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300年音韵学发展及其学者-亭林的贡献

中国近300年音韵学发展及其学者-亭林的贡献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亭林少同学,最相契,尝同举义于苏州。其卒,亭林哭以诗,极称其学。亭林从假吴才老《韵谱》读之,自此始治音韵学。亭林集中《与友人论学书》(见前),所与者即稷若也。亭林游山西,主其家。后亭林垦荒雁门,卜居华阴,皆子德董其事。亭林著《音学五书》,力臣任校刻。亭林有书与论学。父鼎和,为亭林友。亭林视之犹子,集中与论学书最多。

中国近300年音韵学发展及其学者-亭林的贡献

亭林既老寿,且足迹半天下,虽不讲学,然一时贤士大夫,乐从之游。观其所与交接者,而当时学者社会之面影略可睹焉。今钩稽本集,参以他书,造此表。其人无关学术者不录,弟子及后辈附见。

归庄 字元恭,昆山人,明诸生。国变后改名祚明。与亭林少同学,最相契,尝同举义于苏州。其卒,亭林哭以诗,极称其学。著有《归元恭文钞》。

万寿祺 字年少,徐州人,明孝廉。入清服僧服,易名慧寿。著有《隰西草堂集》。亭林早年游淮上与定交,有诗赠之。

路泽溥 字安卿,曲周人,尝拯亭林于难。亭林《广师篇》云:“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

潘柽章 字力田,吴江人,次耕之兄。亭林早年挚友。长于史学,与吴赤溟合著《明史》,亭林以所储史料尽供给之。后死于湖州庄氏史狱。亭林哭以诗,甚恸。所著书未成,今存者仅《国史考异》《松陵文献》两种,其学术大概,别详第八讲。

吴炎 字赤溟,吴江人,与潘力田同学同难,亭林哭之。

贾必选 字徙南,上元人。明孝廉,入清杜门著书。有《松荫堂学易》。《亭林诗集》有《贾仓部必选说易》一首。

王潢 字元倬,上元人,有《南陔集》。亭林集中有赠诗。

任唐臣 字子良,掖县人。亭林从假吴才老《韵谱》读之,自此始治音韵学

张尔岐 字稷若,号蒿庵,济南人。著有《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亭林为之序。清儒治礼学,自稷若始也。长亭林一岁,亭林长称之曰先生。《广师篇》云:“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亭林集中《与友人论学书》(见前),所与者即稷若也。稷若答书略云:“《论学书》粹然儒者之言,特拈‘博学’、‘行己’二事为学鹄,真足砭好高无实之病。……愚见又有欲质者:性命之理,夫子固未尝轻以示人,其所与门弟子详言而谆复者,何一非性命之显设散见者欤!苟于博学有耻,真实践履,自当因标见本,合散知总,心性天命将有不待言而庶几一遇者。故性命之理,腾说不可也,未始不可默喻;侈于人不可也,未始不可验诸己;强探力索于一日不可也,未始不可优裕渐渍以俟自悟。如谓于学人分上了无交涉,是将格尽天下之理,而反遗身以内之理也。……”盖稷若与亭林,不苟异亦不苟同如此。所著除《仪礼句读》外,尚有《蒿庵集》《蒿庵闲话》等。

徐夜 字东痴,济南人。以诗名,举博学鸿词不就,与亭林有酬答诗。

马骕 字宛斯,邹平人,著《绎史》百六十卷,专研古史,时人称为“马三代”。亭林极服其书,常与游郊外访碑。

刘孔怀 字果庵,长山人,精于考核,亭林游山东常主其家,与辩析疑义。著有《四书字徵》《五经字徵》《诗经辨韵》等书。

傅山 字青主,阳曲人。亭林游山西,主其家。《广师篇》云:“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著有《霜红龛集》。

李因笃 字子德,一字天生,洪洞人。康熙戊午征鸿博,授检讨,不就职。与亭林交最笃,尝徒步往济南急其难。后亭林垦荒雁门,卜居华阴,皆子德董其事。亭林集中与子德论学书最多。子德于经学、史学俱深粹,著有《受祺堂集》。

王宏撰 字无异,号山史,华阴人,明诸生。康熙戊午征鸿博,不赴。耆学好古,著有《易象图述》《山志》《砥斋集》等书。亭林常主其家。《广师篇》云:“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山史。”

李颙 别见。二曲晚年反闭土室,惟亭林至乃启关相见。《广师篇》云:“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

申涵光 字凫孟,永平人。孙夏峰弟子,著有《聪山集》。亭林有赠答诗。

孙奇逢 别见。亭林曾亲至辉县访夏峰,有《赠孙徵君》诗。

朱彝尊 别见。亭林在关中始交竹垞,有赠答诗。《广师篇》云:“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鬯。”

