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陈亮间的互动与朱熹和吕祖谦的友好关系形成很鲜明的对比,这点差异生动描绘道学从第二时期迈向第三时期的发展变化。他们的关系不同虽然与性格的因素有关,但朱熹不论是面对吕祖谦或陈亮,都自认为在与婺州的思想领袖对话,所以他们的交流很能反映婺州学术的发展趋势。
吕祖谦早在1174年就要促成陈亮与朱熹交往,但一直等到1181年吕祖谦去世后,两人才开始直接接触。朱熹1182年在浙江就职不久后,前去永康拜访陈亮,见面的地点就是陈亮与吕祖谦有时会面的瀑布旁;陈亮陪朱熹去吕祖谦的墓地凭吊故人。朱熹不喜欢陈亮为吕祖谦所写的祭文,因为陈亮在“祭吕东莱文”中谈论他和吕祖谦如何感叹世人不了解近世的英雄人物,而且说:
孔氏之家法,儒者世守之,得其粗而遗其精。……故孝悌忠信常不足以趋天下之变,而材术辩智常不足以定天下之经。在人道无一事之可少,而人心有万变之难明。
双方在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寻求共同的立场。陈亮回拜时,与朱熹共处十日,两人饮酒互诉牢骚,抱怨朝廷不能收复中原。朱熹饮酒后喜欢大声吟唱,曾经被张栻告诫过一顿,但陈亮日后很怀念与朱熹举杯畅饮的时光。陈亮的个性豪爽鲜明,素性直言不讳,并且说朱熹是“人中之龙”。
陈亮曾以人中之龙自诩,同时代人中能被他称作“人中之龙”的唯一人物就是朱熹。陈亮的好友叶适批评陈亮太过自负凌人,也很类似张栻和吕祖谦对朱熹的评价。由于两人的性格都如此好强,会面难免会有风雨欲来的声势,有如传说里双龙并出的情景,不过两人都不属龙,朱熹生于狗年,陈亮则肖猪。
朱熹与陈亮从1182年开始通信,一直到1193年。他们在1182年曾经互相拜访外,陈亮在1183年底又去福建拜访朱熹,但朱熹1188年未能按照约定去看陈亮,所以他们大多以信件来往。两人虽然有时不免动气,友谊却犹能一直维持。他们的书信表现出身份地位的差别。陈亮向朱熹拜寿,并馈赠礼金及其他礼物。陈亮是没有职位的后辈学者,所以讲话的语气也不同。他既然无官无职,行事又不按常理,所以担心朱熹不重视自己的观点。陈亮虽然常要求朱熹把自己的信件当做来自有身份的人物,但也声明除了吕祖谦外,朱熹是自己唯一想要说服的同道。朱熹则担心陈亮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太陈腐传统,而将它们大打折扣。这些顾虑显示两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关系,而且都认为朱熹的思想逐渐变成当代的主流。两人的交流证明朱熹12世纪80年代,大步向他宣称的传统迈进,并且逐渐成为道学的中心。朱熹结果虽然具有优越的地位,但陈亮的挑战的确也非常实际。
两人的友谊在开始的几年就发生变化。朱熹在1182年到浙江赈济,他与陈亮的关系非常良好。朱熹是个外地人,面对旱灾和饥饿的危机时,他必须向地方文士征询消息建议,而由于吕祖谦的关系,朱熹和当地士绅得以取得联系。陈亮向他报告当地旱情以及官吏的情况,合作十分密切,所以朱熹弹劾唐仲友时,陈亮被许多流言传说困扰。不论陈亮是否怂恿朱熹反对唐仲友,至少他未能说服朱熹撤回弹劾。朱熹在1183年1月为此事所引发的争议辞职,陈亮表示遗憾,但他相信朱熹不久就会东山再起。陈亮1183年访问朱熹后,他们在信件中很少触及双方都关心的具体政治问题,而常谈论他们意见分歧的哲学问题。(www.xing528.com)
例如,朱熹以陈亮的草药案借题发挥,批评陈亮的态度和哲学立场。朱熹说陈亮未能以仁约束自己的才智,所以与人共处时常常违背常规,而且他的行为容易招致恶意的报复,因此别人会相信诽谤他的谣言。朱熹对未能及早规劝朋友而深感歉意,并要求陈亮及早修身以约束行为、改正错误的观点,尤其应该放弃仁义与功利合一的观点。简而言之,陈亮应该以“醇儒之道自律”。
陈亮辩护说,自己才华出众,不可以常理判断,并感叹无人能赏识他军事政务的长才,只一味挑剔他的仪礼行为。即使他承认有这方面的缺点,别人的看法还是太过分。朱熹指责陈亮与吕祖谦交往时,行为逾越常规礼节;陈亮则指出,从1162年他们共同应试漕台,结果他的成绩比吕祖谦高开始,吕祖谦就对他敬重有加,即使日后他们的发展和社会地位变化很大,吕祖谦仍然一直把他当做同侪挚友,所以他们谈话一向率直,不拘繁文缛节。吕祖谦的朋友学生不明其中原委,不满他们对等相处的关系,认为陈亮为吕祖谦写的祭文在自提身价。陈亮不但答复朱熹对他祭文的批评,并且含蓄反驳他与吕祖谦相处不遵礼节的指责,以及朱熹自称未能及时规劝。他承认桀骜不驯的性格对自己很不利,但否认他的性格和思想要为官司缠身负责。
陈亮引用孔子的话答复朱熹要他成为“醇儒”的期望。他说孔子在《论语·宪问》里提到“成人”,为什么需要在“成人”外加上“儒”的称号?不过是子夏(《论语·雍也》)等弟子抓着“君子儒”的称号发展成另一派别而已,《五经》根本没有把“儒”当做标准。难道立志成为“成人”犹有不足吗?成人讲究仁义外,必须要有勇。世儒只重视仁义,所以只代表成人之道里的一个主要方向。陈亮反问朱熹为什么只要他做个“醇儒”,而不做“成人”?陈亮的立场是根据孔子的学说,极力反对削减学说的范围。
朱熹并不阻止陈亮向更高的层次努力,陈亮也指出朱熹认为“成人”不如儒家的圣人理想。朱熹一再称赞陈亮才华智慧出众,但是告诫陈亮不要被才智与胆识迷惑,并解释他的动机是:“更欲贤者百尺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做三代以下人物,省得气力为汉唐分疏。”陈亮喜欢新奇的观念,使朱熹想起汉唐最有才具的学者的缺点:“不肯低心下意做儒家事业、圣学功夫。”
性格的差异感染他们的意见表达。朱熹把陈亮的思想和他不安份的性格连在一起,但是问题的本质不能简单地化约成性格的差异,而应该把它当做问题的本质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