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300年学术史:明史述作及附清史史料

中国近300年学术史:明史述作及附清史史料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初史学之发展,实由少数学者之有志创修《明史》,而明史馆之开设,亦间接助之。其书垂成,而遭“南浔史狱”之难。遗著幸存者仅《国史考异》之一部分原书三十余卷,仅存六卷及《松陵文献》,读之可见其史才之一斑。彼生当明史馆久开之后,而不慊于史馆诸公之所为,常欲以独力私撰《明史》,又常与季野及刘继庄、蔡瞻岷约偕隐旧京共泐一史。明清鼎革之交一段历史,在全部中国史上实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近300年学术史:明史述作及附清史史料

清初史学之发展,实由少数学者之有志创修《明史》,而明史馆之开设,亦间接助之。其志修《明史》者,首屈指亭林、梨洲,然以毕生精力赴之者,则潘力田、万季野、戴南山。

自唐以后,各史皆成于官局众修之手,是以矛盾百出,芜秽而不可理。刘子元[玄]、郑渔仲已痛论其失,而卒莫之能改。累代学者亦莫敢以此自任。逮清初而忽有潘、万、戴三君,先后发大心,负荷斯业,虽其功皆不就,不可谓非豪杰之士也。钱牧斋亦有志自撰《明史》,其人不足道,但亦略有史才。然书既无成,可不复论。

三家之中,潘、万学风大略相同,专注重审查史实。盖明代向无国史,不如清代国史馆之能举其职,递续修纂。只有一部《实录》,既为外间所罕见,且有遗缺缺建文、天启崇祯三朝。而士习甚嚣,党同伐异,野史如鲫,各从所好恶以颠倒事实,故明史号称难理。潘力田发心作史,其下手工夫即在攻此盘错。其弟次耕序其《国史考异》云:“亡兄博极群书,长于考订。谓著书之法,莫善于司马温公,其为《通鉴》也,先成长编,别著考异,故少牴牾。……于是博访有明一代之书,以《实录》为纲领,若志乘,若文集,若墓铭家传,凡有关史事者一切钞撮荟萃,以类相从,稽其异同,核其虚实。……去取出入,皆有明征;不徇单辞,不逞臆见;信以传信,疑以传疑。……”《遂初堂集》卷六又序其《松陵文献》曰:“亡兄与吴先生(炎)草创《明史》,先作长编,聚一代之书而分划之,或以事类,或以人类,条分件系,汇群言而骈列之,异同自出,参伍钩稽,归于至当,然后笔之于书。”同上卷七力田治史方法,其健实如此,故顾亭林极相推挹,尽以己所藏书所著稿畀之。其书垂成,而遭“南浔史狱”之难。既失此书,复失此人,实清代史学界第一不幸事也。遗著幸存者仅《国史考异》之一部分原书三十余卷,仅存六卷及《松陵文献》,读之可见其史才之一斑。

季野学术,已具第八讲,此不多述。彼为今本《明史》关系最深之人,学者类能知之。但吾以为,《明史》长处,季野实尸其功;《明史》短处,季野不任其咎。季野主要工作,在考证事实以求真是,对于当时史馆原稿既随时纠正,复自撰《史稿》五百卷,自言:“吾所取者或有可损,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益。”故《明史》叙事翔实,不能不谓季野诒谋之善。虽然,《史稿》为王鸿绪所攘,窜改不知凡几。魏默深有《书王横云明史稿后》,辨证颇详。后此采王稿成书,已不能谓为万氏之旧。且季野最反对官局分修制度,而史馆沿旧制卒不可革。季野虽负重望,岂能令分纂者悉如其意?况季野卒于康熙四十一年,《明史》成于乾隆四年,相距几四十年,中间史馆废弛已久;张廷玉等草草奏进时,馆中几无一知名之士,则其笔削失当之处,亦概可想。故季野虽视潘、戴为幸,然仍不幸也。最不幸者是《明史稿》不传。然《明史》能有相当价值,微季野之力固不及此也。

