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音乐文化与礼仪:隋、唐、五代的发展

中国音乐文化与礼仪:隋、唐、五代的发展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朝开元、天宝时代是宫廷礼仪音乐最黄金的时代。郑译、牛弘、何安等评定乐律,重新定文武二乐舞,设置乐悬,创制歌辞,明确将《清商乐》作为华夏正声,用于宫廷宴飧礼仪。隋朝至唐朝末年的几百年间,九部乐、十部乐虽历经社会变化,但其礼仪性质仍很显明,并频繁使用于宴享活动。

中国音乐文化与礼仪:隋、唐、五代的发展

从隋到五代三百七十多年间,中国宫廷礼仪音乐达到其最高峰,但随着唐末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变乱频起,加上唐末的农民起义,唐政权迅速垮台,而造成五代十国的动荡局面,最后中国音乐又面临第二次文化断裂时期。辉煌灿烂的唐代音乐从此消逝而未东山再起。从宫廷礼仪音乐来看,唐集各代之大成,兼容各国音乐之精华,采纳四方乐人,吸收八方乐器,在思想和体制上兼容并包,将雅、胡、俗三类音乐融为一体,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华夏之声。唐朝开元、天宝时代是宫廷礼仪音乐最黄金的时代。在这时之所以会出现中国音乐史上的金字塔,其原因很多。第一,政治上的稳定,权力、财力集中于皇室与贵族,使得统治者有条件充分发挥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努力制定修复宫廷礼仪音乐。第二,音乐在当时统治者心中占有很高的位置,最高统治者直接参与音乐的创作与演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第三,外国音乐的大量输入使唐朝广采博收,形成宏大的音乐文化景观

唐以前,从汉开始宫廷礼仪音乐主要专供郊祀庙祭使用,有堂上登歌、堂下乐悬,并演出八佾乐舞(文舞与武舞)。而乐曲名称以及歌词,虽随朝代更易与帝王让位而经常变化,但大多是歌词的更改,在维护古制的思想前提下,外表仍尽量保留其旧有形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遇兵荒马乱,受到很大破坏,但旧有面貌仍未有根本改变,这表现在乐器继承的一贯性方面。汉唐间以下几种礼仪乐器仍沿用:(1)特钟、编钟、镈钟、铸钟;(2)特磬、编磬;(3)埙、缶;(4)建鼓、朔鼓、应鼓、雷鼓、灵鼓、路鼓、雷鼗、路鼗、鼗、节鼓、晋鼓、鼗鼓、楹鼓、搏拊;(5)琴、瑟、竽、筑;(6)柷、敔;(7)笙、竽;(8)籥、箫(排箫)、篪。这些乐器的编制,汉唐间大小规模有所不同,常有变迁。

(一)隋朝礼仪音乐

1.宫廷雅乐

隋朝统一中国,在宫廷雅乐方面,努力整备,极力复兴雅乐。郑译、牛弘、何安等评定乐律,重新定文武二乐舞,设置乐悬,创制歌辞,明确将《清商乐》作为华夏正声,用于宫廷宴飧礼仪。在恢复工作中,隋朝的乐悬制度有如下规定:隋文帝时(约587年起),用二十架;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起,用三十六架;隋文帝时,每架编钟或编磬各有定音的钟或磐十六个。隋朝初年,仍依照前代的办法,用民间艺人教习《雅乐》,其雅乐歌词的形式,是根据旧有的曲调而形成的,有些是胡戎或汉族民间曲调填写的,但到了公元594年,虽然歌词没有多大变化,但曲调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外族与外国音乐的不断传入中国,隋炀帝时宫廷礼仪音乐中运用了不少非华夏正声的异族音乐作为礼仪用乐。

2.宫廷燕乐

汉朝以后,宫廷宴飨礼仪用乐,除了传统的雅乐系统之外,间杂进了各种百戏、散乐,并用于宴会等礼仪大典中。到了隋朝,这些五花八门的音乐才整理完备,并以多部伎的形式出现。《隋书·音乐志》云:“始开皇初令置七部乐,一曰围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到隋大业间,七部伎被扩充为九部伎。《隋书·音乐志》:“及大业中,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器工依创造,既成,大备于兹矣。”九部乐的形成使多部伎形式得以成熟。这时乐曲曲目的制定,舞曲、解曲等曲目的明确,乐器种类、数量,乐工人数配备等问题上,诸多问题才见解决。

