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与建筑的自然生态观:关于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流

音乐与建筑的自然生态观:关于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流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与建筑的“和”,明显体现在与自然的对应或呼应方面。音乐与建筑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若能体现“和”的精神,就能使人能达到“体舒神怡”的双重感受。“和”之道包含着中国哲学阴阳辩证统一的思想,它的精神已渗入了中国的音乐和建筑文化之中,并表达了中国人希望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理想。就汉族人来说,由于生活区域的不同,南方和北方在音乐与建筑风格方面便有很大不同。

音乐与建筑的自然生态观:关于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流

(一)“和”之道

“和”是中国音乐的根本思想之一,在古代许多重要文论中无不涉及,如《乐记》《声无哀乐论》《吕氏春秋》等多有论及。中国音乐的“和” 与欧洲古希腊的“和谐”所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中国的“和”强调的是“中立而不倚”(孔子的“中庸之道”),强调在整体中调整,保持稳定态与自然相适应。西方的“和谐”是斗争,以竞争达到最后平衡,通过局部的冲突改变整体,不断打破稳定态与自然相抗争。哲学费尔巴哈曾很有意味地说道:“东方人见到统一而忽略了差异,西方人则见到差异而遗忘了统一。”

在古代中国,提倡音乐的“和”可以促进人情、人伦之和。如《乐记》中所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万物皆化”。班固编纂的《白虎通德论》中的“礼乐”篇有一段记载孔子的言论:“子曰:乐在宗庙之中,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族长乡里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崇和顺,比物饰节,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系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意也。”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强调建筑的和谐统一原则也有其哲学与伦理学的含义。《黄帝宅经》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未能悟斯道也。”

古代音乐之和也涉及音乐结构元素与情感的和。如《左传》中晏子论及音乐时所说的:“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人周疏,以相济也。”相成相济,意即“和”也。[7]

战国时的儒家人物子思发展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强调情感的表现要不偏不倚,内心所托,在表现中皆处于“中和”的状态。

明末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中,古琴表演艺术的二十四况中(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沽、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和为首况。徐还指出“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并将“和为五音之本”的道理作了阐述。

古代建筑结构表现和谐之美,主要依靠匀称和韵律。匀称的最早模式见于《周礼》所述的井田式的都邑规划和《考工记》中所说的五城、明堂、世室的布局形式。此后各代都在不断从理论上和实际工程中探求匀称的构图规律。也有运用对比的和谐构图,如“方圆相胜”即方圆相参,如常见的“阳宅图”,其基本构图是方圆相间,十字轴线对称。

音乐与建筑的“和”,明显体现在与自然的对应或呼应方面。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秫。”荀子用夸张的笔法,极言其音乐的美妙和动物的呼应:鱼儿从水中钻出谛听,马儿忘了吃食仰头欣赏。琴曲《高山流水》似乎不必借助语言的解说,只用音乐来描写自然而借景抒情,摆脱了传统琴歌通过歌词和情节来理解和创作音乐的方式,为后来琴曲的演变也提供了一种参照。

管仲最早提出的城市相地理论,也考虑到了建筑与自然相和谐的问题:“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南朝建康城街道修得曲折,其自然地理的根据是:“江左地促,不如中原,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这种纡馀委曲的城市面貌,与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构成了美的和谐。

音乐与建筑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若能体现“和”的精神,就能使人能达到“体舒神怡”的双重感受。在古代中国哲学看来,人是形和神的统一,即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不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主张二者兼修。古代音乐家嵇康就说:“(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他在其《养生论》中写道:“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吕氏春秋》中也谈到音乐与建筑的养生之道:“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第,节饮食,养体之道……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

古代建筑对室内外空间,也讲求阴阳之和。《吕氏春秋》说:“室大多阴,台高多阳。”唐代司马承祯在《天隐子·安处》篇中更详尽地论及住宅的“阴阳之和”:“何谓安处?在乎南向而座,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屋无高,高则阳盛明多;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苟伤明暗则疾病生焉。吾所居室四边皆窗,遇风而阖(闭),风息即阊(开)。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则下帘以和其内暗,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耀。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

“和”之道包含着中国哲学阴阳辩证统一的思想,它的精神已渗入了中国的音乐和建筑文化之中,并表达了中国人希望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理想。

(二)地域性风格

中国古代音乐和建筑文化发展到了近代,不仅包含着纵向历史的文化积淀,而且也包含着横向的诸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上的积淀。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民由于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等的不同,在音乐和建筑方面,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而音乐特点和建筑景观也代表了不同民族的某些鲜明的民族特性。如藏族雪地粗犷的锅庄舞和踢踏舞与石砌的平顶碉楼;蒙古族草原悠长的牧歌与可移动的轻骨架毡房;维吾尔族抒情的木卡姆与精致的平顶木架土坯房;傣族优雅的孔雀舞、黎族的打柴舞(竹竿舞)与竹楼;汉族西北黄土高原高亢的信天游窑洞;北京遒劲的大鼓书与胡同里的四合院;苏州柔媚的弹词与秀丽的私家园林,等等。

