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熹的思维世界-三画《朱子の哲学》

朱熹的思维世界-三画《朱子の哲学》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画大滨皓:《朱子の哲学》。

朱熹的思维世界-三画《朱子の哲学》

三画

大滨皓:《朱子の哲学》(东京:东京大学,1983年)。

山井涌:“《朱子文集》に见える朱子の“心””,《中哲文学会报》,第6号(1981年6月),页27-44.

——:“朱子の“心”に关する若干考查”,《中哲文学会报》,第5号(1980年),页97-112.

——:“朱子の哲学におけゐ“太极”,《东アジアの思想と文化》,第9期(1980年9月),页37-68.

山根三芳:《朱子伦理思想研究》(东京:东海大学,1983年)。

——:“朱子の天にっぃて”,《东方宗教》,第26卷(1965年10月),页37-54.

小岛毅:《宋学の形成と展开》(东京:创文社,1999)。

马持盈:《诗经今注知识》(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

四画

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年)。

王瑞明、张全明:《朱熹集导读》(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

王德有:《道旨论》(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王德毅:“李心传年谱”,收入《宋史研究集》,第9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7年),页513-573.

——:《宋史研究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

——:《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

——:“宋孝宗及其时代”,收入《宋史研究集》,第10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8年),页245-302.

——:“黄幹的学术与政事”,《汉学研究》,第9卷第2期(1991年),页105-120.

韦政通:“朱熹论“经”、“权””,《史学评论》,第5期(1983年),页99-114.

——:“‘庆元学禁’中的朱熹”,收入钟彩钧、张季琳编,《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1993年),页123-149.

友枝龙太郎:《朱子の思想形成》(东京:春秋社,1969年)。

中山久四郎:“朱子の史学——特に其の《资治通鉴纲目》につきて”,《史潮》,第一部分在第1辑第3期(1931年10月),页33-60;第二部分在第2卷第1号(1932年2月),页72-98.

——:“朱子の学风——特に其史学につきて”,《斯文》,第13卷第11号(1931年11月),页865-888.

内藤虎次郎:《支那史学史》(东京:弘文堂刊行,1950年)。

方如金:《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邓广铭:“三十卷本陈龙川文集补阙订误发覆”,《历史研究》,第2期(1984年4月),页35-49.

——:“朱唐交忤中的陈同甫”,收入其《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562-568.

——:“朱陈论辩中陈亮王霸义利观的确解”,《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1990年),页1-5.

——:“陈亮反儒问题辨析”,收入其《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505-529.

——:“陈龙川狱事考”,收入其《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544-561.

——:“略谈宋学”,收入邓广铭、漆侠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页1-19.

——:“辨陈龙川之不得令终”,收入其《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569-578.

——:“关于周敦颐的师承和传授”,收入季羡林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页53-60.

邓广铭、漆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

邓艾民:《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9年)。

邓克铭:《张九成思想之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年)。

邓恭三(邓广铭):《陈龙川传》(重庆:独立出版社,1944年)。

五画

石之:“白鹿洞学院史事杂考”,收入朱瑞熙编,《朱熹教育和中国文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页346-350.

石田肇:“朱熹の熙宁前后观”,《群马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30卷(1980年),页65-83.

——:“南宋明州の高氏一族について”,收入宋代史研究会编:《*5#6789:》(东京:汲古书院,1985年),页225-256.

——:“周密と彼の著作をめぐつて”,《东洋文化研究所记要》,第11辑(1991年11月),页83-93.

——:“周密と道学”,《东洋史研究》,第49卷第2号(1990年9月),页25-47.

——:“唐仲友觉书——南宋思想史の一出”,《社会文化史学》,第12号(1975年7月),页23-37.

申美子:《朱子诗中的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田中谦二:“朱门弟子师事年考”,《东方学报》,上篇在第44期(1973年2月),页147-218;下篇在第48期(1975年12月),页261-357.

田浩:“金代儒教:道学在北部中国的印迹”,《中国哲学》,第14辑(1988年),页107-140.

——:“论陈亮与道学的关系”,《大陆杂志》,第78卷第2期(1989年2月),页1-5.

——:“陈亮论公和法”,收入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页518-576.

——:“从宋代思想论到近代经济发展”《中国学术》2002年,第10辑,页167-192.

