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钢琴演奏练习中的心理活动及多维视域下的钢琴教学研究

钢琴演奏练习中的心理活动及多维视域下的钢琴教学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练习过程复杂的心理活动在钢琴演奏的练习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每一位学习者都会在练习过程中存在各种起伏的状态。很多钢琴学习者认为,《哈农钢琴练指法》是纯粹关于指法和技术的练习,自己只要肯努力,花费比别人多的功夫练习,就能充分地掌握它。其实这种对哈农练指法的认识是错误的,哈农练习并不是一个没有艺术价值的纯粹反复练习。一首哈农的价值取决于自己的心理状况。

(一)练习过程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钢琴演奏的练习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演奏者在练习中要建立听觉、视觉等条件反射的高度联系。从初始练习到掌握各种演奏技术,演奏者展示出的技能和心理状态在不断地改变。演奏者必须要具备纯熟的演奏技能和良好的演奏心理素质,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在这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变化中,学习者必定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钢琴演奏的基本技能和音乐知识的掌握方面。对其审美欲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却忽略了。而真正的大师级钢琴家,会以基本的技术作为工具,将音乐融入心境中,从而实现他对音乐创作的目的。

良好的演奏过程必须将乐谱上的信息及时传送到头脑中,同时心理活动也要进行在音乐的前面,也就是指音乐中的信息作为相对完整的一个整体,在演奏之前就应该储存在头脑中。这样才能对音乐进行充分的审美处理和加工,使演奏更具有流畅性和动力性。每一位学习者都会在练习过程中存在各种起伏的状态。这些状态就会造成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心理反应,也难以使演奏达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是学习者的自卑感和恐惧心理。特别是钢琴起步较晚的学生感觉在这点上尤为强烈。此时意识到自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再加上受到生理机能的限制,手指基本定型,可塑性较小,失去了最佳的学习时间,从而不自觉地就对钢琴演奏产生了恐惧感和自卑感。殊不知,这种自信心的缺乏就会造成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阻碍。而另一种原因与之相反,在起步较晚时充分意识到与其他人的差距较大,希望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既能够掌握娴熟的技术,也能够将音乐完美地展现出来。虽然此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钢琴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要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保证。钢琴技术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后,最终形成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急于求成的心理会违反客观规律,但有些学习者却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从而产生了厌恶和急躁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很多初学者在学习钢琴的道路上毅然决然放弃的重要因素。

(二)初期的“困惑”和“新鲜”

1.困惑感

在钢琴练习的最初阶段,习琴者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外界的音乐信息。弹奏时的手指动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模仿而成。这时候,学习者的心理状态还处于一种最原始的状态,在学习一种新的技能之前,自然会感到紧张和不安,虽然基础的练习不是很难,但是在心理作用下,学习者无暇观察自己的全部情况,更谈不上关于细节的处理,在技术上的表现也不够协调,弹奏时经常会出现很多多余或不必要的动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练习的开始往往都会有一个没有进步的阶段,由于初学者对基本技术的掌握还处在模仿阶段,只会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练习,因此,很难会有进步。这些枯燥反复的内容,很容易让他们感到厌烦,在这种情绪下,自然不能达到预期的进度和效果,继而导致学琴者信心的动摇,加上与周围的人的比较,使得本来就很脆弱的初期心理状态,变得更加不稳定,直接影响了练习的效果。初学者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在这里,特别是小孩子,他们的智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无法产生对音乐、对钢琴的完整和理性的认识,往往都是家长带着孩子去学习。对于小孩自身来说,他并不清楚钢琴是怎样的一种乐器,自己将要用哪种态度去学习它,要学习到什么程度。很多小孩只是觉得弹琴好玩,看到很多人学,所以也要开始练,在接触一段时间后,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枯燥、需要重复地练习,又使得他们对钢琴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觉得学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认为自己学不好,对上钢琴课产生心理上的排斥。相反,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付出巨大的努力来克服这种艰辛,便能走出这个瓶颈,从而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新鲜感

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经过初期单纯的模仿后,就进入了技能协调的训练时期。这个阶段,在演奏技术上,学习者已经能较好地连贯起弹奏动作,但只是相结合得不够严谨和完整。从心理状态上看,练习者的精神紧张状态有所减少,发现错误的能力有所加强。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技术的控制能力有显著提高。由于技术的进步,学习者的注意力不仅停留在技术训练上,而对钢琴作品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新的钢琴作品总是带有神秘的色彩和新鲜的成分,练习者会对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由于基本技术的掌握,演奏者对于乐曲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音乐表现强烈的新奇感,促使学习者渴望学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技术的处理能力,还是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都会产生质的飞跃。(www.xing528.com)

