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声乐表演教学认识环节中的指导性
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表演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性,首先是指导演唱者对作品的认识环节,包括对作曲家生活经历、创作背景、创作风格的了解,对乐谱上的旋律、和声、节奏、强弱、创作特点、句法以及歌词、表情记号等所有音乐元素的深入分析。钢琴伴奏的创作与演奏总是蕴含和体现着作者的创作元素,并以其独有的手法对演唱者进行有意识的艺术指导,协同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内涵进行更加正确而深入的理解。在合伴奏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习声乐的学生,即使是声乐演唱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往往对较复杂乐谱的节奏的准确性比较忽略,尤其是庞大的歌剧作品或民族戏剧作品中的复杂节奏。他们对这些作品的演唱,多源于先听各种版本的歌唱家的演唱,对旋律已经有了比较熟悉的感觉,然后凭借对旋律的感觉,再来进行演唱。由于这些作品的演唱者,通常已经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往往在作者作品的艺术内涵基础上,已经进行了自我人格的补充与修改,有的甚至加入了许多即兴发挥的元素。而对于初步接触乐曲的歌唱学习者,在没有对乐曲有足够客观的认识与分析之前,就进行这样的“自由型”演唱,对于其对歌曲的科学、正确的把握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而且,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与钢琴伴奏合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抓不住乐谱上规整的拍子,不知道该怎样合伴奏的弊端,或者最后索性就合个大概,以大概合上了事。忽略了钢琴伴奏作为声乐表演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和意义,而且所演唱的作品没有经过自己深入细致的分析,只是单纯的模唱而已。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钢琴艺术指导者应当引导演唱者严格按照谱面上的节奏、歌词进行演唱,在能够正确、熟练地演唱整首歌曲之后,再在钢琴艺术指导的指导下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但其前提必须是要尊重原作,即可以适当发挥,但不能对原则的音乐构成做本质上的修改。
以上就是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表演教学认识关节的指导性,值得每一位声乐者用心揣摩。
(二)在声乐表演教学体验环节中的指导性
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最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就是声乐表演教学中的体验环节。作为声乐表演教学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钢琴艺术指导为这种表演前和表演中的体验环节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指导。当演唱者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谱面分析之后,应当进入到体验作品内涵的阶段,即感受作者创作时的种种情感爆发在歌曲作品中,常常需要体验作者的创作冲动与激情,如《我爱你,中国》中通过歌词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的分析,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反映归侨爱国情怀的影片《海外赤子》所做的插曲。有了影片的主题思想,很明确地知道了作品的主要表达内涵,作曲郑秋枫是这样谈他的这首作品:“写歌的时间不用太长,有时一两个小时就能写出来,但这首歌准备的时间却很长,当时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海南岛的归侨农场体验生活。我需要感受归侨的生活,因为他们和普通的农民不一样,他们有他们的特色。如果把归侨音乐弄得听来像河北梆子就不行了。”“当年创作《我爱你,中国》,我把握住四个定位:第一,歌曲中的人物是中国人;第二,是归侨,不同于中国的农民;第三,人物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女孩子和男孩不一样,女孩子的东西就要做出女孩子的温柔与细腻;第四,这个女孩子是属于年代的年轻人。因此,在这首曲子中,我选用了一些西洋乐器,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出时代感。”有了这些理解,我们首先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有了深刻的了解,加上歌词所描绘的美好情境,对歌词的细致揣摩和研读,就有了基本的情感基调。