——:“宋、金、元文化思想碰撞与融合:探究郝经的夷夏观、正统论与道学演变”,收入张希清主编:《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页21-61.

——:“儒学研究的一个新指向:新儒学与道学之间差异检讨”,收入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页77-97.

市州安司:《朱子——学问とその展开》(东京:平论社,1970年)。

市来津由彦:“朱子の《杂学辨》とその周边”,收入宋代史研究会编:《宋代の社会と宗教》(东京:汲古书院,1985年),页3-49.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台北重印:大学丛书,约1960年代)。

——:《中国哲学史新编》,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88年)。

——:“略论道学的特点、名称和形式”,收入中国哲学史学会编,《论宋明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37-56.

冯耀明:“朱熹对儒佛之判分”,《汉学研究》,第6卷第2期(1988年),页333-354.

六画

吉原文昭:“陈亮の人と生活”,《中央大学文学部纪要》,第97卷第26号(1980年3月),页31-118.

朱汉民:“张栻和岳麓书院”,收入朱瑞熙编,《朱熹教育和中国文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页272-280.

——:“南宋理学与书院教育”,《中国哲学》,第16辑(1993年),页495-518.

朱鸿林:“理学型的经世之学——真德秀《大学衍义》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食货月刊复刊》,第15卷第3、4期(1985年9月),页108-119.

朱瑞熙:“朱熹对时文——八股文雏形的批判”,收入其《朱熹教育和中国文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页3-35.

——:“宋代理学家唐仲友”,收入衣川强编,《刘子健博士颂寿纪念宋史研究论集》(东京:同朋舍,1989年),页43-53.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庄司庄一:“朱子と事功派”,收入诸桥辙次等:《朱子学大系》(东京:明德出版社,1974年),第1册,页465-480.

——:“陈亮の学”,《东洋の文化と社会》,第5号(1954年),页82-100.

——:“功利学派陈亮の变通の理について”,收入《入矢教授小川教授退休记念中国文学语学论集》(京都:筑摩书房,1974年),页511-524.

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

——:“秦桧的亲友”,《食货月刊复刊》,第14卷第7、8期(1984年),页34-47.

——:“从儒将的概念说到历史上对南宋初张浚的评论”,收入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国史释论》(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年),页481-490.

——:《论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3年)。

刘述先:“朱子的仁说,太极观念与道统问题的再省察”,《史学评论》,第5期(1983年),页173-188.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

刘昭仁:《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刘真:“宋代的学规和乡约”,收入《宋史研究集》第1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58年),页367-391.

刘健明:“一个转型的儒者——论王通的志向与政治思想”,《大陆杂志》,第65卷第5期(1982年),页223-230.

衣川强:“朱子小传”(上、中、下),神户商科大学《人文论集》,第15卷第1-5号(1982-1983年)。

——:“宋代における政争の一面”,《东洋史苑》,第16号(1983年6月),页1-28.

——:“秦桧の讲和政策をめぐつて”,《东方学报》,第45册(1973年),页245-254.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3册,(台北:正中书局,1968-1969年)。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台北:学生书局,1979年)。

——:“道德判断与历史判断”,《东海学报》,第1期(1959年6月),页219-261.

孙克宽:《元代金华学述》(台中:东海大学,1975)。

孙家华:《白鹿洞书院通讯》(1989年及1990年)。

七画

麦仲贵:《宋元理学家著述年表》(香港:新亚研究社,1968年)。

杨天石:《朱熹及其哲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香港再版:无出版社之名,1970年)。

杨金鑫:《朱熹与岳麓书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6年)。

杨慧杰:《朱熹伦理学》(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

杨儒宾:“朱子的格物补传所衍生的问题”,《史学评论》,第5期(1983年),页133-172.

李才栋:《白鹿洞书院史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

李之鉴:《陆九渊哲学思想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论陆九渊的宇宙观及其时代作用”,收入中国哲学史会编:《论宋明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343-358.

李弘祺:《宋代教育散论》(台北:东升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

——:“精舍与书院”,《汉学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年),页307-332.