戴南山罹奇冤以死,与潘力田同,而著作之无传于后,视力田尤甚。大抵南山考证史迹之恳挚,或不如力田、季野,此亦比较之辞耳。观集中《与余生书》(即南山致祸之由者),其搜查史料之勤慎尚可见;且彼亦与季野有交期,特其精力不甚费于考证耳。而史识、史才,实一时无两。其遗集中《史论》《左氏辨》等篇,持论往往与章实斋暗合。彼生当明史馆久开之后,而不慊于史馆诸公之所为,常欲以独力私撰《明史》,又常与季野及刘继庄、蔡瞻岷约偕隐旧京共泐一史。然而中年饥驱潦倒,晚获一第,卒以史事罹大僇,可哀也!其史虽一字未成,然集中有遗文数篇,足觇史才之特绝。其《孑遗录》一篇,以桐城一县被贼始末为骨干,而晚明流寇全部形势乃至明之所以亡者具见焉,而又未尝离桐而有枝溢之辞。其《杨刘二士合传》,以杨畏知、刘廷杰、王运开、运宏四人为骨干,寥寥二千余言,而晚明四川云南形势若指诸掌。其《左忠毅公传》以左光斗为骨干,而明末党祸来历及其所生影响与夫全案重要关系人面目皆具见。盖南山之于文章有天才,善于组织,最能驾驭资料而镕冶之,有浓挚之情感而寄之于所记之事不著议论,且蕴且泄,恰如其分,使读者移情而不自知。以吾所见,其组织力不让章实斋,而情感力或尚非实斋所逮。有清一代史家作者之林,吾所俯首,此两人而已。(www.xing528.com)

潘、万、戴之外,有应附记者一人,曰傅掌雷维鳞。其人为顺治初年翰林,当明史馆未开以前,独力私撰《明书》一百七十一卷。书虽平庸不足称,顾不能不嘉其志。虽然,三君之书或不成或不传,而惟傅书岿然存,适以重吾曹悲也。

明清鼎革之交一段历史,在全部中国史上实有重大的意义。当时随笔类之野史甚多,虽屡经清廷禁毁,现存者尚百数十种。其用著述体稍经组织而其书有永久的价值者,则有吴梅村伟业之《鹿樵纪闻》,专记流寇始末;其书为邹漪所盗改,更名《绥寇纪略》,窜乱原文,颠倒事实处不少。有王船山之《永历实录》,纪永历十五年间事迹,有纪有传;有戴耘野笠之《寇事编年》《殉国汇编》,实潘力田《明史长编》之一部;耘野与亭林、力田为至友。力田修《明史》,耘野为担任晚明部分,此诸书即其稿,见潘次耕《寇事编年序》。有黄梨洲之《行朝录》,于浙闽事言之较详;有万季野之《南疆逸史》;有温睿临之《南疆绎史》,皆半编年体;有计用宾六奇之《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用纪事本末体,组织颇善;有邵念鲁廷采之《东南纪事》《西南纪事》,盖以所闻于黄梨洲者重加甄补,成为有系统的著述,于当时此类著作品中称甚善云。嘉道以降,文网渐宽,此类著述本可自由;然时代既隔,资料之搜集审查皆不易,惟徐亦才鼒之《小腆纪年》《小腆纪传》最称简洁。戴子高尝欲作《续明史》,成传数篇,惜不永年,未竟其业。钱映江绮著《南明书》三十六卷,据谭复堂云已成,不审有刻本否,亦不知内容何如。

官修《明史》自康熙十八年开馆,至乾隆四年成书,凡经六十四年。其中大部分率皆康熙五十年以前所成,以后稍为补缀而已。关于此书之编纂,最主要人物为万季野,尽人皆知。而大儒黄梨洲、顾亭林,于义例皆有所商榷。而最初董其事者为叶讱庵及徐健庵、立斋兄弟,颇能网罗人才,故一时绩学能文之士,如朱竹垞、毛西河、潘次耕、吴志伊、施愚山、汪尧峰、黄子鸿、王昆绳、汤荆岘、万贞一等咸在纂修之例,或间接参定。《明史》初稿某部分出某人手,可考出者:如《太祖本纪》、高文昭章睿景纯七朝后妃传至江东李文进、龙大有列传四十七篇出汤荆岘;《成祖本纪》出朱竹垞;《地理志》出徐健庵;《食货志》出潘次耕;《历志》出吴志伊、汤荆岘;《艺文志》出尤西堂;太祖十三公主至曹吉祥传一百二十九篇出汪尧峰;熊廷弼、袁崇焕李自成张献忠诸传出万季野;流贼、土司、外国诸传出毛西河。……此类故实,散见诸家文集笔记中者不少。吾夙思搜集汇列之,惜所得尚希耳。一时流风所播,助长学者社会对于史学之兴味亦非浅尠也。