就汉族人来说,由于生活区域的不同,南方和北方在音乐与建筑风格方面便有很大不同。在建筑方面,由于北方冬天风雪寒冷,日照时间短,取暖防寒成为首要问题;南方夏天炎热多雨,隔热、通风、防雨则是重要问题。因此,在总体、单体、构造、设备上都有不同的处理。由于北方寒冷地区的墙较厚,屋面较重(防风),用料比例相应较粗,建筑外形和风格就显得浑厚、稳重、遒劲;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墙面较薄,屋面较轻,木材用料也较细,建筑外形和风格就显得轻巧、玲珑、细致。

对于汉族音乐的南北风格,古今音乐家均有论述,总体上都肯定南柔北刚的特点,而且这一特点贯穿于大多数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和器乐音乐的风格中。以下将人们最熟悉的江南民歌《茉莉花》与东北辽宁的民歌《茉莉花》做简单对照,其南北音乐艺术风格的不同特点便可见一斑。(www.xing528.com)

江南的《茉莉花》在节奏和旋律方面较细腻,曲调平稳流畅,加上吴语方言歌唱的特点,自然会显得柔媚婉丽;东北的《茉莉花》在节奏和旋律方面较干净利落,曲调起伏较大,显得诙谐、开朗和明快。

(三)音乐人类学与建筑人类学

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行为为研究主题的学科,它包含体质考古、语言、文化4个分支。人类学家建立了研究人类的整体观与综合观,这种整体观从生物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人类行为进行综合的多维研究。音乐与建筑同属于人类行为的一部分,因此,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和视野来研究音乐和建筑,便逐渐形成了音乐人类学和建筑人类学,这将比以往任何美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和建筑家都更为深广地揭示音乐与建筑在人类文化行为中的关系。

音乐人类学家试图将人类的音乐表达在不同民族中的共性与个性做更多的考察,从全世界、全人类的视野来阐明“音乐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理解不同文化中不同音乐行为和表达,以及弄清音乐与其他各种艺术和社会文化的联系,熟悉不同文化价值体系音乐的存在,这些将会加深国家间、民族间的音乐文化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音乐人类学对音乐的“声音、概念与行为”进行文化属性的考察,这与建筑人类学将建筑的“空间、时间与行为”进行文化属性的考察相类似。“空间”指可以观察的地点、造型、装饰、家具、设备、用品和尺寸等。“时间”包含时间观念和实际宇宙运转的地球时间,不同文化对时间观念的认知不同,这是做比较建筑研究相当困难的一点,比如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是直线性的,过去的永远不可能再现,而东方人却有许多轮回再生的观念,这些观念影响到时间单位的不同。“行为”指人的行为、运动、位移等物理现象,提供“行为”的有四种角色:(1)使用者或业主,实际空间的参与者、生活者;(2)设计者或建筑师,空间的创造者;(3)构筑者或营造者;(4)观众和评论家。建筑人类学家提出建立一种基本模型(可做比较建筑研究的参考模型),以便提供操作各种理论或方法研究的参考坐标。于是,空间、时间与行为便可为基本坐标轴的模型,构成一种外显现象,这种模型基本建立在明确的文化结构框架中,可用其哲学宇宙观、意识形态来诠释建筑的“空间、时间与行为”意义。

如果参照以上建筑的基本模型,用哲学宇宙观来考察或诠释音乐与建筑的文化意义,我们会发现哲学宇宙观在同一文化体系的音乐与建筑关系中有着更为高层的、本质的、有统帅作用的联系。例如:中国哲学有机宇宙观和有机自然观(气、阴阳五行的构成)始终贯穿于中国音乐行为(音乐实践和理论),也始终贯穿于中国建筑行为(建筑实践和理论);而西方传统哲学无机宇宙观和机械自然观(原子、几何的构成)也始终贯穿于西方传统音乐行为与建筑行为。

一位西方建筑史学家对西方建筑的发展做了几个阶段的划分:(1)实用阶段(以居住为目的);(2)浪漫阶段(注重美的造型);(3)…空间论阶段(注重建筑的内部空间);(4)环境论阶段(注重当今建筑与环境的关系);(5)生态论阶段(21世纪是注重建筑与地球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关系)。

21世纪的建筑生态论与西方自然科学、哲学当今开始转向有机宇宙观和有机自然观的趋向是一致的。世界各国的首脑曾史无前例地聚集一堂,共商地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其中也意味着文化生态问题。中国哲学的有机宇宙观和有机自然观所具有的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无疑会对未来世界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中国音乐与建筑中所包含的有机宇宙观和有机自然观,也会在21世纪显示出其重要的价值。

【注释】

[1]商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167.

[2]段盛华. 编码与解码——设计思维中的音乐感知应用探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2012.

[3]申波. 实体与虚空的交响——音乐与建筑的文化同构研究[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3(03):61-63.

[4]申波.实体与虚空的交响——音乐与建筑的文化同构研究[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03):61-63.

[5]王月涛. 建筑形式的非视觉动力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6]孙丽丽. 试论如何把美育教育渗透在钢琴教学中[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87-88.

[7]项之圆. 巴蜀山地寺观的审美探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