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300年学术史:戊编注释与辨证

中国近300年学术史:戊编注释与辨证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疏注前史之书,可分四大类。其一,解释原书文句音义者,如裴骃之《史记集解》,颜师古、李贤之两《汉书》注等是也。马、班、陈、范四史最古而最善,有注释之必要及价值,故从事者多,《晋书》以下则希矣。辽、金、元三史最为世诟病。惟李仲约文田之《元秘史注》十五卷,盖得蒙古文原本对译勘正而为之注,虽非注正史,附录于此。注校旧史用功最巨而最有益者,厥惟表志等单篇之整理。盖兹事属专门之业,名为校注,其难实等于自著也。

中国近300年学术史:戊编注释与辨证

疏注前史之书,可分四大类。其一,解释原书文句音义者,如裴骃之《史记集解》,颜师古、李贤之两《汉书》注等是也。其二,补助原书遗佚或兼存异说者,如裴松之之《三国志注》等是也。其三,校勘原书文字上之错舛者,如刘攽、吴仁杰之《两汉刊误》等是也。其四,纠正原书事实上之讹谬者,如吴缜之《唐书纠缪》等是也。清儒此类著述中,四体皆有,有一书专主一体者,有一书兼用两体或三体者。其书颇多,不能悉举。举其要者错综论列之。

清儒通释诸史最著名者三书,曰:

《二十一[二]史考异》一百卷,附《三史拾遗》五卷、《诸史拾遗》五卷嘉定钱大昕竹汀著。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嘉定王鸣盛西庄著。

《二十二史札记》三十六卷阳湖赵翼瓯北著。

三书形式绝相类,内容却不尽从同同者一部分。钱书最详于校勘文字,解释训诂名物,纠正原书事实讹谬处亦时有。凡所校考,令人涣然冰释,比诸经部书,盖王氏《经义述闻》之流也。王书亦间校释文句,然所重在典章故实,自序谓:“学者每苦正史繁塞难读,或遇典制茫昧,事迹樛葛,地理、职官眼眯心瞀,试以予书置旁参阅,疏通而证明之,不觉如关开节解,筋转脉摇。……”诚哉然也!书末《缀言》二卷,论史家义例,亦殊简当。赵书每史先叙其著述沿革,评其得失,时亦校勘其牴牾,而大半论“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自序语。但彼与三苏派之“帖括式史论”截然不同。彼不喜专论一人之贤否、一事之是非,惟捉住一时代之特别重要问题,罗列其资料而比论之,古人所谓“属辞比事”也。清代学者之一般评判,大抵最推重钱,王次之,赵为下。以余所见,钱书固清学之正宗,其校订精核处最有功于原著者;若为现代治史者得常识、助兴味计,则不如王、赵。王书对于头绪纷繁之事迹及制度,为吾侪绝好的顾问;赵书能教吾侪以抽象的观察史迹之法。陋儒或以少谈考据轻赵书,殊不知竹汀为赵书作序,固极推许,谓为“儒者有体有用之学”也。又有人谓赵书乃攘窃他人,非自作者。以赵本文士,且与其旧著之《陔余丛考》不类也。然人之学固有进步,此书为瓯北晚作,何以见其不能?况明有竹汀之序耶。并时人亦不见有谁能作此类书者。或谓出章逢之(宗源)。以吾观之,逢之善于辑佚耳,其识力尚不足以语此。

武英殿板《二十四史》每篇后所附考证,性质与钱氏《考异》略同;尚有杭大宗世骏《诸史然疑》、洪稚存亮吉《四史发伏》等。洪筠轩颐煊《诸史考异》、李次白贻德《十七史考异》,疑亦踵钱例,然其书未见。

其各史分别疏证者,分隶于一总书之下——如钱竹汀之《史记考异》即《二十一史考异》之一部分,《史记拾遗》即《三史拾遗》之一部分——不再举。则《史记》有钱献之坫《史记补注》一百三十六卷,梁曜北玉绳《史记志疑》三十六卷,王石臞念孙《读史记杂志》六卷,崔觯甫适《史记探原》八卷等。钱书当是巨制,惜未刻,无从批评。王书体例,略同钱氏《考异》。梁书自序言,“百三十篇中愆违疏略,触处滋疑,加以非才删续,使金罔别,镜璞不完,良可闵叹!……”书名“志疑”,实则刊误纠谬,什而八九也。崔书专辨后人续增窜乱之部分,欲廓清以还史公真相,故名曰“探原”。

《史记》为第一部史书,其价值无俟颂扬。然去古既远,博采书记,班彪所谓“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多不齐一”。此实无容为讳者。加以冯商、褚少孙以后,续者十余家。孰为本文?孰为窜乱?实难辨别。又况传习滋广,传写讹舛,所在皆是。故各史中最难读而亟须整理者,莫如《史记》。清儒于此业去之尚远也。然梁、崔二书,固已略辟蚕丛。用此及二钱二王所校订为基础,辅以诸家文集笔记中之所考辨,汇而分疏于正文之下,别成一集校集注之书,庶为后学省无数迷罔。是有望于今之君子

