰林,所以人们称他章翰林。不久他被官派四川怀清任职。后皇上下旨全国各地若有能人能事,不分男女,概报朝廷,予以表彰。章翰林查得几人,其中有一位是妇女,年轻丧偶,一直守节,被称为“节妇”,又办朱砂矿,愿送朝廷。皇上获悉大悦。之后章翰林书寄显楷公,询问龙宫是否有“节妇”之类人。显楷公调查后将村里陈立堂公之母向上禀报,皇上准后下旨立牌坊,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并赐“媲节怀清”之匾。于是选址陈氏宗祠西侧大路边,坐北朝南立贞节牌坊。
族人为了表彰显楷公之功德,在宗祠前天井竖起高大旗杆,飘起三角杏色黄旗。此事载入谱史,流芳后世。
药店道地“五世同堂”匾
龙宫村药店道地堂上挂有一块清光绪年间的“五世同堂”匾。这方匾额讲述了陈状谟祖上五代人同吃同住同耕同种,共同发家致富,又共同开办药店,为民义诊,始终不分家的故事。家族所居之处本无名,世代四乡八邻来客多了,相问相托无可叫,但因居者为医生、懂医药而名,于是,老百姓就自然叫起了药店道地。家庭店本无牌,由于看病准、用药灵,病人提议叫“延康斋”,于是药店挂起了牌,自此龙宫村里就有了“药店道地”和“延康斋”。
五世同堂名传千里。县内官吏闻知龙宫村有如此典范,经实地走访确认,奏报朝廷,朝廷钦命浙江学政予以表彰。宁海县令胡瑞兰——当年震惊全国的“小白菜”案中的贬官,来到龙宫村实地查看之后十分感动,于是凝神运笔,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四个大字“五世同堂”,并准予陈状谟家两个道地同挂此匾,故“药店道地”与“外店道地”有两块一模一样的“五世同堂”匾。
陈氏宗祠“状元及第”匾
武状元陈桂芬系浙江天台人士,清光绪年间上京殿试比武。比武那天,主考是刘王爷。当时参加比武的高手如云,先是淘汰赛,后取两名武士复试,一位是山东马雄正,另一位是浙江天台陈桂芬,后进行“拉长弓射箭”“伏虎试”“举石狮子”三场复试,陈桂芬取得状元。
陈桂芬得状元,确是光宗耀祖之事,家人觉得祖上有“风水”,应该祭奠祖宗。于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某日,陈桂芬骑着挂彩高头大马,鸣锣开道,列队前往,前呼后拥,溯祖系之源,浩浩荡荡来到龙宫陈氏宗祠祭祖,到达宗祠三门前下马举目仰望,正门上方高挂着“唐学士宋赠太师尚书令”大匾,瞻仰毕,才恭敬地走偏门步入星聚堂,摆上丰厚的祭礼,跪拜祖上佑之,并宣读祭文,还与龙宫村民畅谈聚会,共餐酒宴,第二天返回天台。后龙宫族人为他立匾一块,匾名为“状元及第”,高悬大堂前方梁上。20 世纪60 年代,祠堂里各种名匾被洗劫一空。后人为了纪念武状元陈桂芬,将匾额进行复制,重新挂上。
陈氏宗祠“克襄先业”匾
昭鼎公,字立堂,号绍南,太学生,举人。出生于咸丰五年(1855)六月三十日,卒于民国廿一年(1932)七月廿七日。
昭鼎公自幼丧父,以长持家,勉子勤耕,课第苦读。一生勤俭节约,从不乱花一文钱,对社会上的公益事业却从不吝啬。那年族里造桥修路急需用钱,他一次性资助族里六百元银圆,按当时银圆的价值,一般小户农家一年到头也赚不到五十元银圆。因此,族众于民国廿一年(1932)赠匾额一块,上书“克襄先业”,悬挂于陈氏宗祠大堂之内,以表彰他一生的美德。
三串堂“贡元”匾
此匾悬挂于三串堂南大门上方,“文革”期间卸下藏于陈云鹏家中,免遭洗劫,得以保留至今。匾文曰:“钦命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三级记录十二次觉罗庆为贡元,道光玖年端月立。”
陈氏宗祠“乐善好义”匾
村民陈晓法出资修缮陈氏宗祠,创办村老年协会,村族人为了表彰他的义举,于1993 年立“乐善好义”匾,挂于陈氏宗祠第二幢东首门上。
陈氏宗祠“翰林”匾
因出处无法考证,此处略。
2.石 碑
龙宫现存石碑6 块,其中,集福院钟楼碑、上桥坑桥碑、永兴桥桥碑、新阊门碑保存完好,另两块石碑字迹不清,无法辨认。重建文昌阁记碑与桥棚石碑已遗失。
3.寺 庙
集福禅寺(www.xing528.com)
