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戏曲与曲艺音乐的传承途径

探索戏曲与曲艺音乐的传承途径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杂剧是戏曲的最初形式。为了摆脱戏曲的危机,国内相关行业人员纷纷投身到戏曲的振兴之中,由此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来,从没有间断过对曲艺音乐创新发展的研究。我国在曲艺音乐方面有了很多的经验,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尚需对曲艺音乐的创新发展问题做进一步讨论。因此,研究者要从实际出发,顺曲艺音乐自身规律而对其进行创新。

探索戏曲与曲艺音乐的传承途径

(一)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一种音乐戏剧形式,戏曲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古典歌剧”。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候,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出现了“巫”,也就是从事祭祀活动职业化的人员。在宫廷和贵族中出现了“优”。后来又出现了更为专业的“优人”,如以歌舞表演为主的“倡优”、以词令小调表演为主的“俳优”,以及擅长乐器演奏的“优伶”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歌舞相间的小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从百戏中脱颖而出。隋唐五代时期的戏曲融合了胡汉杂戏的一些特色,出现了“参军戏”。

杂剧是戏曲的最初形式。“杂”是指将各种艺术形式完全掺杂在一起,不分彼此。宋金杂剧诞生于北方,不仅有丰富的表演题材,还在表现手法上有不同的特点。北宋时期,杂剧的表演分为五个基本的行当,即末泥、引戏、副净、副末与装孤。装孤是对官员扮演者的称呼,装旦主要是负责妇女角色的表演。金主要分为前期和后期。金前期,“金院本” 快速发展,不断产生新的表演内容,《蔡消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金前期的戏曲主要是对北宋杂剧的再创作,金后期则是对金前期戏曲的定型阶段,所以也可以说金后期是宋杂剧的定型期。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并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在新时代人们的审美要求下,戏曲显得越来越格格不入,人们对戏曲的喜欢程度也是每况愈下。到了1982年前后,演出的上座率急剧下滑,由此导致很多剧团纷纷解体,大量的戏曲演员和工作者开始转行,传统戏曲行业爆发出了巨大的危机。

为了摆脱戏曲的危机,国内相关行业人员纷纷投身到戏曲的振兴之中,由此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剧目。同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在北京举办,一大批优秀作品相继出现,包括湖南花鼓戏《喜脉案》、评剧《高山下的花环》、淮剧《奇婚记》等,大大提高了大众对戏剧的观赏兴致,并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更因为运用“主调贯穿”手法而获得了“音乐设计”一、二等奖。除此之外,《奇婚记》《千古一帝》《高山下的花环》获得了“乐队伴奏”奖。(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新编历史剧创作为主流的戏曲探索强调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进行现代性的全新演绎。代表剧目有《秋风辞》《曹操与杨修》《巴蜀秀才》等。从整体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优秀的戏曲剧目还是相对匮乏的。很少有在乐曲上比较成功的作品,和之前相比,戏曲出现了一定的衰退,继承和创新都不足的问题明显。

(二)曲艺的传承与发展

曲艺是由说唱文学发展而来的艺术形式。其实,曲艺就是带有说唱性质的表演,而且说唱的都是故事,戏曲和曲艺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唐代,随着社会的进步,曲艺有了很好的发展。除“说话”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外。在佛教寺院中还出现了“俗讲”,这种形式的出现标志着唐代说唱艺术的正式形成。宋元时期,说唱音乐达到了一个发展高峰,创造了许多新形式,如鼓子词、货郎儿、唱赚、诸宫调、陶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来,从没有间断过对曲艺音乐创新发展的研究。我国在曲艺音乐方面有了很多的经验,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尚需对曲艺音乐的创新发展问题做进一步讨论。对于近现代的学者来讲,研究曲艺就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仅要按照曲艺本身的规律进行创新,还应该广采博收。每个曲种之所以能独立存在并长期流行,关键在于其有独特的艺术规律。如果我们只把创新目标放在“新”上,就违背了曲种的特有规律,会使其本身的特点消失,从而导致这一曲种的消亡。因此,研究者要从实际出发,顺曲艺音乐自身规律而对其进行创新。就某一个曲种而言…,也是通过无数艺人相互借鉴、吸纳,才汇合成了一个个丰厚的曲种实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