史学以记述现代为最重,故清人关于清史方面之著作,为吾侪所最乐闻,而不幸兹事乃大令吾侪失望。治明史者常厌野史之多,治清史者常感野史之少。除官修之《国史》《实录》《方略》外,民间私著卷帙最富者,为蒋氏良骥、王氏先谦之两部《东华录》,实不过钞节《实录》而成。欲求如明王世贞之《弇州乙部稿》等稍带研究性质者且不可得;进而求如宋王偁之《东都事略》等斐然述作者,更无论矣。其局部的纪事本末之部,最著者有魏默深源之《圣武记》、王壬秋闿运之《湘军志》等。默深观察力颇锐敏,组织力颇精能,其书记载虽间有失实处,固不失为一杰作。壬秋文人,缺乏史德,往往以爱憎颠倒事实。郭筠仙、意城兄弟尝逐条签驳,其家子弟汇刻之,名曰《湘军志平议》。要之壬秋此书文采可观,其内容则反不如王定安《湘军记》之翔实也。其足备表志一部分资料者,如祁鹤皋韵士之《皇朝藩部要略》,对于蒙古部落封袭建置颇详原委;如程善夫庆余之《皇朝经籍志》《皇朝碑版录》《八卿表》《督抚提镇年表》等,当属佳构,存否未审见戴子高所作程墓表。此外可称著作者,以吾固陋,乃未之有闻。其人物传记之部,最著者有钱东生林之《文献征存录》、李次青元度之《国朝先正事略》等。钱书限于学者及文学家,颇有条贯。李书涉全部,自具别裁,而俭陋在所不免。其部分的人物,则阮芸台之《畴人传》,罗茗香士琳、诸可宝之《续畴人传》皆极佳。董兆熊之《明遗民录》、张南山维屏之《国朝诗人征略》等颇可观。至于《碑传集》钱仪吉编,《续碑传集》缪荃孙编,《国朝耆献类征》李桓编等书,钞撮碑志家传,只算类书,不算著述。李书尤芜杂,但亦较丰富。至如笔记一类书,宋明人所著现存者,什之五六皆记当时事迹。清人笔记有价值者,则什有九属于考古方面。求其记述亲见亲闻之大事,稍具条理本末如吴仲伦德旋《闻见录》、薛叔耘福成《庸庵笔记》之类,盖不一二觏。昭梿《啸亭杂录》、姚元之《竹叶亭笔记》,陈康祺《郎潜纪闻》……之类,虽皆记当时事,然全属官场琐末掌故,足资史料者甚少。故清人不独无清史专书,并其留诒吾曹之史料书亦极贫乏。以吾个人的经验,治清史最感困难者,例如满洲入关以前及入关初年之宫廷事迹与夫旗人残暴状况,《实录》经屡次窜改,讳莫如深。孟莼生《心史丛刊》记累朝改《实录》事颇详。又如顺治康熙间吏治腐败,民生凋敝,吾侪虽于各书中偶见断片,但终无由知其全部真相,而据官书记载,则其时正乃黄金时代。又如咸同之乱,吾侪耳目所稔,皆曾胡辈之丰功伟烈,至洪杨方面人物制度之真相,乃无一书记述。又如自戊戌政变,义和团以至辛亥革命,虽时代密迩,口碑间存,然而求一卷首末完备年月正确之载记,亦杳不可得。……窃计自汉晋以来二千年,私家史料之缺乏,未有甚于清代者。盖缘顺康雍乾间文网太密,史狱屡起,“禁书”及“违碍书”什九属史部,学者咸有戒心。乾嘉以后,上流人才集精力于考古,以现代事实为不足研究。此种学风及其心理,遗传及于后辈,专喜挦撦残编,不思创垂今录。他不具论,即如我自己便是遗传中毒的一个人。我于现代事实所知者不为少,何故总不肯记载以诒后人?吾常以此自责,而终不能夺其考古之兴味,故知学风之先天的支配,甚可畏也。呜呼!此则乾嘉学派之罪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