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介绍了有关生态学、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方面的基本知识。这里着重对生态学规律加以简要的概括,作为本章的结束。
生态学规律有下述五方面的内容:
1. 相互制约与相互依赖的规律
这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生物间的这种协调关系可主要分为两类:
(1)以食物互相联系与制约的协调关系。其具体形式就是食物链与食物网。这种关系本身是建立在一定的数量基础上。或者说,在一个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个体的大小和数量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生物间的相互制约作用,使生物保持数量的相对稳定;这是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2)因生理、生态特性的异同而相互制约的协调关系。生物群落中的不同生物种,因生理、生态的异同而占据与之相适宜的小生境;也就是说,无论动物或植物,都有其一定的生境。如前所述,它们因释放出某种分泌物或激素而表现为共生或抗生。显然,同一环境中的物种越多,该生态系统也越稳定。例如混交林发生大规模虫害的机率远小于单调林,正说明后者较前者脆弱。
2. 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的规律
自然界通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一方面不断地合成新的物质,一方面又随时分解为原来的简单物质,重新被植物所吸收,进行着不停顿的新陈代谢作用。
但是,如果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过于强化,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调节限度,就会出现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物质循环失调现象,给人类造成难以补救的恶果。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发生的许多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件,都说明了这一点。
3. 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
这里所指的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规律,是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三方面的。当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不受人类活动干扰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生物体进行输入时,环境必然进行输出,反之亦然。
生物体一方面从周围环境摄取物质;另一方面又向环境排放物质,以补偿环境的损失(这里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包含着量和质两个指标)。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无论对生物、对环境,还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物质的输入与输出总是相平衡的。(www.xing528.com)
当生物体的输入不足时,例如农田肥料不足,或虽然肥料(营养分)足够,但未能分解而不可利用,或施肥的时间不当而不能很好的利用;结果作物必然生长不好,产量下降。
同样,在质的方面,也存在输入大于输出的情况。例如人工合成的难降解的农药和塑料或重金属元素,生物体吸收的量虽然很少,也会产生中毒的现象。即使数量极微,暂时看不出影响,但它也会积累并逐渐造成危害。
另外,对环境系统而言,如果营养物质输入过多,环境自身吸收不了,打破了原来的输入输出平衡,就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势必毁掉原来的生态系统。
4. 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或者说,生物给环境以影响,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植物从环境吸收水和营养元素;这与环境的特点,如土壤的性质、可溶性营养元素的量、以及环境可以提供的水量等紧密相关。同时,生物体则以其排泄物和尸体把相当数量的水和营养素归还给环境,最后获得协同进化的结果。例如最初生长在岩石表面的地衣,由于没有多少土壤可供着“根”,当然所得的水和营养元素就十分少。但是,地衣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和尸体的分解,不但把等量的水和营养元素归还给环境,而且还生成不同性质的物质,能促进岩石风化而变成土壤。这样环境保存水分的能力增强了,可提供的营养元素也加多了,从而为高一级的植物苔藓创造了生长的条件。如此下去,以后便逐步出现了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与环境就是如此反复地相互适应和补偿。生物从无到有,从只有植物或动物到动、植物并存,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环境则从光秃秃的岩土,向具有相当厚度的、适于高等植物和各种动物生存的环境演变。可是,如果因为某种原因,损害了生物与环境相互补偿与适应的关系,例如某种生物过度繁殖,则环境就会因物质供应不及而造成生物的饥饿死亡,从而进行报复。这就告诉我们,人类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自然界就会对我们和子孙后代加以惩罚。
5. 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自然界中存在的、作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质量、空间和时间等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限度,不能无限制地供给。
以上讨论的五条生态学规律,也是生态平衡的基础。生态平衡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又与人类当前面临的人口、食物、能源、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五大社会问题紧密相关。图2—17概括地表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2—17 生态平衡与五大环境问题的关系示意图
图中表示,解决这五大环境问题,当前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核心是控制人口的增长。有关人口的增长与控制的内容,将在第四章中作详细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