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流中的中国民族音乐

交流中的中国民族音乐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共有55个。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歌曲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畲族民间音乐以山歌为主要体裁形式,有神话传说歌、小说歌杂歌、仪式歌等。双音又称为“双条落”,是一种二声部民歌,由两个演唱者以同样的歌词进行重唱。土家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曲艺和民间器乐等。

交流中的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共有55个。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5]这种各民族之间相互交错居住的格局,形成了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6]

(一)蒙古族短调《森吉德玛》

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类。长调的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篇幅较长大;短调的曲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小。蒙古族民歌属中国音乐体系,以徵调式、羽调式为主,旋律中多出现大幅跳进,乐句多呈抛物线型。

(二)瑶族民歌《唱瑶山》

我国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云南等省、自治区,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也有瑶族居民。瑶族语言藏语系苗瑶语族。瑶族民间音乐体裁形式主要有历史歌、歌塘歌、山歌、情歌、芦笙长鼓歌、甘结嘎堂套唢呐曲、芦笙曲等。

《唱瑶山》是流传在广西防城县板八乡的一首瑶族民歌,…有人以地名将其命名为“板八调”。歌曲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音乐由衬字引句及其重复和四个乐句构成,节奏宽广自由。

(三)畲族双音《接新娘歌》

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西、安徽等地。畲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畲族民间音乐以山歌为主要体裁形式,有神话传说歌、小说歌杂歌、仪式歌等。

《接新娘歌》是一首畲族双音。双音又称为“双条落”,是一种二声部民歌,由两个演唱者以同样的歌词进行重唱。《接新娘歌》是一首模仿类型的畲族双音,较多运用了自由模仿的手法,两个声部之间既有同度自由模仿又有反向自由模仿。

(四)土家族民歌《龙船调》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四川、重庆等地,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曲艺和民间器乐等。

《龙船调》是流传于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花灯调,属于有再现的小型三段体结构,曲调风趣活泼,深受欢迎,是音乐会经常演唱的曲目。在土家族地区,每逢元宵节,或者是秋后庆丰收和其他喜庆日子,都有玩花灯、茶灯、车马灯的习惯,这个时候也演唱花灯调。

(五)羌族民歌《黄色的小花开得多美》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羌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顷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区。羌族民歌体裁有山歌(有单声部山歌、二声部山歌)、劳动歌洒歌、风俗歌和集体歌舞。器乐曲有笛子曲、箫简曲齐勒曲、口弦曲等。

《黄色的小花开得多美》是流传在松潘县的一首二声部山歌,称为“古纳”“哈依哈纳”,常在山上或行路时歌唱,两个声部之间以四度、三度、六度关系为多,和谐协调。其抒发了歌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六)壮族山歌《引得蜜蜂飞过墙》

壮族大部分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广州、贵州、湖南等省。壮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佛教道教对壮族也有一定影响。壮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小调、风俗歌(酒歌、哭嫁歌、拦路歌春牛歌、摇篮曲、儿歌)和双声部民歌等,舞蹈主要有扁担舞、舂米舞、采茶舞、翡翠鸟舞、手巾舞等。说唱主要有唱师、末伦、唐皇、卜乐、唱天等。戏曲主要有壮戏、师公戏等。民间乐器有马骨胡、葫芦胡、土胡、清胡、天琴、瓦琴、木叶哨、敦都喔等。

《引得蜜蜂飞过墙》是流传在广西桂平县蒙圩一带的山歌,用当地方言演唱,当地汉族、壮族人民大都会演唱它。

(七)傣族民歌《比迈里》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县市。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文为传统的拼音式文字。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其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中,民歌有山歌、叙事歌、风俗歌、情歌、儿歌等,歌舞音乐有十二马歌舞(喊嘛西双)、打鼓调(喊海光)、孔雀舞(嘎洛水或嘎朗洛)、歌舞剧(喊扎)等,说唱音乐有赞哈调、窝甘调等,戏曲音乐有傣剧、赞哈剧等,民间器乐有筚南叼(葫芦丝)、筚、西玎、号哦(牛角胡琴)、玎、象脚鼓、铭锣及其音乐等。