(三)中期的“挣扎”

经过前一阶段的练习,已经形成一定的技术基础,学生不但手指灵活了,对于速度、力度和音色的控制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达到了基本的要求。这个阶段,学习者的心理状态也有所变化,能比较合理地平均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不再像初学阶段时那样紧张。这种技术上的进步和心理上的成熟,使得练习者能够把精力从纯粹技术的层面转移出来,进而逐步地挖掘对作品内涵和情感的深层次体验。我们知道,同一首作品,经由不同的人弹奏,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差别;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他的不同阶段,演奏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也很好地证明了为什么那么多大师级的演奏家,成名曲一弹就是几十年。对作曲家的创作初衷、作品的意境以及旋律所引起的共鸣都影响着习琴者。如果一开始他们选择放弃或逃避,又或者急于求成,想要很快取得练习效果,那么,他们也就感受不到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快乐。

很多钢琴学习者认为,《哈农钢琴练指法》是纯粹关于指法和技术的练习,自己只要肯努力,花费比别人多的功夫练习,就能充分地掌握它。于是,只靠机械的练习,带来肌肉的疼痛甚至手指的终身损伤。其实这种对哈农练指法的认识是错误的,哈农练习并不是一个没有艺术价值的纯粹反复练习。一首哈农的价值取决于自己的心理状况。如果自己不能发现它的趣味,那么它就是没有用的。如果把所有的练习曲都看作是毫无艺术价值的,那么,我们不妨选取几首练习曲进行分析,便会发现练习曲也有着丰厚的艺术魅力,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练习,自己在练习中也会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例如,钢琴诗人肖邦的练习曲,每一首都是艺术精品,都有着极高的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首先在思想上不能仅仅把它看作一首练习曲,而是要把它看作一首优秀的钢琴曲来看待,我们在练习技术的过程中,同时也收获了艺术的陶冶和熏陶。如果我们仅仅把它看作一首练习曲,只从技术层面予以关注,即便是技术纯熟到无可挑剔的地步,也还是没有掌握这首曲子的精髓,只是一个盲目弹琴的“匠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钢琴家。

很多钢琴家在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时,总是不约而同地谈到他们在练习中,技术的练习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了去研究作品与自己内心体验之间的关系上。虽然这期间有过迷茫和徘徊,但是一旦找准了这种体验,就会使自己的演奏有质的提高。而那些认识不到又或者认识到了却没有勇气面对的弹奏者,永远只会停留在技术的反复练习上。几乎所有的习琴者都会经历一个自己挣扎的过程,这种心态也正符合练习曲线中的发展。

(四)后期的“突破”

此阶段钢琴学习者基本在技术上已经形成了动作相互协调的连锁反应,复杂的演奏动作贯穿为一个整体的“自动化”体系。在基本动作掌握完整时,学习者的注意力也分配得较为广泛,由于技术上协调引起的紧张感降到了较低的程度,记忆力清晰的同时,视觉上的控制也随之消失。练习者会依靠听觉和机械的动作来控制和调节演奏曲目。学习者此时的大脑意识活动中心会进一步加强思考音乐信息表现的艺术特色,将音乐的把握和自身技巧的表现能力结合起来。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大量训练心得,或在教师的精心教导下以及其他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审美观,都会在演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而会形成自觉意识。但是学习者不会满足于现状,通常会在乐曲的演奏中加入创新的成分,尝试追求与众不同的演奏风格。

在追求“创新”时,由于知识水平和技术掌握程度的限制,又无法诠释出内心的感觉,并且这种创新又往往会偏离作品的原本意图。这种二度创作需要因人而异,只有少数人可以在演奏风格上得到超越,多数人更适应继承传统对乐曲进行的诠释。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讲,强度的练习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对于钢琴家而言,练习钢琴几乎陪伴他们度过整个艺术生涯,已成为人生的重要部分。心理学家戴安·尼科尔斯曾指出,相对于演员和舞蹈家来讲钢琴家更加辛苦,他们的工作有着更多的困难时刻。重要的原因是钢琴家需要独自练习,在表演前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其中的艰辛与努力是普通人无法想象和难以体会的。

舞台演奏时需要极高的精确性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无论是钢琴家或是普通的钢琴学习者,都比其他表演形式的艺术家需要更加稳定的心理状态来指导弹奏的顺利进行。从上述分析可知,演奏者在学习的各个阶段中体现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更多的外部动作特点是以心智的发展作为基础的,是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两者的相互作用和促进使演奏者的身心逐渐达到平衡,因此,能够熟练、完整地掌握良好的演奏技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