作为影片的插曲,与歌剧一样,在声乐表演教学的体验环节中,它具有另外一重戏剧性的特殊性,即除了体验作者的创作情感,还要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这种体验在歌剧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重要。它与戏剧表演相结合,具有戏剧表演与声乐演唱的一切共同特征,又完全区别于每一种艺术品种,成了声乐表演中的一朵奇葩。在这首作品的演唱中,首先要体验一个归国华侨对祖国的热情,是一种失去过才能感受到的爱。“我爱你”三个字的重量与程度,是在作品中最重要的体验。谱例钢琴伴奏在辽阔、自由的情绪中奏出百灵鸟歌声的主题旋律,再由一连串属和弦上的琶音,营造出祖国辽阔山河晴空万里的景象,带着演唱者进入心中充满爱、充满对辽阔无边的祖国山河的眷恋之情。
在歌曲的引子部分,不断地使用短琶音与高音震音来模仿百灵鸟空灵清脆的音色,在演唱的长音处,又以一连串的长琶音来不断使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借助钢琴伴奏的种种艺术手法,为演唱者创造情境,感受音乐内容,从而达到体验作品情感内容的目的。
(三)在声乐表演教学表现环节中的指导性
声乐表演在经过对乐谱、对作者的深入认识与体验的环节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作为二度创作的演唱者的表现环节。而声乐演唱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在其审美的表达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是通过声音语言符号系统的表达状态,即声乐发声技巧与运用的相关训练,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有了详细的论述;二是肢体语言符号表达形态。声乐演唱作为表演艺术,作为一种情感与心理审美外化的活动,是必须建立在肢体语言的审美基础之上的。钢琴艺术指导,作为声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声乐演唱技巧、声乐情感体验等环节起着关键的艺术指导作用,更在肢体语言的训练与应用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声乐肢体语言作为符号系统中的一种,主要依靠肢体动作来传达内心情感的明确信息,在声乐表演中具有表情性功能和美感表达功能。它主要包括手势和表情、眼神、形体表现、舞台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
1.手势和表情
声乐演唱者在舞台上演唱歌曲时,需要通过手势与表情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实际上,手势与表情对于声乐表演舞台实践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倘若一个声乐演唱者在舞台上演唱时,面部僵硬、没有任何表情变化,或者是站在台上一动不动,没有任何的手势变化,那么,即便这名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如何高超,都无法感动观众,只会让观众觉得这名声乐演员“呆若木鸡”。
手势和表情是声乐演唱者表现自己内心情感的“无声的语言”。手势不仅是帮助情感表达、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同时有利于形体造型的定位,建立舞台演唱的“架势”。但是声乐表演中的手势,一定要摆得恰到好处。因为在声乐表演中,应该以歌为主,以手势为辅,不可喧宾夺主,导致过度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且不宜过多,双手动作自然、协调,做到随情而动,手势的带动放在有意无意之间。而手势的进行通常是在钢琴伴奏节奏性与音乐性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将手势作为表达情感的一部分,使钢琴伴奏、歌声、手势与情感完全融合在一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外国的艺术歌曲作品的作品风格表现比较隐性,因此在钢琴伴奏的写作方面,常直接以各种和声、肢体的变异手法,对旋律进行托衬与补充,所以手势上的表现通常很少,多以眼神和音乐作为音乐的表达方式。而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多融合了戏曲等传统艺术唱、念、打和各种民族肢体和艺术语言,因此在手势的运用上,就相对富于变化,而且多在个端的基本身体框架进行演唱,通常可归纳为“引”“定”“开”“合”“托”“推”“揽”“错”等手势。通过钢琴伴奏的民族风格指导,在进行过专业的训练后,随着音乐的民族性和律动性选择适合的各种手势,对声乐表演进行补充。如《昭君出塞》中,转到中段热烈奔放的快板时,钢琴伴奏以快速热烈的附点节奏,演奏出马儿奔驰、胡人热情接待昭君的欢庆场面。半音旋律的出现,一下子展现了胡乐的特色,在模仿马蹄声的钢琴伴奏指引下,演唱者进入这种热闹场面,在演唱歌词“纵马塞上行,放眼敕勒川……”时,体验眼前出现的塞外美丽风光,表情的惊喜与惊艳,手势大气的豪爽配合,随着音乐的律动而带动了眼神的流动。