3.鼓吹乐

隋朝的鼓吹乐共分四部:(1)棢鼓部,其主奏乐器为棢鼓、金钲、大鼓、小鼓、长鸣角、次鸣角、大角,用于朝统宴享礼仪,和汉黄门鼓吹相似;(2)铙鼓部;(3)大横吹部;(4)小横吹部。几部鼓吹乐都用于礼仪,一方面作为仪仗队,在行进途中或其他场合显示威仪,另一方面用于宴享礼仪作为燕乐的补充。鼓吹乐队以熊罴为饰并施于殿庭,在宴享时运用,从形式到内容均是沿袭了原始社会的会食宴享和图腾巫术歌舞活动。

(二)唐朝礼仪音乐

1.宫廷雅乐

根据《旧唐书》卷八二《音乐志》唐高祖受禅时,因军务倥偬,来不及修改雅乐,仍然沿用隋朝旧有雅乐体制。此后随着经济的好转,在雅乐乐悬架数方面,数目逐渐增多,唐末又渐渐减少。乐悬数量的多少最能反映雅乐的兴衰。

根据乐悬的规模可以判断当时礼仪的隆重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唐代,一方面在乐队建制上根据古训,努力模仿古周秦体制;另一方面还创作多部乐用于祭奠或其他礼仪。贞观二年,太常少卿祖孝孙和协律郎张文收重新修订雅乐,并以南北朝、隋朝雅乐为范本完成“十二和之乐”。

祖孝孙所制定的“十二和”,是根据梁朝仿照古代《九夏》制作的“十二雅”而创制的。唐代雅乐用舞,祖孝孙时,改隋朝的文舞叫《治康》,改武舞叫《凯安》,在郊庙祭祀凡“物献”等礼仪均献文舞;而在“亚献”“终献”等礼仪时用武舞。“太庙”降神则专用文舞。到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文舞改用《功成庆善乐》,武舞用《神功破阵乐》。

在乐律方面,唐朝宫廷雅乐在不同时间、季节的祭祀礼仪中,用的宫调也有所区别。隋初,万宝常最先提出了八十四调的理论。唐祖孝孙、张文收是这种理论在宫廷礼仪音乐中的推荐者和实施者。唐朝在雅乐的实行中,一方面要求每月运用不同的宫调;另一方面,在使用某些乐曲祭祀不同神祇时,对宫调又有相应的安排。例如,封祀太山、祭祀上帝“皆以圜钟为宫”;五郊迎气,黄帝黄钟为宫,赤帝以函钟为徵,白帝以太簇为商,黑帝以南吕为羽,青帝以姑洗为角。

2.宫廷燕乐(www.xing528.com)

燕乐与雅乐的区别在于它服务的对象有所不同。雅乐所用大都是祭祀神鬼的仪典,而燕乐所用的场合则大多数是享乐,是对人、为人服务的礼仪音乐。唐太宗贞观年间,朝廷将隋九部乐扩充为十部乐。这十部乐的名称为:燕乐、清商、西凉、高昌、安国、龟兹、疏勒、康国、天竺、高丽。十部乐中有许多都是来自异族他国的音乐,这些音乐被纳入多部乐,一是说明唐朝恢宏的气度,二也表明炮当时享乐之风之盛。

隋朝至唐朝末年的几百年间,九部乐、十部乐虽历经社会变化,但其礼仪性质仍很显明,并频繁使用于宴享活动。在《唐实录》中对九、十部伎的搬演情况有详细记载。如武德元年北方突厥族使臣来唐朝,朝廷设宴太极殿,奏九部乐。举凡遇有宴饮均使用多部乐,而宴饮又是盛大礼仪活动不可缺少的,故多部乐多作为外交场合的一种手段,用于沟通群臣关系,或者拉拢外族使节。从多部乐搬演的情况可了解唐朝与其他国家来往的情形。譬如从武德元年十月到武德七年,唐朝频繁宴请突厥使节,每次都演出九部乐,表明突厥当时与唐来往关系甚密。

唐朝燕乐,在武后和中宗时代,开始有“坐部”和“立部”之分,到唐玄宗(716—756)的时候,立部伎和坐部伎的演出形式始告完成。以后,坐、立两部伎成为礼仪宴饮音乐的主流。坐部伎和立部伎根据其礼仪行为而有区别:坐部伎以“登歌乐”为主,乐队小型且以琴、瑟等音色柔和的乐器为主奏乐器;立部伎则以钟、鼓等乐器为主,即所谓“轩架乐”。从舞蹈来看,坐部伎为“观赏性”舞蹈,礼仪氛围不如立部伎。立部伎多数是礼仪性舞蹈。从人数来看,坐部伎不如立部伎多。在音乐内容方面,坐部伎以华夏正声为主,立部伎多为外族及外国音乐。

