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宫廷礼仪与祭祀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宫廷礼仪与祭祀音乐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吉礼(祭祀)郊庙祭祀是帝王主持下的大典活动,仪式异常宏大壮观,在祭、祀、享三方面各有音乐与之配合。整个礼仪运用音乐的情况,与乡饮酒礼有相似之处。根据这一说法,故笙被置放在东面,这样的安排显然是出于礼仪观念而不完全是依照乐队自身的特性要求进行的。

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宫廷礼仪与祭祀音乐

(一)吉礼(祭祀

郊庙祭祀是帝王主持下的大典活动,仪式异常宏大壮观,在祭、祀、享三方面各有音乐与之配合。

祀天神:奏黄钟之乐,歌大吕之曲,献《云门》之舞。

祭地祇:奏太簇之乐,歌应钟之曲,献《咸池》之舞。

祀四望:奏姑洗之乐,歌南吕之曲,献《大磬》之舞。

山川:奏蕤宾之乐,歌函钟之曲,献《大夏》之舞。

享先妣:奏夷则之乐,歌仲吕之曲,献《大濩》之舞。

享先祖:奏无射之乐,歌夹钟之曲,献《大武》之舞。(二)嘉礼

(1)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是嘉礼中一种以敬老为中心的礼仪。这种礼仪最早源于氏族聚落的会食制度,主旨在于尊老和养老周朝宗法制度建立后,原始氏族的尊老礼仪逐渐转化为维护宗法制度和贵族特权的手段,乡饮酒礼也就变成周代基层行政组织每年举行的分别贵族长幼的礼节了。

(2)乡射礼:乡射礼是周代基层组织定期举行的射箭比赛大会。整个礼仪运用音乐的情况,与乡饮酒礼有相似之处。这种射箭比赛的礼仪,在今天的少数民族中也仍有遗存,例如纳西族就有专门的射箭祭礼,每逢祭天的仪式举行时,就要在其中穿插射箭比赛的仪节。仪节的整个过程也要使用音乐。(www.xing528.com)

(3)燕礼:这是诸侯和王公大臣们在宴享时举行的礼仪。民以食为先,而食绝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这当中有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周朝在嘉礼中专门设有燕礼,而且对燕礼极为重视。而到后来,由燕礼发展出专门的燕乐。可见燕礼在各种礼仪中的地位。

(4)大射礼:在帝王主持下举行的射箭比赛叫“大射礼”,参加礼仪的人由贵族组成。这和“乡射礼”有很大的区别,所用的音乐与之有较大不同。《仪礼·大射》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举行大射礼时乐队的整个阵容。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对乐队规模、配置和排列所做的首次文献描述。

“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磐西面,其南笙钟,其南镈,皆南陈。建鼓在作阶,西南鼓;应鼙在其东南鼓。西阶之西,颂磐东面,其南钟,其南错,皆南陈。一建鼓,在其南东鼓;朔鼙在其北。一建鼓在西阶之东南面。筛在建鼓之间。鼗倚于颂磐西弦。”

大射仪中乐队、歌唱演员以及观众(贵族)的安排,非常符合声学效果。例如,将发音较小的瑟和人声安排在堂上;接近观众席,把管乐器安排在离观众稍远的地方,打击乐器由于发声最响,故距观众最远。除了声学上的考虑,这种安排还有一定的礼仪讲究。例如,贵族的位置安排在正北面的堂上,是整个环境的中心,全部乐队围绕它排列。笙安排在东面。《仪礼·注疏曰》:“笙,犹生也。东为阳中,万物以生。”根据这一说法,故笙被置放在东面,这样的安排显然是出于礼仪观念而不完全是依照乐队自身的特性要求进行的。

从吉礼和嘉礼的用乐情况看,两者有较大的差异。吉礼的音乐主要是乐舞,而且是各代先王所用的乐舞。这些乐舞基本带有很大的经典性,和一般乐舞不一样,某种程度上它已成了汉民族江山社稷的正宗体现。因此,吉礼的用乐场合庄严、肃穆,庙堂气氛浓郁。乐舞也带有很大的历史沿袭性,这些乐舞以祭祀山川百物、地祇人鬼为宗旨,与嘉礼侧重当世的人有所区别。另外,在曲目的专用及乐器的配置上也颇有特点。根据《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祭祀的对象不同,音乐的使用也不同,这里面既有天地山川等人格化了的自然神,还有氏族的先祖。譬如“享先妣”,即是祭祀姜姓祖先。《周礼·注既》:“先妣,姜源也。姜源履大夫迹,感神灵而生后稷,是周之先母也。”在乐器配器上,六乐所用的乐器伴奏也根据礼仪的要求来进行配置。

《咸池》乐舞的演出,乐队与《云门》基本相同。但乐曲变化多一些,为“八变”,以鼓和管弦乐器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磬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礼矣。”(《周礼·春官·大司乐》)这里的《九磬》即《大聲》,与《云门》《咸池》的乐队编制差不多。但乐曲变化则更复杂为“九变”,即九次变化。

有关《大武》的演出情况,《乐记》有记载,但只谈到了表演而没说明演出地点及伴奏乐器等情况。但乐曲有“六成”即“六次变化”,并运用了“乱”等演奏技巧。

《周礼》所记的有可能只是吉礼中“六代乐舞”的原始演出情况,后期“六代乐舞”的演出,文献少有记载,尤其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宫廷礼仪音乐遭到空前的浩劫,到汉代“六代乐舞”只保留下《韶》《武》两部,其他基本失传。因此,《周礼》中有关“六代乐舞”的这些零星记录,是非常有历史价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