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是人们心理意识的反映,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并规范人的行为。研究民俗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增进自我认识,而且有助于对民族心理共性、民族伦理道德进行纵向深层次的探究。洮河流域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有藏、回、东乡、撒拉、裕固、满族六个少数民族,民族关系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其文化也呈现多元样态。就花儿而言,不论演唱者属于何种民族身份,在演唱花儿时所用语言一律为汉语方言,即使是陌生的过路人,通过花儿照样可以沟通。“少年都是谁家子,一声姊妹一声怜”。“大马带的铃来了,单单行者你来了,来的都是有缘,无缘千里难相逢”。
演唱形式多样有趣,有独个颂扬抒情的,有抛花儿寻伴的,更多的则是一问一答对唱的,无论是独唱还是对唱,周围都簇拥着二三十或四五十个爱听花儿的人,在此情境中不论是唱的人,还是对答的人,或是过路听赏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被音乐带入一个文化融合、身份认同、情感交流的精神世界,从而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认同感,这就是他们认为的属于自己的实实在在的文化与身份。在这种认同下,千百年来该地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缔造了洮河流域灿烂的文化。(www.xing528.com)
“花儿”音乐的旋律曲调有一个特殊的称谓“令”,它既有规范性,同时又具有灵活性,具体表现在一旦掌握几首曲调令,便可以随意填词,演唱者可依据自身的心境,在一定的情境中即兴创编新词。总之,“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乐谱、曲式调性、乐声或现代音响等所有音乐组合的材料都只是音乐的载体。这样把音乐作为构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一种重要方式就具有了学理与人类情感上的理据,对于音乐的这一认知可唤醒我们长久以来对音乐理解上的认知偏差,进而回归音乐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