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物哀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回婉转,或思恋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有点类似中国话里的“真性情”。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物哀并不是望文生义而得到的悲哀之感,悲哀只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已。
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大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对于物哀,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中国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边落木萧萧下”“昨夜星辰昨夜风”“平林漠漠烟如织”……都表达了因自然景物而诱发的一种哀伤情绪,与日本的物哀十分类似。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
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在狭窄地域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美景——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林木葱葱,繁花似锦,小桥流水,幽雅庭院。故而说日本国土处处诗情画意并不为过。同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自古以来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所频频袭击——火山、地震、雪灾、海啸、台风、战乱……多少年来,日本人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这一切使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是不稳定的。而佛教的传入,更强化了日本人的这种认识。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杨薇说:“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更加速了日本人本已获得的朦胧的‘物哀美’意识的完成。”
日本园林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最让喜爱的日式园林就是枯山水庭园。(www.xing528.com)
枯山水庭园,顾名思义,必有山有水,而“枯”表示干枯,青色的山、绿色的水是生命的象征,而败落的枯枝是生命的结束,二者连在一起看似矛盾,但是这的确是日本园林的一种独有的形式。所谓枯山水,就是没有真正的山和水,有的只是那大大小小的石头点缀的白沙,白沙表面呈现出圆形和长形的条纹,好似那水上的波纹,给那死气的白沙带来星星活力,让不动的静物也好似有了生命。这可能就是日本人对于生死的感悟。
在日本的园林中,不可不讲的就是樱花树。日本人都爱樱花,爱在樱花下行走。樱花的花期很短,刚刚盛开倏尔便已凋零,这是一种生命刹那间的绽放,短暂的美丽,樱花用自己短暂而美丽的生命为生死诠释——“死并非是生的对立,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它是对死亡的赞美。在园林中,常常会栽种一些长青的植物,作为与樱花的对立,也是日本人对生命的热诚。
↑京都樱花怒放
不得不说,日本人在对美的审视上是独具慧眼的,无论是一块石头、一尊小雕塑,还是一棵青葱的树、一片枯萎的叶,日本人都将它细心地置于园林中,可以说是多一物紧,少一物空,每一物都恰到好处。细心品味那些日本园林的图片,每一处都是精致的,水滴池上的小瓢虫、白沙中的碎粒、水中漂浮的花瓣枯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