屈大均 字翁山,番禺人。著有《翁山文外》。在关中交亭林,有赠答诗。

颜光敏 字修来,曲阜人。著有《乐圃集》。亭林下济南狱时,修来奔走最力。

张弨 字力臣,山阳人。贫而嗜古,喜集金石文字。亭林著《音学五书》,力臣任校刻。《广师篇》云:“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力臣。”

王锡阐 别见。《广师篇》云:“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集中有《赠王高士锡阐》诗。(www.xing528.com)

吴志伊 字任臣,莆田人。著有《周礼大义》《礼通》《十国春秋》《山海经广注》等书。《广师篇》云:“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

阎若璩 别见。百诗谒亭林于太原,出《日知录》相质,为改订若干条。

杨瑀 字雪臣,武进人。著有《飞楼集》百二十卷。《广师篇》云:“读书为己,探赜洞微,吾不如杨雪臣。”

钱澄之 原名秉镫,字饮光,桐城人。在明末声誉已高。福王立于南京,马、阮兴大狱捕清流,饮光与焉。后从永历帝入滇,间关九死。永历亡,易僧装终老。著有《田间易学》《田间诗学》《藏山阁稿》《田间集》《明末野史》等书。亭林集中有《赠钱编修秉镫》一诗。

戴廷栻 字枫仲,祁县人。博学好古,著有《半可集》。尝为亭林筑室于祁之南山,且藏书供众览。

戴笠 初名鼎立,字耘野,吴江人。潘次耕之师。亭林有书与论学。

黄宗羲 别见。亭林六十四岁时,曾与梨洲通书,见梨洲所著《思旧录》中。但二人似始终未交晤。

汤斌 字孔伯,号荆岘,相州人。孙夏峰弟子,在清为达官,谥文正。孔伯修《明史》,以书来问义例,亭林答之。

朱鹤龄 字长孺,吴江人。明诸生,入清不仕,著《毛诗通义》《尚书稗传》《春秋集说》等书。又注杜工部、李义山诗。亭林集中有赠诗。

陈芳绩 字亮工,常熟人。父鼎和,为亭林友。亮工著有《历代地理沿革表》四十七卷。亭林集中有赠亮工诗数首。

潘耒 字次耕,号稼堂,吴江人。力田之弟。遭家难,年甫数岁,易姓为吴,从母姓也。既壮,从亭林学于汾州。亭林视之犹子,集中与论学书最多。次耕康熙戊午鸿博荐入翰林,与修《明史》,参订义例,分纂志传,用力最勤。亭林著述自《日知录》及《文集》其他多种,皆由次耕编定校刻。次耕又师事徐俟斋、戴耘野,皆经纪其后事,风义独绝。著有《遂初堂集》。

徐乾学 字原一,号建[健]庵,昆山人。亭林外甥。官至刑部尚书,主修《大清一统志》。著有《读礼通考》《憺园集》。

徐元文 字公肃,号立斋,健庵之弟。官至大学士。尝主修《明史》。

说亭林是清代经学之建设者,因为他高标“经学即理学”这句话,成为清代经学家信仰之中心。其实亭林学问,决不限于经学;而后此之经学,也不见得是直衍亭林之传。其纯以经学名家,而且于后来经学家学风直接有关系者,或者要推阎百诗,其次则胡朏明和万充宗。

阎百诗,名若璩,别号潜丘居士,山西太原人,寄籍江苏之山阳,生明崇祯九年,卒清康熙四十三年(一六三六——一七○四),年六十九。他的父亲名修龄,号牛叟,本淮南盐商,但很风雅,也可算一位名士或一位遗老。百诗人格之峻整,远不如亭林,生平行谊,除学者日常生活外,无特别可记。康熙十七年,他应博学鸿儒科,下第,很发牢骚。其后徐健庵乾学在洞庭山开局修《大清一统志》,聘他参与其事。他六十八岁的时候,清圣祖南巡,有人荐他,召见,赶不上,他很懊丧。时清世宗方在潜邸,颇收罗名士,把他请入京,他垂老冒病而往,不久便卒于京寓。其行历可记者仅如此。所著书曰《古文尚书疏证》八卷、《毛朱诗说》一卷、《四书释地》六卷、《潜邱札记》六卷、《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困学纪闻注》二十卷。

