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孜州白玉县县域旅游发展对策

甘孜州白玉县县域旅游发展对策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文化旅游资源要抓住甘孜州“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提升白玉县人文旅游资源品位,尽可能提高资源的保护等级,以开发促保护。同时为了提升白玉县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白玉县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在区域旅游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需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分析,寻求差异与特质,塑造白玉个性。

甘孜州白玉县县域旅游发展对策

(一)抢抓精准扶贫政策和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援建单位的资源优势和甘孜州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助力当地旅游发展

目前,白玉县的对口援建单位包括四川省法制办、四川发展控股集团慈善基金会、四川旅游学院、成都市武侯区,浙江省对口扶贫甘孜州,是白玉县的间接援建单位。可以充分利用援建单位的资源优势,助力当地旅游发展。一是充分利用援建单位的项目引进和资金注入,弥补白玉县旅游资金缺乏的限制,优先发展旅游产业(援建单位每年引进资金3000万元用于白玉建设);二是在宣传营销上借助援建单位的区位优势,在人流量集中又具有旅游影响力的区域进行白玉县旅游形象的宣传;三是利用四川旅游学院的人才培养优势,为白玉县培养一批旅游专业技术人才,以解决白玉县旅游人才匮乏的现状;四是利用四川省法制办的政策与技术优势,做好白玉县地方旅游环境保护法等立法工作。此外,甘孜州正在创建“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将投资330亿元集中建设境内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25条干线公路和旅游公路。白玉县是甘孜州内连接南路香格里拉旅游区与北路格萨尔文化旅游区的重要枢纽,可以利用这一区域旅游发展优势,争取道路体系的优化建设。

(二)做好县域旅游整体规划,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差异性旅游产品,形成白玉县旅游特色

作为可持续开发的旅游业需要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人文资源作保障。白玉县地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传统文化深厚而质朴,这些白玉县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一定要提高保护意识,做好旅游规划,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切不可盲目、粗放型开发。对生态旅游资源一是要加大生态环境监测,二是要完善生态环保设施,建设专门的垃圾和污水处理厂,增添公共厕所等必要的环保设施;三是分区控制,结合景区特色,分成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对文化旅游资源要抓住甘孜州“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提升白玉县人文旅游资源品位,尽可能提高资源的保护等级,以开发促保护。同时为了提升白玉县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白玉县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在区域旅游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需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分析,寻求差异与特质,塑造白玉个性。针对白玉县四大核心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民族手工艺,对比白玉县周边,放眼甘孜州全域,找到白玉县旅游资源与周边旅游资源的差异与特质,开发差异化旅游产品,塑造白玉独特的旅游形象,做到区域旅游互补,提升白玉县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三)学习国内外生态旅游先进国家的经验,做好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

国外生态旅游先进国家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力求没有人工痕迹,对大自然充满了敬仰与尊重。这特别值得白玉县借鉴,在白玉县的旅游资源中,充斥着大量的神山、圣湖,它们是白玉县原住民的精神家园,也特别需要我们将对它们的敬仰与尊重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与其他休闲旅游不同,我们需要的不是贵族式的豪华游,而是提倡环保、生态的极简游,鼓励游人参与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学会全心全意保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通过对环境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在白玉县各乡镇、学校、旅游接待点摆放环保宣传册,同时在白玉县的公众平台上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通过一系列途径,宣传白玉县的环保观念,培养民众自觉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www.xing528.com)

(四)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原住民的旅游参与度,以共享旅游发展利益

鉴于白玉县原住民文化水平极低,无法直接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可以充分利用各乡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义参与到当地旅游经营与开发,最大限度地保障旅游发展带给当地农民的利益。目前在白玉县河坡乡发展的民居客栈,就是通过乡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各民居客栈的产品特色打造,统一对外宣传,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分配客源,统一价格,统一结算,有效推进了当地民居客栈的发展进程,值得全县借鉴学习。

(五)加强对藏区民众卫生习惯培养,宣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

作为四川省的重点扶贫县,白玉县境内各乡镇在扶贫资金政策支持下,已经逐步完成了淋浴间的建设,对于贫困户新建的房屋,在结合藏区地域文化基础上,也增设了淋浴间,大大改善白玉县民众生活的卫生环境。在硬件设施得到完善的同时,一方面对当地居民进行卫生知识的宣讲,另一方面加强对各个学校学生的卫生习惯培养并践行,从根本上改变藏区的卫生习惯。此外,加大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讲,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要改变一些不健康的陋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