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是中国音乐向俗化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宫廷礼仪音乐在这一阶段发展变化不大,不曾再有隋唐时期那么辉煌的礼仪音乐局面出现。不过由于市民阶层的出现形成,都市生活的日益繁荣,知识阶级的队伍日渐成长壮大,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其间虽两度遭外族统治,但在强大而先进的汉文化影响下,外族统治者最终被同化,并以恢复汉民族正宗礼仪音乐为己任,以达到便于统治使社会稳定与权力合法化等目的,因而以宫廷雅乐为代表的礼仪音乐仍然保持其旧有体制,并在宋代和清代得到整理和修订。此外,在社会生活中,民间礼仪普遍使用音乐,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尤其是晚清时期以礼俗为载体的各种音乐形式纷纷涌现,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化,而逐渐形成礼仪音乐乐种。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在各种礼俗活动中运用。
(一)宋朝礼仪音乐
1.宫廷雅乐与礼仪
宋代宫廷廷祀礼仪非常繁缛,有祗毅、零祀、祀五方帝、祀感生帝、朝日、夕月、祀九宫贵神、封禅、祭九鼎、祀大火、祭风雨灵师、祭先农、先蚕,腊祭、祭文宣王庙(孔子庙)等。[4]宋朝统治者为恢复宫廷雅乐下了很大力气,并做了很多工作,因此在历史上极有代表性。宋宫廷雅乐广泛应用于上述礼仪场合。除了在郊庙祭祀中运用雅乐,宋代的朗会仪式活动中也运用部分教坊乐。《宋史》(卷一二六):“自国初以来,御正殿受朝贺,用宫县,次御制殿,群臣上寿,举教坊乐。是岁(乾德四年,966)冬至,止御乾元殿受贺毕,群臣诣大明殿行上寿礼,始用雅乐,登、歌二舞。”
宋朝初年宫廷雅乐仍沿袭后周王朴之旧,只是乐舞名称进行一些变更,即将文舞定名为“文德”,武舞定名为“武功”,并将后周“十二顺” 改名为“十二安”。随着政治的安定,与社会日益繁荣,宋朝大力振兴雅乐,设立太常寺管理教习宗庙之乐,并于乾德四年始造“宫悬”。从当时雅乐乐工来看人数极为庞大。随着乐律制度几番改变,宫廷雅乐也随之改变,景祐二年(1035),宫廷决定李照所定的律以后,大批的乐器进行了改造,光是各种专业乐工设有七百多人。当时所制造的乐器有两个特点,即以琴瑟类弦乐器和笙类管乐器为最多。这与先崇强调钟磬等击乐器的雅乐体制有所区别。究其原因,宋朝对人性的束缚与宗教神秘感较之先秦要轻,巫术宗教神秘气氛和对神的畏惧心理,以及借用钟磬等乐器的造型、纹饰来宣传和加强恐吓意义的手段已经大大减弱,故与人性比较贴近的弦管类乐器在宫廷礼仪音乐中才大量增加。此外,这两类乐器的增加也与当时社会经济好转,朝廷有制造多种乐器条件的能力,并图恢复古制等因素有关。但在生产这些乐器时,其指导思想仍是以五行、阴阳、二十四节气等神秘观念为原则的。
在乐悬制度方面,宋朝的规模可谓宏伟庞大,对此《宋史·乐志》有明确记载。杨荫浏先生曾据此绘制了北宋政和三年宫廷所颁宫架之制示意图。另外,还有文舞和武舞两个礼仪舞队。
2.鼓吹乐与礼仪
宋朝的鼓吹乐有两种用途:一是用于军中当作军乐,在军中各种礼仪场合使用;二是皇帝出行时作为仪仗队使用。鼓吹乐队人员很多,皇帝的仪仗队有时由上千人组成。若皇帝出行亲自前往宗庙郊祀参加祭奠活动,其场面更是壮观。宋朝的鼓吹乐队根据礼仪规模而有区别。不同的级别出行配以不同规模。