百诗仅有这点点成绩,为什么三百年来公认他是第一流学者呢?他的价值,全在一部《古文尚书疏证》。《尚书》在汉代,本有今古文之争。伏生所传二十八篇,叫做“今文尚书”。别有十六篇,说是孔安国所传,叫做“古文尚书”。然而孔安国这十六篇,魏晋之间,久已没有人看见。到东晋,忽然有梅赜其人者,拿出一部《古文尚书》来,篇数却是比今文增多二十五篇,而且有孔安国做的全传——全部的注。到初唐,陆德明据以作《经典释文》,孔颖达据以作《正义》。自此以后,治《尚书》者,都用梅赜本,一千余年,著为功令。中间虽有吴棫、朱熹、吴澄、梅诸人稍稍怀疑,但都未敢昌言攻击。百诗著这部《古文尚书疏证》,才尽发其覆,引种种证据证明那二十五篇和孔传都是东晋人赝作。百诗从二十岁起就着手著这部书,此后四十年间,随时增订,直至临终还未完成。自这部书出版后,有毛西河奇龄著《古文尚书冤词》和他抗辩,在当时学术界为公开讨论之绝大问题,结果阎胜毛败。《四库提要》评阎书所谓:“有据之言,先立于不可败也。”自兹以后,惠定宇栋之《古文尚书考》,段茂堂玉裁之《古文尚书撰异》等,皆衍阎绪,益加绵密,而伪古文一案,遂成定谳。最后光绪年间,虽有洪右臣良品续作《冤词》,然而没有人理他,成案到底不可翻了。

请问:区区二十篇书的真伪,虽辨明有何关系,值得如此张皇推许吗?答道:是大不然。这二十几篇书和别的书不同。二千余年来公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宝典,上自皇帝经筵进讲,下至蒙馆课读,没有一天不背诵他。忽焉真赃实证,发现出全部是假造!你想,思想界该受如何的震动呢?学问之最大障碍物,莫过于盲目的信仰。凡信仰的对象,照例是不许人研究的。造物主到底有没有?耶稣基督到底是不是人?这些问题,基督教徒敢出诸口吗?何止不敢出诸口,连动一动念也不敢哩。若使做学问的都如此,那么,更无所谓问题,更无所谓研究,还有什么新学问发生呢?新学问发生之第一步,是要将信仰的对象一变为研究的对象。既成为研究的对象,则因问题引起问题,自然有无限的生发中国人向来对于几部经书,完全在盲目信仰的状态之下。自《古文尚书疏证》出来,才知道这几件“传家宝”里头,也有些靠不住,非研究一研究不可。研究之路一开,便相引于无穷。自此以后,今文和古文的相对研究,六经和诸子的相对研究,乃至中国经典和外国经典相对研究,经典和“野人之语”的相对研究,都一层一层的开拓出来了。所以百诗的《古文尚书疏证》,不能不认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

百诗为什么能有这种成绩呢?因为他的研究方法实有过人处。他的儿子说道:“府君读书,每于无字句处精思独得,而辩才锋颖,证据出入无方,当之者辄失据。常曰:‘读书不寻源头,虽得之,殊可危!’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侍侧者头目为眩,而府君精神涌溢,眼烂如电。一义未析,反复穷思,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阎咏《左汾近稿·先府君行述》他自己亦说:“古人之事,应无不可考者。纵无正文,亦隐在书缝中,要须细心人一搜出耳。”《潜邱札记》卷六戴东原亦说:“阎百诗善读书。百诗读一句书,能识其正面背面。”段玉裁著《戴先生年谱》大抵百诗学风,如老吏断狱,眼光极尖锐,手段极严辣,然而判断必凭证据,证据往往在别人不注意处得来。《四库提要》赞美他说:“考证之学,未之或先。”《古文尚书疏证》条下百诗在清学界位置之高,以此。

《四库提要》又说:“若璩学问淹通,而负气求胜,与人辩论,往往杂以毒诟恶谑,与汪琬遂成仇衅,颇乖著书之体。”《潜邱札记》条下据他的著述和传记看来,这种毛病,实所不免,比顾亭林的虚心差得多了。又以著书体例论,如《古文尚书疏证》,本专研究一个问题,乃书中杂入许多信札日记之类,与全书宗旨无涉。如《四书释地》,标名释地,而所释许多溢出地理范围外。如《孟子生卒年月考》,考了一大堆,年月依然无著。诸如此类,不能不说他欠谨严。虽然,凡一个学派的初期作品,大率粗枝大叶,瑕类很多,正不必专责备百诗哩。

