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表达感情的一种艺术,如果没有渗透情感,其旋律将无法给人带来心灵的触动。钢琴作为音乐表演的一种方式,自身具有特殊的艺术表现魅力,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必须意识到情感渗透的重要性。只有以丰富的感情充盈钢琴作品的思想,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一方面,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施以教学
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一般而言,学生学习钢琴都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认识。教师在对钢琴作品进行介绍时,往往会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音乐美感,进而形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初步认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渗透一些浅层的情感教育。第二阶段,心理顺应阶段。学生在练习中,对钢琴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有了一些感受上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弹奏和练习时会试探性地加入一些自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纠正学生情感理解上的错误。第三阶段,确定阶段。学生已经对钢琴作品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情感体会,对作品的思想也有自己的理解。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在弹奏中根据自己的深度体会,丰盈钢琴作品的情感内涵。第四阶段,深化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水平都已经达到很优秀的程度了,也就是高校钢琴教学的最高目标,学生可以自主对钢琴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译,并能对自己所了解的钢琴作品进行情感分类,在描述作品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发掘作品不同层面的艺术内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以上四个阶段中,每一阶段学生的需求都不尽相同,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向,也就要做出相应改变。
(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机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脑动”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思考,以落实学生对课堂中各个环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学生动脑对知识进行主动思考,教学效果才能有效体现;“手动”指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教师的提示在腿上或是桌上进行模拟弹奏。在教师讲解完之后,要在情感的带动下及时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练习;“心动”主要指情感的变化,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注意情绪的引导,培养学生对钢琴作品的感受力。在示范作品时,“声”“形”和“情”的表达都要充分体现,将钢琴音乐的内在情感和魅力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启发学生对作品意境的想象;“耳动”是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钢琴音乐主要是一种听觉艺术,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强弱、力度、挥臂幅度、触键方式等来对同一钢琴曲片段进行演奏,让学生分辨音色和情绪的变化。(www.xing528.com)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脑动、手动、心动、耳动等的结合,教导学生在练琴时要对钢琴作品进行思考,在思考的同时带动内心情感的变化,然后在情感的带动下。结合身体语言触键发声,最后运用听辨能力,辨识音色是否能够表达正确的情感,以此达到脑、手、心、耳的同时运作。
(三)创设情境渗透情感教学
钢琴作品大多都是作曲家在情绪的推动下创造的,教师在对某一钢琴作品进行教学时,不能忽视对钢琴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要通过讲解作曲家的生平、所处时代的社会形态等创设情境,进而完成情感渗透。在情境创设时,可以辅助以多媒体设备播放背景音乐和相关影片、图片等渲染讲解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此来深刻体会作曲家以音乐抒发内心感情时的心境。例如,在讲解肖邦的著名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革命”》时,就要先了解肖邦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热情的音乐家,他在1830年冬天离开华沙,去往维也纳深造,在维也纳听到了华沙起义的相关消息,然后便大受鼓舞创作了《b小调谐谑曲》这一充满热情的钢琴曲。第二年7月,在前往巴黎时,听到华沙起义被镇压,内心感到极为激愤震撼,于是,他写下了《c小调练习曲“革命”》。此曲中令人奋起的旋律,充分体现了波兰人民的抗争、刚毅、悲愤,旋律线中多处曲调忽而急剧上升,继而猛然直下,像是波兰人民咆哮似的诉说着内心的愤怒。在这首钢琴曲中,体现了肖邦将自己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爱国情怀,同时体现了波兰人民顽强抗争的斗争精神。[9]基于这样的作品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然会对作曲家和作品的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