2.眼神
眼神在声乐表演教学表现环节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眼神,我们能对一个人的情感、情绪、所思、所想产生一定的了解。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内心的各种复杂感情,往往都是先从眼神中体现出来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说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眼神可以分很多种类,有空虚的眼神,也有坚定的眼神;有含情脉脉的眼神,也有愤怒、满是戾气的眼神。
“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在舞台表演实践中,眼神是一个重要的训练项目,钢琴艺术指导能够对其进行辅助性训练。在声乐演唱中,特别是在如前奏、间奏等不需要声乐演唱者演唱的纯伴奏片段中,钢琴艺术指导通过凝聚乐曲综合情感的手法,指导演唱者用眼神来向观众传递自己内心的情感。
在一些歌剧选段中,常常出现一些由钢琴伴奏弹奏出的模拟鸟儿鸣叫或笛子清脆音色的乐句,例如在唐尼采蒂创作的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中,露契亚最后演唱的歌曲是《香烛已燃起》,在这首歌曲的结束部分,由钢琴伴奏模仿清脆的高音笛声时,此时的露契亚不再演唱歌曲,她聆听着清脆的高音笛声,仿佛感受到了来自天堂的希望,此时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希望,甚至还透露出些许疯狂——那是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之后,露契亚伴随着钢琴的旋律,演唱那高亢而又悦耳的花腔乐句,动听的声音直指人心,给观众带来无尽的震撼。
3.形体表现
在声乐表演教学中,形体表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德国教育家奥尔夫说过,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置身于躯体之中。这说明音乐同形体是“鱼水之情”,音乐是水,形体是鱼,缺一不可。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指出“人的身体生活最能反映角色的外部性格特征”。在提倡创造角色深入“人们精神生活”之前,先掌握人物的“人的身体生活”。因此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表演中对形体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指导,首先应该从引导歌唱者寻找准确、完整的角色的自我感觉入手。先捕捉其“外部形体生活的特征”,如卡门的角色塑造,就是热情奔放、狂野不羁的形象,钢琴伴奏不论从节奏还是音乐风格上,都暗示了这种性格特征,指导演唱者动作形体的表达,就充满了挑衅与妩媚之势。在把握了角色形体的基础上,模仿典型形体动作并控制和塑造形体,按照设计好的形体外部性格化所需要的典型姿态、动作、手势、眼神等特点,激发起应有的情感,达到角色从内而外的协调一致。
4.舞台实践(www.xing528.com)
舞台实践在声乐表演教学表现环节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其他表演艺术一样,声乐表演是一门面向大众的舞台表演艺术,但凡涉及舞台表演,其中必然会存在着有很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对于声乐演唱者而言,钢琴艺术指导就如同良师益友一般的存在,具体而言,钢琴艺术指导对于声乐演唱者舞台实践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克服心理恐惧
事实上,钢琴艺术指导者不但能辅助声乐演唱者的演唱,还能够给声乐演唱者提供一定的心理依靠。舞台实践不同于日常训练,在舞台上,总是存在着诸多不可控因素,一些演唱者内心对舞台有一种恐惧感,他们在舞台上时刻被这种恐惧感所支配,常常出现过度紧张、忘词、大脑一片空白的状况,导致上台后无法正常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演唱水平,声乐演唱者倘若能够与钢琴艺术指导者一起上台演出,就会产生一种“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感觉,进而在无形之中减轻心理负担,进而有效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建立起一种放松的舞台歌唱状态。
(2)引导入戏
钢琴伴奏者在舞台实践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引导演唱者建立真正的人物情感状态与充满激情的歌唱状态。因此以音乐语言的手段进行引导入戏,以类似于心理医生的“催眠”法相同的手法,带领演唱者进入演唱的意境,是钢琴艺术指导最重要的目的。它主要通过两个方面:
首先是思维引导,即让演唱者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描述或节奏暗示等手法更加有效。例如演出的曲目是《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是表达对周恩来无尽思念的一首优美动人的歌曲。作为一首表达敬意、思念这种特殊情感的作品,对许多演唱者,尤其是作为新一代学生的青少年,很少有人有亲历那个新中国最重要、最特殊时期,对某些领导人产生充满激情的敬爱感的那种感受。虽然之前已经对作品有了详细的了解与分析,建立了基本情感基调,上台前的“入戏”引导还是十分关键的。可以让演唱者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着周总理慈祥、和蔼的面容,想象着电视、电影或者文学作品中看过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庄严场景:广场上挤满了人,运送总理遗体的灵车缓缓开着,人们一点也不喧闹,默默地注视着,安静的环境中不时传来低声抽泣的声音……想象着这样的场面,凝聚着这样的情感,直至在舞台上的爆发。由于人的情感、思维集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因人而异,但是不应该太久,否则情绪会僵硬掉,所以时间的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声乐伴奏者必须具备进行这种情感引导的素质与能力。
其次是情感体验。这主要是在舞台演出时候对上面情感的延续,通过实体钢琴伴奏所演奏的音乐,来让演唱者真正进入情感爆发的阶段。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钢琴的前奏,运用音乐音响的实体,引发出演唱者内心酝酿的情感体验。如《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中,钢琴的前奏只是短短的几个小节,以叹息的语气落在孤零零的几个高音上,让琴声仿佛飘向遥远的天边,带出了无限的“思念”。在歌曲转折部分的间奏,钢琴伴奏以连贯、流畅却激情澎湃的旋律,尽情宣泄着内心的激情、思念与哀痛。引导歌唱者感受“每个毛孔都竖起来”的情感宣泄的激情体验,在音乐中演唱出后半段的旋律,让唱歌是源于欲望,源于情感的表达,源于音乐,源于自己的心。在这样的情感体验状态中,抵抗原有的舞台实践的不适应感,用心与观众交流,达到完美的舞台表演状态。
钢琴艺术指导作为声乐表演二度创作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它一步步引导声乐演唱者钻研、把握作品性格,体验心理历程,在舞台上,协助克服种种心理障碍与建立情境,挖掘肢体语言的丰富性、多样性,并运用所掌握的各种技巧,来展现声乐作品复杂情节的美感要求。接下来就以歌剧《蝴蝶夫人》中的经典选段《晴朗的一天》为例,来体验钢琴伴奏对声乐表演各个环节教学的艺术指导性。首先,做好演唱与演奏作品的案头工作——对作曲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
小说《蝴蝶夫人》的作者约翰·路德·朗,这位小说家对日本文化很感兴趣,尽管一生从未去过日本,但他很喜欢创作与日本相关的小说,《蝴蝶夫人》这部小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小说《蝴蝶夫人》是一部悲剧作品,通过对一个日本姑娘悲惨的经历进行叙述,深刻批判自私自利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与世界观。这部小说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来,其情节是:一位性格活泼、天真烂漫的日本姑娘名叫乔乔桑,人称“蝴蝶夫人”,她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一见钟情,为了嫁给平克尔顿,乔乔桑甚至不惜违背自己的宗教信仰,最终二人结为连理。快乐的日子总是那样短暂,婚后不久,平克尔顿返回了美国,从此音讯全无,但是乔乔桑始终坚信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她认为他一定会回来。但不幸的是,平克尔顿是一个负心汉,他回到美国后又另娶他人,将自己的妻子蝴蝶夫人忘得一干二净,当乔乔桑终于等回了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时,平克尔顿却是带着新夫人来要走她的孩子。悲剧终于发生了,穿着新娘礼服彻夜苦候的乔乔桑终于明白了一切,她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了平克尔顿,自己却走上了自杀的绝路。
歌剧版《蝴蝶夫人》的作曲家是普契尼,普契尼是浪漫主义乐派十分重要的代表性作曲家,他擅长于戏剧,一生写了十二部歌剧,最著名的有《托斯卡》《蝴蝶夫人》和《艺术家的生涯》。
图4-2-1 普契尼