在雅乐的乐队之外还排列十二张台,即“鼓吹十二案”用于礼仪活动。每张台有一个九人组成的乐队,所用乐器为:大鼓、羽葆鼓、金锌、箫、笳和叉手笛等。从乐队的装束以及案台的饰物来看,某些方面还保留了浓厚的原始图腾礼仪活动的特征。
3.宫廷燕乐礼仪
宋朝的宫廷燕乐主要由四部组成:教坊、云韵部、钧容直、东西班。这四部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宫廷礼仪服务的,四部的乐队构成有所区别,运用的场合也有差异。
(1)教坊。宋朝的教坊沿袭唐朝旧制也是分设四部。这四部为: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从教坊的职能来看,其礼仪性质是十分明显的。到后来教坊四部发展为十三部,这十三部是:筚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5]
从这十三部来看,基本上是以乐工的技能来分部的。而除了四部是歌、舞戏剧人员外,其余都是器乐演奏人员。当时在宴飨等礼仪中经常上演各种合奏和独奏,而乐工们也都掌握不止一种乐曲。
(2)云韵部。云韵部是天宝四年(971)成立的。最初云韵也叫箫韵部。云韵部除了担任节庆期间表演音乐演奏任务以外,还表演傀儡戏之类的节目。在宴礼、射礼等礼仪活动中,它是主角之一。云韶部演奏的曲目共13首:《万年观》(中吕宫)、《中和乐》(黄钟宫)、《普天献寿》(南吕宫)、《梁州》(正宫)、《泛清波》(林钟商)、《双调大定乐》《小石调》…《越调胡渭州》《大石调清平乐》《般涉调长寿仙》《高平调罢金钲》《中吕调绿腰》《仙吕调彩云归》。云韶部所用的乐器有琵琶、筝、笙、筚篥、笛、方响、杖鼓、大鼓、拍板等。
(3)钧容直。用于皇帝出行等礼仪,由军队成员组成,在皇帝的出行队伍中充当仪仗队。钧容直所演奏乐曲与教坊所奏的相仿,其人数最多时曾达到434人。
(4)东西班乐。东西班乐作为仪仗队,皇帝出行时,在途中及晚上停宿时演奏,它所用的乐器较少,只有银字筚篥、小笛、小笙等几种管乐器。宋朝鼓吹乐队、钧容直和东西班三种乐队,是皇帝的仪仗队。
宋朝的另一特殊情况是,不少礼仪乐队演奏员由军队士兵担任。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也比较少见。其原因是,宋朝养有大量军队,而军队又直属中央管理(宋朝接受了唐朝地方兵权太大,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教训),当时的军队一方面用于抵抗外来侵略,另一方面用来镇压国内百姓以及摧毁国内割据势力,平时要维系这么庞大的军队开销,同时也为了和平时期军队有所派用,故培养了不少军队演奏人员,担任礼仪演出任务。
(二)辽金时代宫廷礼仪音乐
辽王朝为契丹人,辽与北宋对峙,是当时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但辽受汉文化影响,因而其典章礼仪制度也模仿汉族式样。当时辽的音乐有五大类:(1)国乐,辽本民族的音乐;(2)诸国乐,辽国所属诸侯音乐;(3)雅乐,模仿汉族宫廷雅乐,用于朝贺等礼仪;(4)大乐及散乐,用于元会等礼仪,所谓大乐是继承唐代坐部伎中的《宴乐》四部;(5)鼓吹及横吹,用于军队礼仪。
辽代的宫廷雅乐仿效汉朝体制其乐队编制规模也不小。乐工人数如《辽史·乐志》所载:四隅各置建鼓一虞,乐工各一人(计四人)。宫悬每面九虞,每虞乐工一人(四面计三十六人),乐虞近北,置枳敌各一,乐工各一人(计二人)乐虞内,坐部乐工左右各一百二人。乐虞西南,武舞六十四人,执小旗二人。乐虞东南,文舞六十四人,执小旗二人。协律郎二人。太乐令一人。辽代“大乐”沿用后晋,“大乐”乐工一百零二人。
