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一方面,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人类知识的剧增,因而需要新一代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趋势愈益明朗地要求未来公民具有较高的创造力,要求新一代以其创造性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3](P67)但是传统教学论的先天性不足,使得现代教学的合理性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为两难选择:
1.当代学校教育的模式大多脱胎于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初期,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对学校教育的真正要求只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2.目前学校教育(主要指基础教育)的基本“支撑点”是课本,基本的过程是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形式。而已有的种种研究表明,创造过程和知识传授过程具有质的不同规定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ford)在1950年率先提出思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前者同知识传授有很大关系,后者则与创造过程如出一辙。[4](www.xing528.com)
3.传统教学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与传统社会相吻合的价值体系,诸如守纪律、听话、遵从师长的权威地位等,这种传统的文化氛围极大地阻抑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因之,传统教学的基本宗旨有悖于当代及未来社会对个体创造性的巨大渴求,已经不能胜任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新使命。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活动是遵循着“从生动的直觉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路线来展开的[5](P179-180),从而在关于教学过程的认识中得出:“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与科学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过程”[5](P179-180),并将二者对立起来。这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认识,对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阻抑作用。由于教学过程不是探索未知而只是传授科学上已知的真理,使这一特殊性趋于绝对化,把教学引上单纯传授知识而堵塞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未知的道路。走教条式的学习道路,即使传授知识的任务也未必能很好地完成。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正确指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并由此提出了他那著名格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6](P3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