普契尼一直试图对歌剧创作进行革新。在普契尼歌剧创作的成熟时期,他彻底摒弃了传统的分曲制音乐结构,主张在歌剧创作中运用多段体咏叹调与大型的重唱、合唱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创作,这无疑具有十足的创新意味。为了消除歌剧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感,普契尼还尝试运用具有复合功能的重叠和弦以及调式和声进行创作。在一些具有过渡性或发展性的段落中,普契尼尝试让乐队来演奏主旋律,声乐部分则以镶嵌的形式穿插其中,将歌剧中的声乐与器乐有机结合起来。
从风格的角度来看,普契尼的歌剧往往带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旋律悠扬动听,情感表达十分真挚。此外,普契尼充分借鉴了话剧艺术的对话手法,并将其运用在歌剧创作中。普契尼在科文特花园剧院的舞台监督弗兰克·尼尔森的建议下,观赏了贝拉斯科创作的话剧版《蝴蝶夫人》,话剧版《蝴蝶夫人》主要用英语来呈现,普契尼是意大利人,他虽然不精通英语,但还是被话剧版的《蝴蝶夫人》所深深吸引,并认定从这部话剧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纯情悲剧主人公。最终,在另外两名脚本作家的合作下,普契尼终于创作完成了歌剧版本的《蝴蝶夫人》。
《蝴蝶夫人》这部歌剧具有典型的抒情风格和悲剧性色彩,这部歌剧最大的特点是用音乐对女主人公乔乔桑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腻地刻画,而并不刻意追求复杂的剧情以及华丽的舞台呈现效果。在这部歌剧中,普契尼借鉴了日本音乐元素,并将《狮子舞》《樱花》等日本民歌的主旋律加入歌剧中,从而将乔乔桑的天真与善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晴朗的一天》是蝴蝶夫人在第二幕中所唱的一首咏叹调,也是歌剧选曲中最常见的女高音曲目。它描写的是平克尔顿回国后,蝴蝶夫人家的女仆认为他不会再回来了,但蝴蝶夫人却不这样认为,她坚信爱情的忠贞与伟大,她在自己的脑海中不断幻想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平克尔顿乘军舰归来时的幸福时刻,于是演唱了这首著名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普契尼在这首歌曲中加入了朗诵式的旋律,以宣叙性的口吻将蝴蝶夫人心里对爱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之情细腻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这首歌曲的音乐在情绪上没有太大起伏,近似于说白,却十分真挚感人,体现出普契尼高超的歌剧音乐创作手法。
在《晴朗的一天》这首咏叹调的第一个段落中,钢琴艺术指导者在伴奏部分奏出一个简单朴实的双八度,音色空灵而又美妙,与声乐演唱相互辉映。之后,歌曲进入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中,钢琴艺术指导者奏出一系列的长连音乐句,引导声乐演唱运用正确的吸气对长乐句进行演绎,同时对声乐演唱者的眼神表现、形体表达一定的暗示,例如,钢琴艺术指导者要将伴奏弹奏得轻柔而又满怀希望,暗示声乐演唱者的眼神要向前延伸,仿佛看到了远处的海面上闪烁着点点希望。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便不难发现,《晴朗的一天》这首咏叹调中的每一个乐句都有着浓郁的戏剧性特征,尽管这首咏叹调的篇幅并不长,但却饱含了多重的情感与情绪,各种各样的情感与情绪交织在一起,将这首咏叹调的戏剧性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说的正是这样的道理,充分体现出普契尼歌剧创作功力之深。钢琴艺术指导在其中发挥了用钢琴伴奏来指导声乐演唱者领悟并表现作品当中丰富情感的作用。例如,当蝴蝶夫人在唱到“谁来了,谁来了”这句歌词的时候,钢琴伴奏部分出现了柱式和弦切分节奏的变化,此时音乐的节奏由平稳转向急促,不规则的切分节奏将蝴蝶夫人等待丈夫归来时满怀期待又紧张焦虑的心情生动地表现出来。在之后的乐句中,又出现了另外一次切分节奏变化,钢琴艺术指导者的右手负责弹奏震音,左手负责演奏切分节奏的音型,在左右手的配合下,将蝴蝶夫人内心的情感变化生动刻画出来。
随着歌曲情感的不断推进,钢琴艺术指导者不断弹奏出震音、让声乐演唱者保持激动的情绪,最后,钢琴艺术指导者演奏出一连串的快速音阶,将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推向高潮。
在演唱高潮部分的乐句时,声乐演唱者可以在钢琴艺术指导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此时,随着音乐向前推进,声乐演唱者可以缓缓举起自己的双手,在将乐句唱完后,声乐演唱者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延续自己的情感。在演唱完毕之后,声乐演唱者切记不能立刻松懈下来,还是应该随着钢琴伴奏的袅袅余音保持自己的演唱状态,在钢琴伴奏的声音完全消失之后,再进行谢幕,如果一唱完就立刻松懈下来,就会破坏音乐的完美意境,也会对表演整体效果的呈现造成不良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