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流

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流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域音乐文化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乐文化,色彩缤纷,独树一帜,同中原音乐并称为上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率。夏代,地域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进一步频繁。当时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已经流入中原,并在宫廷仪式中广为演奏。

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流

西域音乐文化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所创造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乐文化,色彩缤纷,独树一帜,同中原音乐并称为上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率。它们交相辉映,相互竞争、交融,进而共同衍生、发展。珠江流域的粤文化,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西北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经由路途的音乐文化,以及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原音乐与西域音乐的交流,很早以前就已存在。夏代,地域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进一步频繁。周代,已设有专门的管理少数民族音乐的官吏。当时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已经流入中原,并在宫廷仪式中广为演奏。汉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巴渝舞》在中原流行。在汉乐府中,有巴渝鼓员36人,当为表演《巴渝舞》的专业艺人。此舞不仅保留在汉乐府中,且流传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达近千年之久。此外,汉代《鼓角横吹曲》乃以北方游牧民族之鼓吹形式为基础,经李延年据西域乐曲改写而成。此后得以更大发展和广泛应用的鼓吹音乐,在此时初步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各民族的交融、人口的迁移,鲜卑乐、龟兹乐、疏勒乐、西凉乐、高昌乐等少数民族音乐流行于中原,并在隋唐时期成为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的许多著名音乐家,如作曲家白明达,琵琶演奏家曹妙达、康昆仑、曹保、曹善才、曹刚、米和、裴兴奴,笙演奏家尉迟章以及歌唱家米嘉荣、何战等,都是少数民族音乐家。他们都为隋唐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宋代,东北少数民族乐器吴琴传入中原。元代,散曲吸收少数民族音乐,少数民族乐器“浑不似”在中原的流传。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搜集整理了《弦索备考》。历代各少数民族对自己本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发展等等,均为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形成、发展增添了异彩。

在所有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中,乐器作为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代表性实例,可以举出由奚琴到胡琴类各种拉弦乐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奚琴最早出现于唐代,奚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南北朝称为库莫奚,隋唐时代称为奚,五代十国时融合于契丹。奚琴传入中原以后,在宋代又称嵇琴,当时已具有相当高的演奏技巧。(www.xing528.com)

宋代,还出现了用马尾弓拉奏的马尾胡琴。这种乐器在宋代民间瓦舍中得以普遍运用,在宫廷宴乐中也占有相当地位。此后,伴随着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胡琴类的乐器在我国各地产生了多种不同形制、不同音色、具有不同演奏技巧的变体,如京剧中的京胡、梆子戏中的板胡、河南的坠胡、广东的粤胡、福建南曲的二弦、歌仔戏的大广弦、闽剧的柳胡、汉剧的吊规、湖南花鼓戏的大简、广西壮族的马骨胡、蒙古族的马头琴侗族的牛腿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