金代于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灭辽,第二年灭北宋,并与南宋对峙,但其礼仪音乐仍是沿袭汉民族传统礼制。金代的礼仪音乐共分五部:雅乐、散乐、鼓吹乐、本朝乐曲、郊记乐歌。(www.xing528.com)
金代宫廷礼仪音乐用于郊庙祀享大宴大朝会等,其中以宫悬乐队及文武二舞为主,其他礼仪乐队隶属教坊。金代初年沿用辽鼓吹乐制,杂用宋朝体制,后分鼓吹乐为四节。
(三)元代宫廷礼仪音乐
元代宫廷音乐分雅乐与燕乐两大体系。雅乐用于郊庙祭祀,燕乐用于朝会宴飨。元代雅乐也是沿用金代体制和西夏旧制。由于元代国力强盛,版图辽阔,加上地域广大,因而各族音乐在元代交流融汇很厉害,但元统治者仍把汉民族的宫廷宗庙音乐视为正宗音乐,因此大力搜罗亡金散佚的乐器,搜寻雅乐乐人,修订雅乐,并于公元1264年(至元元年)开始这项工作。至元二年设立宫悬及登歌乐队,并备文、武二舞,文舞定名为“武定文绥”之舞,武舞定名为“内平外成”之舞,并成立“大乐署” 掌管宫廷礼乐。元代燕乐继承了宋、金及西夏的矛遗,由于元朝势力强大,版图辽阔,因而燕乐中吸收了许多外国和少数民族音乐。
(四)明朝宫廷礼仪音乐
明朝的宫廷礼仪音乐分为三类:郊祀乐、朝贺乐和宴飨乐。洪武元年至十五年,宫廷祭祀郊庙乐、朝会乐、宴飨乐舞体制已具规模。明朝祭祀乐曲称为“和”,是沿袭唐朝雅乐“十二和”之旧。明朝雅乐乐曲分九奏、八奏、七奏、六奏四等,四等音乐在礼仪用途上有所差异。九奏:祭方丘、祀天地、享先农、祀杀,所祀对象基本是些比较重大的自然神灵。八奏:太社、朝日、夕月、太岁太庙、祀历代帝王。八奏所祀与祖先崇拜有关,是对历代先王的祭典。七奏:合祭太社稷、周天星辰。六奏:享先赞、兴都大飨、祀先师孔子、世庙、九庙特享(太祖、成祖、仁宗、宜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睿宗等庙)、大裕、大稀。六奏则偏重于明代各朝皇帝的祭祀。
明朝宴飨礼仪主要用乐有四种:丹陛大乐、殿内侑食乐、迎膳乐、进膳乐。举行宴飨礼仪时,大宴飨由教坊司设大乐于殿外,立三舞杂队于殿下,皇帝出驾,大乐作,升座,乐止,此后百官拜谒、进御筵、进花等礼节奏乐。
明代朝会礼仪用乐也分四种,即:丹陛大乐、殿中韶乐、命妇朝贺中宫、朔望朝参。
从明朝郊祀、宴飨、朝会三大礼仪音乐来看,其基本结构都离不开音乐,而音乐配合不同的仪节,穿插于礼仪之中烘托气氛,连接仪节进行,提示上场、退场。每一奏所进酒食不同,所祭对象也不同。明朝礼仪不但时常改订,而且有一朝数改的现象。乐队组织也由于用于不同的礼仪而变化很大。譬如同为“丹陛大乐”其用于朝会和宴飨时乐队的组织不相同。而同样用于朝会礼仪,不同时间的乐队组织也有区别,例如洪武三年定的“丹陛大乐”和在洪武二十六年制定的“丹陛大乐”,乐队人员与乐器数量及其配置上就有差别。此外,明朝宴飨、朝会礼仪音乐其形态基本都属于雅乐类型。比如在宴飨时所用的“殿中侑食乐”和朝会所用的“殿中韶乐”就是这样。还有在文舞与武舞的乐队编制上,洪武二十六年所定宴飨时献演的文舞与武舞乐队就吸收了民间大量的乐器,而不像雅乐乐队编制了。
(五)清朝宫廷礼仪音乐
