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歌与歌舞音乐传承探索-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交流

民歌与歌舞音乐传承探索-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交流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明代中期,新的民间歌曲从农村地区被带入城市,极大地促进了民间歌曲和小曲的发展。还有很多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在学习和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并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再创作。直至宋代,中国艺术又在精密深邃、开拓艺术本体境界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形式上更注重音乐和舞蹈情景交融,从而大大加深了艺术表现力和叙事的承载力,使舞蹈显得更加恢宏、多样、丰富。在汉族新民间歌舞音乐中,陕北秧歌最有代表性。

民歌与歌舞音乐传承探索-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交流

民间歌曲主要是人民群众在劳动或者生活中为表达思想感情而创作的一种歌唱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其特点是精炼短小、朴实自然,还极易学,因此得到了广泛传播。

(一)民间歌曲的传承与发展

东汉时期记载的《弹(dan)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音‘肉’,意亦同)”,展现了从制作工具到射杀猎物等一系列狩猎过程,展现了古时人们猎物取食的生活情景。春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民间歌曲,《九歌》在那段时间尤为受欢迎。当然,在这个时期还有很多受到民间喜爱的艺人出现,他们对音乐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从建立到被推翻的时间很短,所以这个时期的歌唱艺术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发展。秦汉之间,有一个新的乐种形成,那就是鼓吹乐。它利用胡笳、短箫、铙、鼓、横笛等乐器组成乐队进行伴奏,合在一起的声音不仅悲壮,还十分动人。后来,鼓吹乐慢慢地成了统治阶级壮军威的军乐。汉代的声乐表演艺术多姿多彩,需要演唱者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这样才能驾驭各类歌曲。汉代的“徒歌”是非常古老的演唱形式,它不需要乐器伴奏,和现在的清唱类似,如《后汉书·五行志》中所保留下来的童谣歌谣在演唱的时候就是采用“徒歌”的形式。后来,“徒歌”逐渐发展成了“但歌”,依然没有伴奏,只不过在清唱的时候会有帮腔,而且人员的配置较为固定。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以词配曲的方式叫“曲子”,这种“曲子”被很多文人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大大提高了曲子的艺术水平和美学价值。元代,散曲的创作和演唱较盛行。它的形式是自由的,长短不一,而且伴奏的乐器中不使用锣鼓,只用琵琶、筝、笙、笛、箫和拍板。到了明代中期,新的民间歌曲从农村地区被带入城市,极大地促进了民间歌曲和小曲的发展。清代,民间先后刊印的歌曲非常丰富,不下15种。但除很少的作品留下曲谱外,大部分传下来的只是歌词。

民间歌曲的发展经过了近半个多世纪,正好赶上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这段时间对民间歌曲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特别是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人民就通过民间歌曲来表达他们的革命感情,也利用民间歌曲对一些英雄进行歌颂。新民间歌曲不仅是对传统民间歌曲的继承,也进行了变革,其曲调更受到了现代专业创作的影响,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添加了现代生活气息。还有很多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在学习和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并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再创作。这期间有很多好的作品面世,丰富了民间歌曲。

(二)民间歌舞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秦汉时代中国古代艺术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致使汉代舞蹈艺术发展达到了巅峰的程度,不仅出现了像戚夫人、赵飞燕这样著名的舞蹈家,而且民族民间舞蹈也都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并与各少数民族舞蹈有机结合,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到了隋唐时代,舞蹈已发展成空前盛世的程度,其代表是舞姿优美生动、节奏跌宕起伏、气势豪迈雄健的风格的《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和旖旎婀娜、婉约多姿的《霓裳羽衣》等舞蹈的产生,最为著名的舞蹈家当属公孙大娘,她的舞蹈风格独特,舞姿刚健英武而飘逸洒脱,时而犹如蛟龙翻滚,时而又似春燕拂柳,好不热闹。直至宋代,中国艺术又在精密深邃、开拓艺术本体境界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形式上更注重音乐和舞蹈情景交融,从而大大加深了艺术表现力和叙事的承载力,使舞蹈显得更加恢宏、多样、丰富。

1953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各民族、各地区都表演了自己最优秀的舞蹈,如安徽的《花鼓灯》、河北的《跑驴》、福建的《采茶扑蝶》、海南黎族的《打盅盘》、贵州苗族的《芦笙舞》、云南彝族的《阿细跳月》等。当然,这些舞蹈的背后是音乐工作者默默付出的汗水。在汉族新民间歌舞音乐中,陕北秧歌最有代表性。秧歌剧是在新秧歌运动开展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以秧歌为基础,将一些话剧、戏曲等表现形式加入其中,吸收了陕北民歌、道情等民间音调,使秧歌也具有了表演故事的功能。(www.xing528.com)

【注释】

[1]张晓慧. 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分析[J]. 科研, 2016(4):94-95.

[2]王茹. 论当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东方藏品, 2018(8):109-110.

[3]章蓓.中国音乐美学传统的现代价值再创造——“和”的现代阐释[J]. 艺术百家,2005(4).

[4]张明.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思想下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9(5):104-1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