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于旅游标准化的研究最早始于1997年,彭德成提出市场经济对旅游标准化建设创造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并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王大悟从建立旅游服务质量体系的原则、服务质量体系的结构等方面对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研究进行了系统论述。到目前为止,虽然相关研究数量不多,但成果显著,为推动我国旅游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国内关于旅游标准化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比较研究和现状研究,重点对旅游标准基础、生态旅游标准、景区旅游标准、乡村旅游标准和区域旅游标准展开了研究。
(一)旅游标准基础研究
国内关于旅游标准化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外旅游标准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旅游标准化运行机制、旅游标准化的作用等方面。窦群(2000)、张向荣(2006)、杨辉,李海燕(2006)、马震,李树民(2007)、王季云,姜雨璐(2013)等人认为:旅游标准化必须实现有效的标准供给;标准的市场意识应该明确;旅游标准化工作应鼓励广大企业参与,提高标准的普适性;国家旅游标准化体系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特点进行重构。汪黎明(2012)、万福军,王世川(2012)、杨彦锋(2012)等人指出应进一步创新标准化运行机制,注重在国家法律的规范引导下,引导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共同参与标准制定。陈学章(2010)、张凌云,朱莉蓉(2011)等指出目前我国旅游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体制问题;标准的重复和交叉立项;旅游标准的制定/修订效率不高;旅游标准的宣贯、实施监督和效果评价不到位。任鸣(2013)认为标准化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
(二)生态旅游标准研究
目前,对我国生态旅游标准进行研究的学者有魏小安、汪华斌、刘德谦、卞显红、宋瑞、钟林生、周玲、于法稳等。他们就我国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呼吁国家应尽快制定生态旅游标准,以规范我国生态旅游的实践活动。学者们对生态旅游认证非常关注,认为认证的实施是规范和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旅游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他们详细介绍了国外认证项目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建议景区、景点应积极申请加入国际上的认证项目,同时我国应当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标准和认证体系的进程。
(三)景区旅游标准化研究(www.xing528.com)
邱萍(2006)、樊军辉(2007)、潘渊,严国强,卢波,刘宏伟(2013)、田秀群(2013)、李剑波(2013)、王青茹(2013)等人对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内容、景区服务标准化管理方式、景区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展开了理论与实证综合研究,指出: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提升只有通过构建标准化服务模式的途径来实现;景区标准化建设着力点应放在基础设施、景区人员服务标准化建设方面;景区的标准化不仅是对岗位和员工制定的标准化,更是对整个工作过程的标准化执行,标准化的实施。
(四)乡村旅游标准化研究
周永博,谢雨萍(2005)对乡村旅游标准化的研究,探寻了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周建明、蔡晓霞、宋涛(2011)等人认为乡村旅游标准化可以定义如下:为保护乡村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保障乡村旅游者权益而制定的规范和标准。陈超等人(2013)认为各地乡村旅游等级标准与评定存在差异,提出应从利益相关者的功能分工协作机制、检查项目指标可比评价体系、评估产品的核心价值体系三位一体构建评价标准框架系统。
(五)区域旅游标准研究
近年来随着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有学者开始把旅游标准化视角延伸到区域旅游合作中。张晨(2008)通过分析造成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障碍的因素,讨论了长三角区域旅游标准的建设和运作机制。吴国清(2010)在区域旅游一体化背景下,探讨了区域旅游一体化与标准化的互动响应。林章林(2012)从区域合作背景下进行了旅游标准化研究,提出了区域旅游标准化概念。这些学者的研究拓展了旅游标准的研究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