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宫廷礼仪音乐,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力图恢复宫廷音乐的原初形态。清朝以周制为标准,在乐器、乐律、乐章等方面以周朝礼仪音乐为样板,仿效复制,因此,清朝礼仪音乐虽说是假古董,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比较接近周朝礼仪音乐,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清朝礼仪音乐分为五大类:祭祀、朝会、宴飨、巡幸、导引。
清朝这五类礼仪音乐分别用于不同的礼仪:
(1)祭祀乐:祭圜丘、祈穀、常雩、方泽、太庙、社稷、日月、先农、历代帝王朝、先赞、文庙、天神、地衹、太岁、泰山岱庙、嵩山中岳庙、长白山望祀。
(2)朝会乐:元旦、冬至、万寿、上元、常朝、命将出师、凯旋。
(3)燕飨乐:正月乡饮酒、十月乡饮酒、经筵赐筵、文武进士宴、宗室宴、千叟宴。
(4)行幸乐:临雍、幸翰林院、幸盛京等。
(5)导引乐:排驾、导引等。
在用乐方面,同为《中和韶乐》礼仪规模完全不一样。一般来说,祭祀礼仪乐队最为庞大。如清朝祭祀用的《中和韶乐》包括“歌生”、文舞、武舞的舞生在内,共204人。但朝会、宴飨所用的《中和韶乐》乐器数量和演奏员却要少得多,而且也没有歌舞表演。乐队一共只有40人。仪仗用乐《卤簿大乐》乐队比较庞大,有116人之多。在祭祀、朝会、宴飨时充当皇帝出入的仪仗乐队。乐器有:龙鼓、画角、大铜角、小铜角、金钲、龙笛、杖鼓、拍板等。此外,《丹陛大乐》由24人组成,主要乐器有方响、大鼓、云锣和管等。在出师凯旋时要奏《铙歌乐》,乐队和《丹陛大乐》乐队相似。元旦节宴飨,“万寿”和冬至所谓“三大节”,除有《中和韶乐》《卤簿乐》及《丹陛乐》的演出外,还有《清乐》《庆隆舞》《笳吹》《番部合奏》《高丽国俳》《瓦尔喀部乐舞》和《回部乐伎》等节目。什么时候演奏哪一种音乐,随仪节的规定而变化。这些礼仅有一整套繁缛的程序,用乐有严格规定。
《清乐》乐队编制由22人组成,主要乐器有笙、笛、管、云锣、杖鼓、手鼓、拍板等乐器。《庆隆舞》由《扬烈舞》和《喜起舞》两部分组成,其中《喜起舞》的乐队有66人之多,如果加上舞者、歌者和演奏员,共有137人。《笳吹》和《番部合奏》是蒙古乐曲。《茄吹》的乐队八人,乐器有笳、胡琴、筝、口琴等。《番部合奏》乐队15人,主要乐器有筝、琵琶、三弦、不思;番部有胡琴、笙、管、笛、箫、云锣、二弦、月琴、提琴、轧筝、拍等。《高丽国俳》乐队18人(包括“俳长”和“掷倒伎”)用笛、管、鼓等乐器。《瓦尔喀部乐舞》乐队共16人,用阮、觱篥等乐器。《回部乐伎》18人,用手鼓、小鼓、胡琴、扬琴、二弦、胡拨、管子、金口角等乐器。朝会凯旋礼仪的《铙歌乐》乐队,阵容比较庞大,共104人(包括歌者和领班)。乐器有金、大铜角、小铜角、锣、铜鼓、铙、钹、花腔鼓、金口角、得胜鼓、小钹、海笛、笛、管、箫、笙、笼、云锣等。巡幸时的“铙歌”“鼓吹”乐队共有48人,乐器有大铜角、小铜角、金口角、云锣、龙笛、平笛、管、笙、金、铜鼓、铜点、钹、行鼓、蒙古角等。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国宫廷礼仪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消失,作为配合礼仪的宫廷礼仪音乐也寿终正寝。但是宫廷礼仪文化对中国音乐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这一问题,我们过去很少有人意识到。由于偏见,宫廷礼仪音乐的研究一直很少有人问津,更少有人将宫廷礼仪音乐和民间音乐联系起来,实际上中国音乐的兴衰与发展一直和民族礼仪息息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