集福禅寺位于龙宫村西2 千米的山谷中,是一座有近700 年历史的古寺院。集福禅寺即为龙宫大庵,又名集福院,古时曾称琉璃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是宁波罕见的年代明确的明代建筑。古时,僧人寻觅宝地,举目仰视,蓦然发现四周山峦如九马腾空而至,或先或后,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此地是被民间誉为象征“九马同槽”“童子拜观音”“元宝山”的风水宝地。
古谱文载,集福禅寺由同哲公次子伯浣公的三子得敬(名永昶师)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初又名禅悦庵,占地面积约1000 平方米。后因庵院简陋,永昶师于明永乐二年(1404)建上殿一座。后因僧侣剧增,又在同年建造下殿一座。上殿塑有地藏王、十殿阎王,下殿为大雄宝殿,殿中有佛祖,两旁塑有十八罗汉。观音阁精雕千手观音。明正统七年(1442),殿外建起四角翘起的高大钟楼。正统十年(1445)改为集福院。正统十二年(1447)永昶徒弟道清和尚赴京募钟一口,重三千斤,挂于钟楼上。原集福院圣像森严,院貌辉煌,为人间仙境、佛门宝地。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庵产被分,上殿因年久失修倾毁,门窗被拆,精湛的艺术珍品均告无存,景况一度萧落。“文革”时寺前钟楼被拆除。1967 年陈桂发赴县请示,力保集福院。1968 年进行一次重修。1971年重建十王殿,重塑十殿阎王等。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寺边道路进行了修缮。2003 年春,村民集资17 万余元重建的钟楼竣工。
寺院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999 平方米。建筑多有损毁,仅正殿部分梁架采用了原构件,保留了明代风格。正殿为单檐平房硬山顶,面阔三开间。殿内供奉地藏王菩萨等。古有《集福禅林》诗曰:“集福群言胜十洲,柴扉不掩远尘浮。四时花鸟情堪寄,三径藤萝趣自幽。修竹影摇池底月,苍松翠入画中楼。忘机一曲高吟兴,惊落天花法雨秋。”集福寺是当地久负盛名的佛教朝觐之地,如今寺内藏有一部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木刻本,共计80 册。经书图文并茂,印刷极其精美,字体俊逸飘洒,难分手书或印刷。图像为线描画,线条流畅,布图合理,画像清晰。每册结尾处有空白页,书有供养人的名讳及时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此经书历经400 余年,依然字墨如漆,纸白如玉,且字体隽秀饱满,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2013 年,寺院在原地重建、扩建,现正在建设中。
东月庵
东月庵古在东庵,陈隐斋所创,明朝天启年间移于村东月山旁,又名水口庵。东月庵坐东朝西,建筑面积1850 平方米,占地面积2000 平方米。“文革”时期曾遭破坏,1993 年进行维修,重塑十八罗汉。1994 年在原文昌阁帝君殿址上增建庵宇正屋5 间,称为后庵。
白鹤殿
白鹤殿位于村东大庙后,东月庵门口,月山南侧。咸丰三年(1853),众建神殿三间。建筑面积45 平方米,占地面积63 平方米。供奉传说中专管六畜的白鹤大帝。雕绘丹楹,气象颇雄伟,有挑檐、牛腿、卷棚、雀替等。清朝邑令张士贤考察农事,宿于此,作诗云:“荐饥不遑居,扶病历阡陌。细雨湿征衣,停骖问衾席。悠然一轩中,坐久意自适。奇山拟辋川,佳卉忆金谷。倏尔烟雾消,青鸟喳喳集。微吟向陇头,耕者勉无息。”
兴善庙
明代始建,原建在水口之南,用来祀土谷神祇。乾隆十一年(1746)移至村东月山旁,同治七年(1868),被洪水冲毁,拆卸殿宇,升地基重建大殿前厅,占地面积231 平方米,建筑面积176 平方米。塑神像金身宝相,敕封镇龙大帝。每逢元宵节,族人迎神到祠,备灯祭筵席,许愿戏四台。又上巳(农历三月三)有助苗保禾活动,重阳节还有供四祭之习俗。
真君殿