《比迈里》代表的是新年好的意思,是一首流行在云南景洪一带的节日歌,属四句体的民歌,节奏活跃紧凑,情绪欢快热烈。

(八)侗族多声部民歌《春蝉之歌》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侗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宗教信仰为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传统节日有侗年、吃新年、祭年神节等。侗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歌舞、戏曲、民间器乐等。民歌有山歌、情歌(玩山歌、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礼俗歌(拦路歌、祭祀歌、酒歌、伴嫁歌)、叙事歌、小歌、大歌等,歌舞有多耶(踩堂歌)、芦笙乐舞、灯歌、灯舞等,戏曲有侗戏,民间乐器有侗族琵琶、牛腿琴、侗笛、芦笙、木叶等。

《春蝉之歌》属于嘎所,即声音歌,意为以表现曲调的优美和歌队的声音为主要目的,一般只有几句歌词,此后有相当长的衬腔(拉嗓子),旋律性强,注重声部之间的谐和协调效果,多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模仿。

(九)彝族《猜调》

彝族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彝族崇奉多神,相信万物有灵,节日主有火把节、十月节等。彝族民歌是传承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记录了历史、产、生活、哲理、传统习俗等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彝族民歌也常与舞蹈相配合,在青年男女恋爱交往中边跳边唱,同时展现了彝的独特婚俗,当地著名的舞蹈有“打歌”“阿细跳月”等,歌舞中伴奏乐器常用月琴、笛子、三弦等。

《猜调》是一首儿童在游戏时唱的云南民歌,它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嬉游猜谜对歌,歌词充满儿童的想象和趣味,生动活泼。[7]本歌曲由一个具有呼唤性的音调开始,接着一连串的句子向对方提出一连串问题,节奏由紧密的十六分音符构成,音调主要由降si、do、re、sol四个音组成,使音乐听起来有趣、诙谐、欢快、热情。

(十)傈僳族民歌《赤罗嘎》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丽江迪庆大理楚雄及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地。[8]傈僳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过去傈僳族信奉多神,崇拜自然,尚有图腾崇拜的遗绪。傈僳族有自己的历法——自然历,把一年分成开花月、鸟叫月、烧山火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月。傈僳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民间器乐等。民歌有怒江地区傈僳族的木刮(古歌)、摆时(抒情歌)、优叶(唱调子)、风俗歌、祭祀歌、儿歌,德宏州傈僳族的山歌、叙事歌、风俗歌等。歌舞音乐有生产舞、割小米舞、秋收舞、开火舞等。民间器乐主要有其奔(类似汉族琵琶)、口弦、笛子、二胡等乐器及其音乐。

《赤罗嘎》(放羊调)是放牧时唱的山歌,曲调以上下句的变化反复为基础。歌中的吆羊声,尤其是上滑至a2音的弹唇音“嘟”接“哎,伙哦”的吆羊南,十分别致,“咩嘀嘀”“嘀里里”为模仿羊咩声,“哟哟哟哟” 为赶羊声。此歌曲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十一)哈尼族摇篮曲《窝窝列》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南部的哀牢山无量山以及红河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窝窝列》(流传于云南勐海一带的哈尼族摇篮曲)全曲音列为mi、sol、la、降si、还原si、do、re降mi、还原mi。旋律音调以mi、sol、高音do为骨干,do音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为音乐带来安定平稳的感觉。降si、降mi及其原位音的直接连接,既增添了许多新鲜色彩又显得柔婉真挚。(www.xing528.com)

(十二)白族民歌《蜜蜂想花花想蜜》

白族大多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省各地区及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张家界等地也散居部分白族居民。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汉文,信仰佛教,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白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的类型比较丰富。民歌有白族山歌、白族化了的汉族山歌、白族小调、叙事歌、风俗歌、催眠歌、多声部民歌等,歌舞音乐有打歌、霸王鞭舞、耍龙舞、要狮舞、高跷耍马、耍牛舞、折鹤舞、百鸟朝凤、田家乐、绕三灵等,曲艺音乐主要有大本曲等,戏曲音乐有白剧吹腔,民歌器乐有龙头三弦唢呐等乐器及其音乐,以及洞经音乐等。

《蜜蜂想花花想蜜》是一首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西山区及云龙县的白族调,通称西山调,羽调式,多用真声演唱,衬词喊句用假嗓。

(十三)纳西族民歌《窝热热》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另外,四川的盐边、盐源、木里和西藏的芒康县也有部分纳西族。纳西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纳西族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9]纳西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大类。民间音乐中,民歌有谷器(吟唱)、倮白倮孜补(劳动歌)、都木孜(习俗歌)等;歌舞音乐有窝孟达、窝窝热、跳笛子舞、跳葫芦舞、跳葫芦笙舞等舞曲;器乐曲有白沙音乐、丽江古乐、比力调、口弦调等;宗教音乐主要有东巴教的宗教仪式音乐、东巴音乐、含东巴唱腔和东巴器乐。

