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音乐体系的支脉:探索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流

中国音乐体系的支脉:探索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流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述,在以上三种音乐体系中,中国音乐体系被其他民族所采用,几乎遍布960万平方公里的各个角落,成为其中最为重要而独具特色的一种音乐体系,因此,它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居于十分主要和特殊的地位。[15]中国音乐体系的支脉各有其特色,这部分内容属于基本知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阅读。该区南部为中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中国音乐体系的支脉:探索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流

如前所述,在以上三种音乐体系中,中国音乐体系被其他民族所采用,几乎遍布960万平方公里的各个角落,成为其中最为重要而独具特色的一种音乐体系,因此,它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居于十分主要和特殊的地位。然而,由于它有数千年的积蕴,又分布在地形、气候异常复杂的辽阔土地上,人口的迁移,社会的变革,战争的纷扰,都成为音乐交流、传播、新陈代谢的重要因素,各地音乐风格、品种的多样和差异,犹如千花百卉,色彩斑斓。但是,如果循其历史踪迹,依其艺术特色,仍可窥其大致脉络,理出十二个支脉,即秦晋高原支脉、北方草原支脉、荆楚武陵支脉、齐鲁燕赵支脉、吴越支脉、巴蜀支脉、青藏高原支脉、滇桂黔支脉、闽台支脉、粤海支脉、客家支脉和台湾山地支脉。其中有的支脉还可分出小的分支,如荆楚武陵支脉可分为荆楚分支和武陵分支,滇桂黔支脉可分为百越分支和氐羌分支。[15]

中国音乐体系的支脉各有其特色,这部分内容属于基本知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阅读。限于篇幅,这里仅对齐鲁燕赵支脉简单介绍。

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包括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以及豫东北、苏北徐州地区。除山东、河北等地少数民族人数较少以外,其余地区为多民族聚居地,有汉、满、蒙古、朝鲜、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

该区南部为中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万年前便有了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在此开始创造性的劳动。之后,历经旧石器、中石器到新石器时期。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前后相继经历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先秦时期,有齐、鲁、燕、赵等国。其文化以鲁为代表。鲁之孔丘,热心政治,致力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文化下移”,创始儒家学派。[16]他所倡导的“礼乐治天下”“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历史上对华夏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所删订的《诗经》,包括了当时的《齐风》《鲁颂》《曹风》。汉代《相和歌》中的《梁甫吟》《东武泰山》,均为齐土的土风弦歌。从沂南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七盘舞”和角触百戏,可以想象汉时鲁地民间歌舞的景况。出土文物中,隋唐时期的乐俑、宋元的杂剧俑,留下了舞乐、杂剧演出情景的生动写照,均为鲁地民间音乐繁盛发达的历史见证。由于地理位置的相邻,历史上的人口迁徙,辽宁、吉林、黑龙江的汉族居民,大多来自山东、河北,因此,山东、河北一带的民间音乐也就随着人口的迁移而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使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人民群众,在民间戏曲、说唱音乐、民间器乐、歌舞、民间歌曲等方面有着共同的艺术爱好京剧评剧吕剧琴书、单弦、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二人转、皮影、吹歌、管子曲,以及北方号子、小调秧歌等,都成为这一广阔地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形式。[17]

对中国北方民间音乐,历来都有以下描述:“北曲主慷慨,其变也为朴实”(王骥德《曲律》);“听信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信胡人之善于鼓怒也”(徐渭《南词叙录》);“北曲以遒劲为主”(魏良辅《曲律》)。同样,在当今华北、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中,亦具有粗犷鹰扬的气质,诙谐的格调,憨厚的感情。其间亦有程度差异,山东更显诙谐,东北三省更为开朗热情,河北居中。其调式以徵调式居多,顺次是宫调式、商调式、羽调式,角调式最少。较为常见的是六声音阶、七声音阶。[18]

正如苗晶、乔建中两氏在《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第68页中指出的:使用得最多,又具有本区特色的是两种六声音阶,即含变宫的六声音阶和含清角的六声音阶。并且还指出:有意思的是,在实践中,“变宫”和“清角”音有一种天然的“排他性”,它们总是分别出现在不同的民歌曲调中。在本地区的民间音乐中,旋律进行的基本因素仍然是曲线级进,六度、七度、八度或八度以上的大跳进行,多作为一种夸张手法出现。在以曲线级进为基础的旋律中,运用这种夸张手法触及旋律的顶点音,常具有奇峰突起的效果,这种旋法似可称之为“奇峰突起式的触及型旋律顶点”。多由re与高音do、la与高音sol、mi与高音re、mi与高音do、si与高音sol之间及其反向、同向级进构成。[19]

这种“奇峰突起式”的触及型旋律顶点,在北方草原支脉的各民族音乐中得到广泛运用,如在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间歌曲中有“驼峰式”旋法,赫哲族达斡尔族民歌中有“浪谷式”旋法。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多次入主中原,他们的语言对汉语北方话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支脉采用这种旋法,可能也是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对汉族音乐发生影响的结果。[20]

【注释】

[1]张明. 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思考[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傅鈜. 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与发展史略[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

[3]张明. 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思考[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侯乐萌. 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分析[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5]杜亚雄.中西乐理之异同[J].中国音乐,2009(02):68-74.

[6]张倚舲. 民族音乐文化理论研究与鉴赏[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7]杜亚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浅析[J].中国音乐,1984(1):5.(www.xing528.com)

[8]杜亚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浅析[J].中国音乐,1984(1):5.

[9]解超颖. 中国汉藏语系民族民间音乐研究[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10]张明. 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思考[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11]杜亚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浅析[J].中国音乐,1984(1):5.

[12]杜亚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浅析[J].中国音乐,1984(1):5.

[13]张明. 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思考[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14]杜亚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浅析[J].中国音乐,1984(1):5.

[15]张明. 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思考[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16]傅晔.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意蕴及现代阐释[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8.

[17]马聪.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构建与艺术之美[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

[18]邸媛.对各地《五声佛》曲牌的初步考察与分析[D].保定:河北大学,2006.

[19]马聪.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构建与艺术之美[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

[20]张明. 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思考[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