龙宫原真君殿位于光明桥头停车场处,文若公在乾隆四十年(1775)建于村前水口之南,正屋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每年正月落灯后,就在祠堂演戏,酬神设祭一筵,保佑龙宫村安民康。后因为龙宫大队建龙宫木器厂,真君殿移到大泄潭水库所在山的山腰。
其他庵庙
福全庵神堂庙位于五家坑口。故十二庵西庙位于牛头塘。望之庙南殿位于铁山岭头。铁岭庙位于山隍岭头。上岗庵位于上山竹家以北。大木故庙位于村西蒋家山岭脚南面。
4.宗 祠
陈氏宗祠“星聚堂”
陈氏宗祠,即老祠堂,其堂号为星聚堂。位于村东,坐北朝南,南临龙溪,北坐狮山,是一座三进三厅式古砖木结构建筑。总体布局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前天井、仪门、中天井、中厅、戏台、勾连廊、内天井、正厅。
明崇祯十六年(1643),始建大堂三间、中厅平屋三间、车门三间两弄。乾隆三十七年(1772),陈仁彦在东侧厢后建朝南楼屋三间。嘉庆十九年(1814),将戏台拆卸重竖,中厅平屋改成楼屋,并调整其他建筑,保证宗祠方正。道光十一年(1831),开放大门外道路,筑砌围墙。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竖大殿,放开两厢,增高地基,东厢外头新建楼屋三间。自后屡有维修改建,渐成今日规模。
宗祠第一幢楼前天井东门门额题写“秀水环祠”,内门额题写“孝悌”,两边书写“堂对屏山连科第,门朝秀水瑧琦行”的对联。西门外上写着“名山拱祖”,内写着“忠信”,两边是“纳天璜绕祠流,茂林竹秀护祖荫”的对联。前天井铺筑石子,东西两头竖有两旗杆。第一幢楼仪门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设三门,通面宽14.2 米,通进深2.9 米,两侧有一对精致的石案凳,正门两旁立一对石云鼓,正门前柱上有“树发千枝根同本,江河万里水同源”柱联。彩绘门神随时间销蚀已漆色暗淡,但威武之势仍隐约可见。门前有对联“襟狮山带龙溪地灵人杰,自剡南迁缑北派别支繁”,门顶悬挂始祖陈孺文尚书匾。檐下月梁柱头科均有刻作。额枋上刻有八仙、双金鸡的木雕,色彩艳丽。
中厅三间两弄,重檐,牛腿、雀替精美,穿斗结构。两边间是两户大车门的通道,大门上写着:“礼乐从先,诗书启后。”厢房为双层单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宽10.7 米,通进深5 米,梁架五檩用三柱,前后双步。用分节圆木栏板。
戏台通面宽6.4 米,通进深4.7 米,台面离地1.5 米。戏台与勾连廊梁枋交结,枋头交结占用丁头拱和雀替承托,用飞椽,为单檐歇山顶。古戏台青灰筒瓦,正脊龙吻双尾作S 形上翘,直刺青天,显得古朴灵动。飞檐角脊饰卷草镂空雕件,纤丽中见庄重。戏台藻井圆形,呈八卦盘香式,叠涩盘筑,用连拱板为联络材,以异形小坐斗设拱昂相续承托,井内口层层收缩,翘昂逐级相连,刻作龙凤状,共16 条,其中8 条升至井顶结点,余皆停留在井中部。明镜上彩绘阴阳太极图,阴阳鱼形呈椭圆形两两相交,置于顶端,与整体装饰浑然一体,整个构件规正精致,富丽堂皇,戏台藻井俗称“鳌头鸡笼顶”。戏台三方敞开,无栏。额枋上施平板枋,各设平身科四攒,内外出假昂三跳,承托挑檐枋和井口枋,檐下桁枋挂落雕刻精美,以回纹分隔人物故事图案。戏台台底悬空,由四根石柱沿四角边固定,同台顶连成一体。戏台后的照壁上写有“海晏河清日,龙飞凤舞年。皋陶楠桉栎,皓皓在中天”的诗句。2006 年5 月,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厅为单檐硬山顶,山墙头盖瓦,中脊堆塑“福禄寿”。三间两弄,檐柱用牛腿起挑。通面宽16 米,通进深11.7 米,抬梁穿斗,边五柱中四柱落地。梁架九檩用五柱,前双步后单步。柱础为圆鼓形。中堂高悬“星聚堂”与“义门陈氏”两大匾,后靠墙挂着三幅祖像。大堂坐北朝南,堂上还悬挂着“状元及第”“翰林”“贡生”“解元”“文魁”“克襄先业”“媲节怀清”“福备鸿畴”等10 余款匾额。两边横厢楼上板壁前均为一根根圆柱形栏杆,排列雅致。
陈氏支祠“崇德堂”(育英书院)