——:“朱熹、书院与私人讲学的传统”,《国立编译馆刊》,第19卷第2期(台北,1990年)。

李纪祥:《两宋以来大学改本之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

——:《道学与儒林》(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

李科友:““意不在鱼”论朱熹振兴白鹿洞学院”,收入朱瑞熙编,《朱熹教育和中国文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页96-114.

李晓东:“论吕大钧之《吕氏乡约》在理学史上的地位”,《西北大学学报》,第2期(1987年),页27-32.

束景南:《朱子大传》(泉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

——:《朱熹佚文辑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朱熹佛学思想渊源与逃禅归儒的三部曲”,收入朱瑞熙编,《朱熹教育和中国文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页3-35.

——:“朱熹与华严禅”,《中国哲学》,第16辑(1993年),页263-279.

吾妻重二:“太极图の形成——儒佛道三教をめぐる再检讨”,《日本中国学会报》,第46集(1994年10月),页73-86.

——:“朱子の象数易思想とその意义”,《フイロリフイァ》,第68号(1980年),页145-175.

——:“周敦颐‘太极图·图说’の浸透と变容——特に道教·佛教をめぐつて”,《关西大学文学论集》,第44卷第1-4号(1995年3月),页473-503.

——:“重层的な知——朱熹穷理论の位相”,收入宋代史研究会编:《宋代の知识人》(东京:汲古书院,1993年),页39-70.

来可泓:《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

步近智:“论吕祖谦‘婺学’特征”,《中国哲学史研究》,第2期(1983年),页89-98.

吴杯祺:《宋代史学思想史》(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

吴春山:《陈同甫的思想》(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1971年)。

邱汉生:《四书集注·简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伊川易传》的理学思想”,收入《中华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597-632.

邱汉生、侯外庐、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87年)。

何佑森:“两宋学风的地理分布”,《新亚学报》,第1卷第1期(1995年8月),页331-379.

何泽恒:“王应麟之经史学”(博士论文,台湾大学,1981年)。

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

何格恩:“宋史陈亮传之考证及陈亮年谱”,《民族杂志》第3卷第1期(1935年1月),页1975-2001.

——:“陈亮之思想”,《民族杂志》,第3卷第8期(1935年8月)页1443-1464.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佐藤仁:“朱子的仁说”,《史学评论》,第5期(1983年),页115-131.

近藤一成:“宋代永嘉学叶适の华夷观”,《史学杂志》,第88卷第6期(1979年6月),页51-79.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

——:“道统与政统之间”,收入其《史学与传统》(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2年),页30-70.

——:《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

——:《朱熹的历史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3年;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岛田虔次:《朱子学と阳明学》(东京:岩波书店,1967年)。

——:“杨慈湖”,《东洋史研究》,第24卷第4号(1966年3月),页123-141.

邹永贤:“朱子学派治国纲领试探——兼析真德秀《大学衍义》”,收入其《朱子学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页158-200.

——:“朱熹解经的指导思想和他关于易学的几个基本观点”,收入其主编:《朱熹思想丛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页209-228.

沟口雄三:“中国における公私概念の展开”,《思想》,第669卷(1980年),页19-38.

——:《中国の思想》(东京:大藏省印刷局,1991年)。

宋晞:“朱熹的政治论”,收入《宋史研究集》,第10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8年),页355-369.(www.xing528.com)

——:《宋史研究论丛》,三辑(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62,1980,1988年)。

——:“南宋浙东的史学”,收入《宋史研究集》,第14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3年),页9-52.

张元:“司马光东汉曹魏历史的理解”,《东吴文史学报》,第5号(1986年),页115-132.

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宋明理学逻辑结构的演化》(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

——:《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论陆九渊哲学的思辨结构”,《中国哲学》,第16辑(1993年),页280-295.

——:“关于朱熹思想研究的几点认识”,《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1984年)页143-154.

张永侨:《二程学管见》(台北:东大图书,1988年)。

——:“宋儒之道统观及其文化意识”,《文史哲学报》,第38期(1989年),页275-312.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张脉贤编:《朱熹与徽州》(黄山:黄山市新安朱子研究会,2001年)。

张峻荣:《南宋高宗偏安江左原因之探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陈正夫、何植靖:“朱熹理学与自然科学”,《中国哲学》,第9辑(1983年),页240-256.

陈芳明:“宋代正统论的形成背景及其内容”,收入《宋史研究集》,第8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6年),页29-54.