《窝热热》是流行于金沙江沿岸一带的纳西族歌舞,舞姿彪悍遒劲,歌声热情奔放。这首二部合唱,男女声交织、互相补充,表达了粗犷热烈的情绪,具有纳西族先民无拘无束原始游牧生活的遗绪。

(十四)高山族布龙人《祈祷小米丰收歌》

台湾高山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尼语族,通用汉文。高山族的节目往往与农事有关,如播种节和丰收节等,内容是祭祖、举行农耕仪式、会餐、歌舞娱乐等,还与各种祭祀活动密切相关。[10]高山族的民歌有劳动歌(含山歌、猎歌、渔歌、杵歌、运输歌等)、生活习俗歌(含抒情歌、讽刺歌、舞歌、酒歌、儿歌、叙事歌等)、仪式歌(含礼俗歌祭典歌、巫咒歌等)。器乐主要有用口弦、弓弦、鼻笛等演奏的音乐。此外,民间流传的乐器还有乐杵、铃、钟、横笛、木琴等。

《祈祷小米丰收歌》是一首高山族布龙人在小米播种祭的仪式上唱的歌,歌唱者最少要9~12人,没有歌词,只有“噢”,从最弱开始,渐强,第一声部从最低音开始,以高约半音的音程徐徐上升,其余声部与第一声部相距小三度,大三度、纯四度也随之相应升高,达最高音时结束。追求和声协和。据说,这种和声唱法,是布农人的祖先从瀑布声音得到启发而领悟出来、流传下来的。

(十五)朝鲜族民歌《阿里郎》

朝鲜族是在19世纪中叶,从朝鲜半岛迁入我国东北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的朝鲜人。朝鲜半岛自古就与我国古代的中原文化有密切交流,儒家文化在朝鲜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影响,朝鲜族人重视教育,讲究礼节,文化艺术较发达。朝鲜族音乐曲调抒情委婉,旋律常用同音反复和小幅度内的环绕式进行,稳定而细腻;节奏多用三拍子,如3/4、3/8、6/8、9/8等,具有鲜明特点;歌曲伴奏常用长鼓、洞箫、横笛等乐器,具有激昂的情绪。朝鲜族民歌有农谣抒情谣、风俗谣和长歌等体裁。

《阿里郎》这首民歌表现了亲人之间的依恋,抒发了离别的痛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乐曲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组成,采用三拍子,徐缓平稳,形象生动。在我国延边地区,各种唱词到曲调多达十几种,他们或表达对情人的恳切希望,或宣泄对负心人的一腔哀怨,或抒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十六)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

藏族主要居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青海、四川、甘肃等地,以畜牧农业为主,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西藏有本民族的语言——藏语,并在哲学…、医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上都有丰富的遗产。藏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虔诚的朝圣者三步叩拜,行进在心中向往的寺庙圣地。

藏族人民热爱歌舞,民歌种类丰富,包括山歌、酒歌、牧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宗教歌等。歌与舞相辅相伴,紧密结合,其中以风俗歌中的酒歌、箭歌最有特色,歌曲奔放热情、粗犷、刚健,具有鲜明的藏族民间音乐特点。

酒歌在藏语中称“昌鲁”,是喝酒、敬酒时演唱的风俗歌曲,一般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每当传统节日、婚礼时,常以酒助兴,按人们辈分年龄的大小逐次斟酒,女人们负责斟酒,并载歌载舞。饮酒人需按照敬酒者的歌声和词意,在一定的时候完成接酒、用无名指向天上弹酒三下、喝三口酒、干杯等程序。酒歌的内容包括祝福、祈祷、庆贺、爱情、诙谐等。

《年轻的朋友》表达的是人们的美好祝福,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歌曲从山歌式的自由、高亢旋律进入,随后到歌曲的主体部分,节奏规整,旋律欢畅明朗、轻松奔放。

(十七)壮族民歌《长工苦》

中国民歌不仅有单声思维,也有多声思维的多声部民歌。中国多声部民歌有自身的特点,与欧洲的多声音乐不同,它反映华夏民族多声观念上的音乐审美情趣。多声部民歌主要产生于传统的集体劳动和群众风俗性聚会中。

