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方式和生产力都将发生质的变化。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只是为农业现代化扫除了体制上的障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在于农业内部,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身上。农业现代化有三大特征:生产条件现代化、生产技术现代化和生产管理现代化,这三点无不与农民自身相联系。邓小平同志说过:农业问题最终要靠科技解决。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就明确指出了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无穷的动力在于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第一、农民文化教育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当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贡献比重日益增多。而科技本身正是文化的升华,文化知识是孕育科技成果的温床。文化程度的高低最终决定了社会、团体和个人经济发展的水平。从微观角度讲,首先,文化程度与个人收入呈正比关系。从宏观角度看,农民文化教育的意义更加重大。其一,有利于我国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其二,有利于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太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目前不到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出现“低能症”,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应用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对农民文化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任务。其三,有利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目前仍有八亿农民,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人口显然太多,与城市化要求相去甚远。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就业门路的拓展极为有利,也为加快城市化步伐提供了动力。(www.xing528.com)
第二、农民文化教育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肥田沃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整个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其一,阻碍了农民参与国家政治建设和民主权利的行使。其二,造成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犯罪率上升。长期以来,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对于社会主义法制认识甚少,一些农民或是不懂法,或是法制观念淡薄,不能形成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法律规范对于“法盲”是没有约束力的。其三,降低了转型时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转型时期,农民以前主要遵循的中国传统道德原则受到西方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农村文化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在这种“光怪陆离”的激烈冲撞中,农民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自觉得走上犯罪。其深层原因仍在于文化知识的欠缺。第四,是破除农村陈规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主要障碍。农民文化素质的低下使他们难以接受新的思想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