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新华书店,1989年)。

——:《朱熹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也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略论《诸儒鸣道集》”,《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1986年),页30-38.

陈谷嘉:“宋代书院与宋代文化的下移”,《中国哲学》,第16辑(1993年),页477-494.

陈荣捷:“朱子之《近思录》”,收入其《朱子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页123-180.

——:《朱子门人》(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

——:“朱子道统观之哲学性”《东西文化》,第15期(1968年9月),页22-32.

——:《朱子新探索》(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

——:“朱子与书院”,万先法译,《史学评论》,第9期(1985年),页1-32.

——:“朱陆鹅湖之会补述”,收入其《朱子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页233-249.

——:“朱陆通讯详述”,收入其《朱子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页251-269.

——:“论朱子之仁说”,收入其《朱子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页37-68.

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台北:华世出版社再版,1977年)。

陈焕章:《孔教论》(香港:International Books,1922年)。

陈智超:《“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扎七百通考释”导言》,载《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125页——139页。

陈豪楚:“陈同甫先生学说管窥”,《文澜学报》,第1期(1935年),页1-18.

陈德仁:《象山心学之比较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74年)。

八画

范寿康:《朱熹及其哲学》(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64年)。

林庆彰:《朱子学研究书目·(1900-1991)》(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林继平:《陆象山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林瑞瀚:《宋代政治史》(台北:正中书局,1989年)。

彼得、王德毅主辑:《宋人传记数据索引》(台北:鼎文书局,1974-1976年)。

罗家祥:《北宋党争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东京:同朋社,1982年)。

金永植:《朱熹的自然哲学》,潘文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周金声:《中国经济思想史》(台北:周金声出版,1968年)。

周学武:《唐说斋研究》(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1973年)。

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叶适经济思想与商品经济”,收入邓广铭、漆侠编:《宋史研究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页477-492.

——:“薛季宣的生平、著作及其对道学思想的异议”,收入邓广铭、徐规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页434-449.

周德昌:《朱熹教育思想评述》(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

九画

赵效宜:“朱子家学与师承”,《新亚学报》,第9卷第1期(1969年6月),页223-241.

胡昌智:“吕祖谦与其史学”(硕士论文,台湾大学,1973年)。

胡昭曦:“谯定、张栻与朱熹的学术关系”,《中国哲学》,第16辑(1993年),页240-262.

钟彩钧:“朱子学派尊德性道问学问题研究”,收入钟彩钧、张季琳编:《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1993年),页1273-1299.

钟彩钧、张季琳编:《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上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1993年)。

钟肇鹏:“朱熹的易学思想”,收入中国哲学史学会编:《论宋明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281-298.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姜广辉:“宋代道学定名缘起”,《中国哲学》,第15辑(1992年),页240-246.

姜书阁:《陈亮龙川词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姚荣松:“吕祖谦”,收入王寿南总编辑:《中国历代思想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年)。

十画

袁征:“从孔庙制度看宋代儒学的变化”,收入邓广铭、王云海编:《宋史研究论文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页490-509.

贾志扬(John Chaffee):《宋代科举研究》(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

夏君虞:《宋学概要》(上海:华世出版社,1937年;台北:华世出版社重印,1976年)。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8年)。

——:《朱子新学案》五册(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

——:《宋明理学概述》(台北:中华文化出版社事业委员会,1953年)。

——:“黄东发学述”,收入《宋史研究集》,第8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6年),页1-28.

——:“略论朱子学之主要精神”,《史学评论》,第5期(1983年),页1-7.

——:《灵魂与心》(台北:联经出版社,1976年)。

钱穆等人:《中国哲学思想论集·宋明篇》(台北:牧童出版社,1976年)。

徐纪芳:《陆象山弟子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徐规、周梦江:“试析陈亮的乡绅生活”,收入庄昭主编,《宋史论集》(河南省:中州书画社,1983年),页401-416.

徐复观:“象山学术”,收入其《中国思想史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页12-71.

徐洪兴:《道学思潮》,载尹继佐、周山主编:《中国学术思潮史》卷五(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高全熹:《理心之间——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高畑常信:“张南轩の思想变迁”,收入其《张南轩集人名索引·附论文》(名古屋:采华书林,1976年),页1-25.