《汉书》《后汉书》有吴枚庵翌凤《汉书考证》十六卷未见,惠定宇《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侯君谟、沈铭彝各续补惠书一卷,钱晦之大昭《汉书辨疑》二十二卷、《后汉书辨疑》十一卷、《续汉书辨疑》九卷,王石臞《读汉书后汉书杂志》共十七卷,陈少章景云《两汉订误》五卷,沈文起钦韩《两汉书疏证》共七十四卷;周荇农寿昌《汉书注校补》五十六卷、《后汉书注校正》八卷,王益吾先谦《汉书补注》一百卷、《后汉书集解》九十卷、《续汉书志集解》三十卷等。诸书大率释文、考异、订误兼用,而《汉书》则释文方面更多,因其文近古较难读也;《后汉书》则考异方面较多,以诸家逸书谢承、华峤、司马彪等遗文渐出也。王益吾书最晚出,集全清考订之成,极便学者矣。

《三国志》有杭大宗《三国志补注》六卷,钱竹汀《三国志辨疑》三卷,潘眉《三国志考证》八卷,梁茝林章钜《三国志旁证》三十卷,陈少章《三国志举正》四卷,沈文起《三国志裴注补》《训故》《释地理》各八卷,侯君谟《三国志补注》一卷,周荇农《三国志注证遗》四卷等。此书裴注全属考异补逸性质,诸家多广其所补,沈则于其所不注意之训故地理方面而补之也。

马、班、陈、范四史最古而最善,有注释之必要及价值,故从事者多,《晋书》以下则希矣。其间欧公之《新五代史》最有名而文句最简,事迹遗漏者多,故彭掌仍元瑞仿裴注《三国》例,为《五代史记注》七十四卷,吴胥石兰庭亦有《五代史记纂误补》四卷《纂误》为宋吴缜撰,则纠欧之失也。而武授堂亿、唐春卿景崇亦先后以此例注欧之《新唐书》。武书似未成,唐书成而未刻云。其余如洪稚存之《宋书音义》、杭大宗之《北齐书疏证》、刘恭甫寿曾之《南史校议》、赵绍祖之《新【旧】唐书互证》等,琐末点缀而已。

辽、金、元三史最为世诟病。清儒治《辽史》者,莫勤于厉樊榭鹗之《辽史拾遗》二十四卷。治《金史》者,莫勤于施北研国祁之《金史详校》十卷。其《元史》部分,已详前节,不再论列。惟李仲约文田之《元秘史注》十五卷,盖得蒙古文原本对译勘正而为之注,虽非注正史,附录于此。

注校旧史用功最巨而最有益者,厥惟表志等单篇之整理。盖兹事属专门之业,名为校注,其难实等于自著也。最初业此者,则宋王应麟之《汉书艺文志考证》。清儒仿行者则如:

孙渊如《史记天官书考证》十卷未刻。

梁曜北《汉书人表考》九卷《古今人表》之注也。从古籍中搜罗诸人典故殆备,可称为三代前人名辞典。又翟文泉(云升)有《校正古今人表》。

全谢山《汉书地理志稽疑》□卷又段茂堂有《校本地理志》,未刻。

钱献之坫《新斠注汉书地理志》十六卷,《汉书十表注》十卷《表注》未刻。

小米远孙《汉书地理志校本》二卷。

吴顼儒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百零三卷顼儒尚有《汉三辅考》二十四卷,亦《地理志》之附庸也。(www.xing528.com)

杨星吾守敬《汉【书】地理志补校》二卷。

陈兰甫《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七卷。

洪筠轩《汉志水道疏证》四卷。

徐星伯松《汉书地理志集释》十六卷,《汉书西域传补注》二卷。

李恢垣光廷《汉西域图考》七卷此书实注《汉书·西域传》也。

李生甫赓芸《汉书艺文志考误》二卷未刻。

朱亮甫右曾《后汉书郡国志补校》□卷未刻。钱晦之有《后汉郡国令长考》,实释《郡国志》之一部分。

钱献之《续汉书律历志补注》二卷未刻。

毕秋帆《晋书地理志新校正》五卷。

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一卷。

张石洲穆《延昌地形志》□卷此用延昌时为标准,补正《魏书地形志》也。

章逢之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十三卷此书虽注重辑佚,但各书出处多所考证,亦不失为注释体。

杨星吾《隋【书】地理志考证》九卷。

登封宗泰《新唐书天文志疏正》□卷未刻。

沈东甫炳震《校正唐书方镇表、宰相世系表》此两篇在《新旧唐书合钞》中,但全部校补,重新组织。全谢山谓当提出别行,诚然。

又《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讹》十二卷此书单行。

董觉轩沛《唐书方镇表考证》二十卷似未刻。

以上各史表志专篇之校注,与补志表同一功用。彼则补其所无,此则就其有者,或释其义例,或校其讹舛,或补其遗阙也。顾最当注意者:右表所列,关于地理者什而八九,次则经籍,次则天文、律历皆各有一二,而食货、刑法、乐、舆服等乃绝无!即此一端,吾侪可以看出乾嘉学派的缺点:彼辈最喜研究僵定的学问,不喜研究活变的学问。此固由来已久,不能专归咎于一时代之人,然而彼辈推波助澜,亦与有罪焉。彼辈所用方法极精密,所费工作极辛勤,惜其所研究之对象不能副其价值。呜呼!岂惟此一端而已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