关于坐部伎和立部伎的产生,可以说是唐朝统治者礼乐思想物化的结果。坐、立两部伎是唐宫廷礼仪音乐的最高发展,是宫廷礼乐的独特形式,不过这种形式来源久远,其原型根源于堂上登歌、堂下乐悬的周代礼仪制度。从历史上看,周代宫廷礼仪音乐最初就具有坐、立两部式样。

如宫悬堂上乐,共四面,每面有钟,磬各十二;四面角上有建鼓、朔鼓、应鼓三个。中央是埙、缶、篪、箫、竽、籥、笙、管等乐器,每种乐器各十二个排成横列。其南侧有柷和敔,一西一东。文舞、武舞共64人,天子用乐时,堂下北面表演八佾舞。

宫悬堂上乐为:堂上歌者48人(12人一列,共四列),其南面有琴、瑟、筝、筑各二,并列。在此南方,东侧安排有黄钟钟及黄钟磬,西侧安排有柷、敔,中央有拊。

轩悬则将宫悬南面乐器去掉,判悬则将宫悬南、北两面乐器去掉,特悬将宫悬南、北、西三面乐器去掉。在乐舞方面,轩悬为六佾舞(36人),判悬为四佾舞(16人);特悬为二佾舞(4人)。人数依次递减。

唐末礼乐衰落,但乐悬制度,登歌、八佾舞等礼仪体制仍保持正统形式,坐立部伎的兴起,使坐部伎逐渐替代了登歌,立部伎则替代了乐悬及八佾舞,成为礼乐的又一新面目。当时坐立部伎归太常寺(主管礼乐机构)掌管,充分说明坐立部伎的性质。

3.鼓吹乐

唐朝鼓吹乐分五部供卤簿等礼仪用:一为鼓吹部,同隋朝棢鼓部相似,但乐队中不用大角;二为羽葆部,与隋朝铙鼓部相似,共有18首乐曲《太和》《休和》《七德》《驺虞》《基王化》《篡唐风》《厌炎精》《肇皇运》《跃龙飞》《殄马邑》《兴晋阳》《济渭险》《应圣期》《御宸极》《宁兆庶》《服遐荒》《龙池》《破阵乐》;三为铙吹部,与隋朝铙鼓部相同,一共7首乐曲;四为大横吹部;五为小横吹部。

唐朝鼓吹乐由鼓吹署掌管,鼓吹乐主要用于各种仪仗,如皇帝出行等礼仪。鼓吹乐人的数量根据六典,大约估计5000人左右。

(三)五代礼仪音乐

五代是一个纷乱的社会时期,朝廷无暇顾及宫廷礼仪音乐的修订,因而大都沿袭前代的残旧。唐末大乱,五代干戈不息造成了中国音乐历史上又一次文化断裂,盛极一时的唐代音乐,经五代的扰攘,到宋以后已不能恢复其原貌,因此五代是一个断层,它给宫廷音乐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使其一直无法恢复元气。梁开初太祖受禅,于是建立宋庙四室,每室有登歌和乐舞。所谓四室之乐舞即:《大合之舞》(肃祖益元皇帝室)、《象功之舞》(敬祖光宪皇帝室)、《来仪之舞》(宪祖昭武皇帝室)、《昭德之舞》(烈祖文祖皇帝)。根据《旧五代史·乐志》在宫廷礼仪中皇帝行奏《庆顺》;奠玉帛登歌奏《庆平》;迎俎奏《庆肃》;酌献奏《庆熙》;饮福酒奏《庆隆》;送文舞迎武舞奏《庆融》;亚献奏《庆和》;终献奏…《庆休》。

五代对于唐代雅乐体制已不甚了解,故即使是有人修订雅乐也只是依周礼而循古法炮制,但对于唐代礼乐系统中的多部乐,坐、立部伎等音乐却无法继承。五代雅乐在继承唐雅乐方面是不成功的,但是由于它仍依循周制恢复宫廷礼仪音乐,所以在保留传统礼乐方面是有成绩的。[3]虽说五代雅乐与周雅乐已相去甚远,可在乐器配置、礼器的使用、化装方面仍沿袭周以来的遗制,多少在某些方面会继承某些比较原始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