壮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壮族苗族自治县和广东瑶族自治县等地,历史悠久,民间艺术丰富,有精致的铜鼓、壮锦、刺绣及左江山崖壁画等。壮族人们能歌善舞,在日常生活、劳动婚丧节庆中歌声不断,还有历史悠久的风俗歌会——歌墟。歌会时青年男女盛装相聚在山坡,对唱山歌,有时连续数日。壮族的多声部民歌在该民族中占重要地位,其特点是结构严谨,咏三叹,节节相扣韵律迂回缠绵,“腰脚韵”和“勒脚体”这种韵律和歌体是壮族所独有。

《长工苦》为壮族三声部民歌,壮语称“三顿欢”,这一古老的歌种在民间流传已久,濒临失传。各地的三声部民歌由三至五人歌唱,高声部是最主要声部,由一名最好的歌手唱主旋律,歌腔高昂、明朗;中声部声音浑厚、歌腔平稳,起着补充高声部的作用;低声部迂回婉转,并常用鼻音哼唱,烘托主旋律,三者浑然一体。

(十八)侗族民歌《嘎吉哟》

侗族是生活在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之间。侗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其桥梁鼓楼为精美的建筑艺术,侗锦等刺绣品,竹、藤、木工艺品均有极高艺术价值

侗族自古有优良的民歌传承传统,小孩自六七岁进入歌班学习,按年龄分为小、中、大班。侗歌以歌师教后辈的方法,代代相传。侗族同胞人人爱唱歌,除日常生活唱歌外,逢年过节及风俗性活动中都有群体性的歌唱活动,各歌班相聚赛歌,以此为乐。侗族的民歌以多声部的织体而著称,有一种二声部的民歌叫作“大歌”,侗语叫“嘎劳”,一般是重要节日在鼓楼中歌唱。“大歌”属支声型多声结构,主旋律在第二声部,由多人歌唱,第一声部为派生旋律,由领唱者轮流歌唱,有时在轮流交替中形成第三声部。歌唱时讲究音色的和谐美,歌中有许多衬词,旋律常模仿流水、鸟叫、蝉鸣等自然界的音响。

《嘎吉哟》是一首著名的声音大歌,有时又称“谐声大歌”,有女声演唱,歌声中用优美的声音模仿蝉鸣、鸟叫或流水声。“吉哟”是蝉虫的叫声,该曲表达姑娘心中对情人的思念,是一首爱情歌曲。歌中有支声旋律和主旋律相结合的织体,也有持续低音与主旋律相结合的织体,在低声部的烘托下,形成连绵不断的音响效果,流畅的旋律形成委婉美妙的曲调。

(十九)维吾尔族民歌

维吾尔族民歌风格上具有波斯阿拉伯地区的音乐特点,音阶采用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形式,律制复杂;节奏、节拍上多采用切分和弱起,音乐活泼有动感;旋律曲折、细腻,常有小幅度的回环反复。维吾尔族人们能歌善舞,歌曲大多伴有舞蹈动作,常有固定的节奏型。

维吾尔族民歌内容包括爱情劳动、生活历史、风俗、宗教等。在音乐风格上可分两类:一类是抒情、叙事性,一人独唱或弹唱为主,节奏自由、气息悠长、感情深沉,具有浓厚的牧歌气质;另一类是歌舞性歌曲,节奏鲜明、节拍规整、气氛热烈,富有舞蹈性。

(二十)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人酷爱歌唱,民歌热情、壮阔,富有诗歌意境,具有游牧民族的性格特征。内容包括狩猎的劳动歌、赞美家乡的颂歌、爱情歌、风俗歌等。歌曲调式音阶以七声调式为主,大多带有牧歌特点,开头是呼唤式的音调,并旋律上扬,乐音由主音及四、五度音构成,并慢慢发展成全曲。节奏上常使用混合节拍,尤其在弹唱歌曲中,每小节的节奏划分形成前短后长的形态,表现出宽广、豪放的音乐性格。

民歌的演唱方式以独唱和冬不拉弹唱为主,音乐特点各不相同。独唱歌曲大多是带副歌的单二部曲式,旋律和歌词较固定,节拍多为2/4和3/4,旋律优美、气息宽广、气势豪放。冬不拉弹唱是边弹乐器边演唱,歌曲篇幅比独唱曲更大,节拍常采用3/8为主的混合节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