——:“张南轩の《论语解》に与えた朱子の影响”,收入其《张南轩集人名索引·附论文》(名古屋:采华书林,1976年),页110-123.

——:“张南轩の静江府における治政”,收入其《张南轩集人名索引·附论文》(名古屋:采华书林,1976年),页90-109.

——:“张南轩年谱”,收入其《张南轩集人名索引·附论文》(名古屋:采华书林,1976年),页66-89.

——:“张南轩集の版本”,收入其《张南轩集人名索引·附论文》(名古屋:采华书林,1976年),页26-65.

高濑武次郎:《陆象山》(东京:内外出版株式会社,1924年)。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中华书局重印,1961年)。

唐宇原:“程朱理学何时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中国史研究》,第1期(1988年),页125-134.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香港:人生出版社,1966年)。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香港:新亚研究所,1968年)。

——:“朱陆异同探源”,《新亚学报》,第8卷第1期(1967年2月),页1-100.

涩泽荣一:《论语と算盘》被译为中文,标题是《论语与算盘》,蔡哲茂、吴壁雍译,(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7年)。

诸桥辙次等:《朱子学大系》(东京:明德出版社,1974-1983年)。

陶希圣:《中国政治思想史》(重庆:南方印书馆,1942年)。

十一画

黄公伟:《宋明清理学体系论史》(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1年)。

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4年)。

——:《半世纪的奋斗:吴火狮先生口述传记》(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8年)。

黄俊杰:“朱子对中国历史的解释”,收入钟彩钧、张季琳编,《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1993年),页1083-1114.

——:“朱子对孟子知言养气说的诠释及其回响”,《清华学报》,第18卷第2期(1988年2月),页305-343.

——:“先秦儒家义利观念的演变及其思想史的涵义”,《汉学研究》,第4卷第1期(1986年),页109-150.

——:“从孟子集注看朱子思想中旧学与新知的融会”,《史学评论》,第5期(1983年),页251-276.

黄宽重:《南宋时代抗金的义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

——:“略论南宋时代的归正人”,收入其《南宋史研究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页185-231.

——:“秦桧与文字狱”,收入其《宋史丛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页41-72.

黄彰健:《经学理学文存》(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台北:中国文化印刷厂,1968年)。

龚剑锋:“陈亮逸著《永康陈氏遗谱》考略”,《文献》第3期(1992年7月),页111-120.

龚道运:《朱学论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梁庚尧:“南宋的社仓”,《史学评论》,第4期(1982年),页1-33.

——:《南宋的农村经济》(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

十二画

蒋义斌:《宋代儒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讲——王安石之融通儒释及朱学派之排佛反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

傅云龙:“试论朱熹哲学的‘太极’”,收入中国哲学史学会编《论宋明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212-225.

童振福:《陈亮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再版,1982年)。

曾春海:《朱子易学探微》(台北:辅仁大学,1983年)。

——:“朱子论易及其易学著作”,《史学评论》,第5期(1983年),页209-226.

——:《陆象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

谢冰莹:《四书读本》(台北:三民书局,1967年)。

十三画

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十四画

蔡仁厚:《宋明理学》(台北:学生书局,1980年)。

蔡方鹿:《魏了翁评传》(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蔡沈:《书经集传》,于宋元注:《四书五经》(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据世界出局本影印)。

蔡涵墨(Charles Hartman):“一个邪恶形象的塑造:秦桧与道学”,收入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页577-661.

漆侠:《宋代经济史》两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

——:“陈亮的经济思想”,《明报月刊》(1985年4月),页33-36.

熊琬:《宋代理学与佛学之探讨——朱子理学与佛学之探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十五画

黎杰:《宋史》(香港:岭南图书供应社,1963年)。

颜虚心:《陈龙川年谱》(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重版,1980年)。

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思想初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吕祖谦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

十七画

戴君仁:“朱子与陆象山的交谊及辩学的经过”,收入《宋史研究集》,第1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58年),页463-471.

——:“荀学与宋代道学之儒”,《孔孟学报》,第23期(1966年),页1-22.

十八画以上

麓保孝:“朱子の历史论”,收入诸桥辙次等:《朱子学大系》(东京:明德出版社,1974年),第1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