村西祠堂为陈氏支祠“崇德堂”,东为村落,西为田畈,前龙溪通过。清道光二十年(1840)太学生陈锡昇建书室25 间,置学田20 亩。民国后期文昌阁旧校舍容纳不了就读学生,迁至“崇德堂”,稍作改建,名之“育英书院”,意为培育英才,振兴家乡。
书院为四合院布局,硬山顶,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为1100 平方米。南向前院有围墙,原靠西设一门,后建龙宫民办初中,南围墙拆除,建平房作教室用。2016 年进行复原改造,拆除平房,门靠西。前厅原设三门,中部和东侧现为门墙,仅留西侧门。
正厅坐北朝南,单檐一层硬山顶,阴阳合瓦。面阔三开间,通面宽14.19 米,通进深10.11 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明间进深四柱八檩,五架梁跨前后双步。檐柱用柱头科,坐斗假昂出跳,用变形拱,雀替硕大,上刻云纹。次间进深五柱八檩。大堂上高悬“继武太丘”“崇德堂”两款大匾。
东、西厢房为单檐两层,各三间,通面宽11 米,通进深9.65 米。二楼的栏杆均为“卍”字纹栲格木围栏。前厅为单檐两层楼房,面阔三开间带二弄,通面宽22.81 米,通进深5.66 米,有一卷棚顶。前厅楼上设小屏风5 扇,图案为“卍”字。正厅前天井铺石子,内有树三株,两株金桂树,一株白粉团花树。
2003 年2 月,被宁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 年至2017 年底,书院正厅、东西厢房、门屋、前天井及围墙进行了全面修缮。
陈氏支祠“三之堂”
陈氏支祠“三之堂”位于村东月山西麓,由陈名成、陈扬文首创(出资),始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民国二十九年(1940)落成,民国三十四年(1945)由陈启堂增葺完备。支祠坐东北朝西南,从大门往里依次为仪门、天井、戏台、厢房、正厅。
仪门门额题写“聚族于斯”。仪门为双层单檐硬山顶,面宽三间,设两门,通面宽27.7 米,通进深7.32 米。为卷棚式走廊,梁枋上双面雕刻戏剧故事人物,保存完整。明间柱头用倒挂狮子,上设坐斗枋头承托挑檐。仪门刻工精细,彩绘华丽。大楣壁画尽收眼底,山水花鸟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布局得体,色彩鲜明,特别是孟获坐骑大水牛彩画,其油滑光泽的牛毛、圆睁之眼,外形逼真,活灵活现。中间《陈琳救母》中陈琳险掀妆盒,惊恐万状,开盒之间仙桃掩主,生动形象。右图是《刘皇叔甘露寺成亲》,形象森严,真切动人。
东厢房为双层单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宽9.2 米,通进深6.1 米,梁架五檩用三柱。西厢房为双层单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宽9.2 米,通进深5.1 米,梁架五檩用三柱。两侧厢房栏板上写有“知礼义,明廉耻,负责任,守纪律”十二个大字。
戏台通面宽6.4 米,通进深4.8 米。戏台藻井圆形,呈八卦盘香式,叠涩盘筑,用连拱板为联络材,以异形小坐斗设拱昂相续承托,井内口层层收缩,翘昂逐级相连,刻作蝙蝠状,共16 条,其中8 条升至井顶结点,余皆直达顶部明镜,明镜上彩绘阴阳太极图。
正厅为单檐硬山顶,通面宽16.3 米,通进深10.5 米,梁架九檩用四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用材粗壮,檐柱周长1.24 米,金柱周长1.55 米。脊檩下脊枋上有三组斗拱,金檩下的随梁枋上放一组斗拱,挑檐檩梁下雕着人物,形象生动。梁柱交接用丁头拱连接,下有垫拱板,檩和枋下均有雀替。柱子极为粗大,屋宇高敞,浮雕精湛,美轮美奂,画中之物活灵活现,雕刻技艺出众。
2012 年3 月,被宁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 年下半年,“三之堂”进行了较全面的修缮,修缮后大门及围墙保留原有古朴典雅的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