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足篮排运动:运动性贫血成因及机理简析

足篮排运动:运动性贫血成因及机理简析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起运动性贫血的原因及机理比较复杂,多数学者认为与下述因素有密切关系。

足篮排运动:运动性贫血成因及机理简析

贫血是指循环血液的红细胞计数(RBC)或血红蛋白浓度(Hb)低于正常值的疾病。

(一)病因病理

贫血的原因很多,如营养、感染、肿瘤、药物、免疫性疾病肾脏病胃肠病以及内分泌遗传性等疾病都可以引起贫血。引起运动性贫血的原因及机理比较复杂,多数学者认为与下述因素有密切关系。

1.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铁、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等都是合成血红蛋白必需的物质。当剧烈运动时,能量大量损耗,体内的无机盐、蛋白质、维生素消耗增加,铁、蛋白质、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摄入量不足,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特别是大量排汗、耐力性运动项目中若出现运动性血尿,女运动员月经期铁的丢失,以及大便中铁的丢失,更容易导致运动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增加

在剧烈运动时,由于体温升高,血酸度增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等,可引起红细胞的滤过性和变形性改变,使红细胞的脆性增加,红细胞易于破裂、溶血;又由于肌肉的极度收缩,血流加快,挤压或牵伸造成相应部位微细血管,红细胞与血管壁之间撞击摩擦加剧,红细胞破坏增加。剧烈运动时,由于脾脏收缩释放较多溶血卵磷脂,使红细胞破坏增多。

3.血浆稀释引起相对贫血

耐力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如竞走、长跑等,特别是女青少年运动员容易发生溶血或血红蛋白尿,引起血浆容量的明显增加,出现相对的血液稀释状态,引起相对贫血。

4.失血

剧烈运动时,若引起胃肠道出血、血尿、血红蛋白尿、痔疮、组织或内脏损伤、女运动员月经过多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急、慢性失血,从而导致运动性贫血。

(二)临床表现

(1)轻度运动性贫血:在安静状态或中小运动量时不出现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在大运动量时才出现某些症状。(www.xing528.com)

(2)中度和重度运动性贫血,主要症状有头晕、乏力、疲倦、训练后感觉明显眼花、头痛、记忆力下降、食欲下降等;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心悸、气促、心跳加快、体力明显下降,女运动员可出现月经紊乱或闭经

体检:皮肤、黏膜、指甲等苍白,安静时心率加快,心尖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血液检查Rbc低于正常值,Hb低于正常值。

(三)治疗

1.一般处理

当男运动员血红蛋白低于100克/升、女运动员血红蛋白低于90克/升时,应停止大、中强度的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待血红蛋白值上升后,再逐渐恢复运动强度。当男运动员血红蛋白在100~120克/升、女运动员血红蛋白在90~110克/升时,可边治疗边训练,但要减轻运动负荷量和训练强度,避免长距离跑等。对中、重度贫血的运动员以休息和治疗为主。

2.治疗

积极治疗引起贫血的疾病,去除病因。对于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者,须口服铁剂治疗,也可同时加服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常用治疗贫血的药物有硫酸亚铁、富血铁、叶酸、维生素B12等。

3.饮食调理

膳食平衡,营养合理,充分保证蛋白质、铁质和维生素的供应。平衡膳食包括谷类、食用脂肪类、肉蛋鱼类、根茎薯类、奶类、水果类、蔬菜类。在安排膳食时,要多吃蛋白质含量丰富、含铁较多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瘦肉、黑木耳、海带、紫菜、芝麻酱、蛋黄、豆类等,切忌偏食和挑食。在运动前后适当补充一些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够增强红细胞抗氧能力。

(四)预防

(1)科学锻炼,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量。

(2)加强医务监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