清初经师,阎、胡齐名。胡朏明,名渭,号东樵,浙江德清人,卒康熙五十三年(一七一四),年八十二。他行历更简单,不过一老诸生,曾和阎百诗、万季野、黄子鸿同参《一统志》局。晚年清圣祖南巡,献颂一篇,圣祖赐他“耆年笃学”四个大字。他一生事迹可记者仅此。他著书仅四种:一、《禹贡锥指》二十卷,附图四十七幅;二、《易图明辨》十卷;三、《洪范正论》五卷;四、《大学翼真》七卷。他的学风,不尚泛博,专就一个问题作窄而深的研究,开后人法门不少。几部书中,后人最推重的是《禹贡锥指》。这部书虽然有许多错处,但精勤搜讨,开后来研究地理沿革的专门学问,价值当然也不可磨灭。但依我看,东樵所给思想界最大影响,还是在他的《易图明辨》。《易图明辨》是专辨宋儒所传“太极”、“先天”、“后天”——所谓“河图”、“洛书”等种种矫诬之说。这些图是宋元明儒讲玄学的惟一武器,闹得人神昏眼乱,始终莫名其妙。但他们说是伏羲、文王传来的宝贝,谁也不敢看轻他,看不懂只好认自己笨拙罢了。明清之交,黄梨洲宗羲、晦木宗炎兄弟,始著专书辟其谬,东樵曾否见他们的书不可知,但他却用全副精力做十卷的书,专来解决这问题。他把这些图的娘家找出来,原来是华山道士陈抟弄的把戏,展转传到邵雍。又把娘家的娘家寻根究柢,原来是误读谶纬等书加以穿凿傅会造出来的。于是大家都知道这些都是旁门左道,和《易经》了无关系。我们生当今日,这些鬼话,久已没人过问,自然也不感觉这部书的重要。但须知三百年前,像周濂溪《太极图说》、朱子《易本义》一类书,其支配思想界的力量,和四书五经差不了多少。东樵这种廓清辞辟,真所谓“功不在禹下”哩。《洪范正论》的旨趣,也大略相同,专扫荡汉儒“五行灾异”之说,破除迷信。所以我说,东樵破坏之功,过于建设。他所以能在学术界占重要位置者,以此。

万充宗也是初期经学界一位重要人物。充宗名斯大,浙江鄞县人,康熙二十二年卒(一六八三),年五十一。父泰,宇履安,黄梨洲老友。履安有八子,都以学问著名。充宗行六,最幼的是季野斯同。八兄弟皆从学梨洲,但都不大理会他的阳明学。季野称史学大师,而充宗以经学显。梨洲替充宗作墓志铭,述其治学方法曰:充宗“以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注之失。何谓通诸经以通一经?经文错互,有此略而彼详者,有此同而彼异者。因详以求其略,因异以求其同,学者所当致思也。何谓悟传注之失?学者入传注之重围,其于经也,无庸致思;经既不思,则传注无失矣,若之何而悟之。何谓以经解经?世之信传注者过于信经,试拈二节为例(文繁不引)。……充宗会通各经,证坠辑缺,聚讼之议,涣然冰释,奉正朔以批闰位,百注遂无坚城。……”读这段话,充宗的经学怎样做法,可以概见了。充宗著书,有《学春秋随笔》十卷,《学礼质疑》二卷,《仪礼商》三卷,《礼记偶笺》三卷,《周官辨非》二卷。依我看,《周官辨非》价值最大。《周官》这部书,历代学者对他怀疑的很不少,著专书攻击而言言中肯者,实以此书为首。万氏兄弟皆讲风节,充宗尤刚毅。张苍水煌言就义,他亲自收葬,即此可想见其为人。可惜死得早了,若使他有顾、黄、阎、胡的年寿,他所贡献于学界怕不止此哩。

同时还有一位学者,不甚为人所称道而在学术史上实有相当位置者,曰姚立方。立方名际恒,一字首源,安徽休宁人,寄籍仁和,为诸生(生卒年待考)。据《古文尚书疏证》知道,他比阎百诗小十一岁,但未知卒在何年。毛西河《诗话》云:“亡兄为仁和广文,尝曰:‘仁和只一学者,犹是新安人。’谓姚际恒也。予尝作《何氏存心藏书序》,以似兄,兄曰:‘何氏所藏有几?不过如姚立方腹笥已耳。’……”据此则立方学问之博可以概见。立方五十岁着手注九经,阅十四年而成,名曰《九经通论》;又著《庸言录》,杂论经史理学诸子。这两部书,我都未得见,不知其内容如何?所见者只有他的《古今伪书考》。自《易经》的孔子《十翼》起,下至许多经注,许多子书,他都怀疑,真算一位“疑古的急先锋”了。他别有书十卷,专攻《伪古文尚书》。阎百诗说他“多超人意外”,喜欢极了,手钞许多,散入《疏证》各条下。见《古文尚书疏证》卷八。我想,立方这个人奇怪极了,我希望将来有机会全读他的著作,再下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