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差异及借鉴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差异及借鉴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的教育界现在不是正在出现一种向我们学习的潮流吗?事实上,两国的教育固然在互相学习,但同内部需求相比较,这种借鉴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大可不必把美国加强基础的调整看作是由我们的文化输出造成的,同样也不必认为我们的改革是学美国的结果。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差异及借鉴

我们原本不应轻言体系。然而,当时机成熟之时,且若不谈体系难于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把它勾画出来。这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指出某种我们认识到的事实。实践证明,仅仅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于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基础教育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互相牵制,如果你想在教法改革的某一个片段有所成就,就必须牵动教材、教法、教育管理及评价,进而指向人的观念的更新。

我们可能会说,这一点我们早就注意到了。你看,我们不是也有很活跃的课外活动吗?不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言吗?不是在天天号召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吗?当然这些做法都不无裨益,但它在多程度上起了作用,则还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在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的师本教育体系中,如果不触动核心课程,只作局部的变动,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譬如说,就教师好教来说,教材是拆分式的小步子型是有利的,但靠着过度分析的教材,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可以施展,成为主体就是一句空话。又如,如果不尽早给学生发现和思考的工具的话,他们就只能处处依靠教师,把他们叫做主体,也充其量是个没有资本的老板,或者是高级打工者,而不是真正的主人。就教案来说,必须留有学生活动的空间,最后的教案是在课堂上,是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确定的。如果我们要求教师还是要写出详细的进程性的教案,就不可能容纳学生的活动,学生不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开展任何创造性的思考,也就永远不能摆脱教师的控制,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刻板,这样的教案束缚学生,同时也束缚了教师的思想。再有,如果我们的评价体系还是依旧的话,无论什么改革也只能充满后顾之忧。思考包括观念、课程、教材、教法和管理评价等等所构成的体系问题,是今天的新一轮改革的关键

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了眼前的教育模式或教育体系。如果突然听到说眼前的体系有什么问题的话,可能会很不情愿,很不习惯。我们过去当然也承认教育存在问题,但我们一般都认为,这是高考指挥棒的毛病,而不是体系自身有何不妥。但是,在本文中,我们想要明说的是,我们原来的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原因很简单:整个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这样,我们提出的生本教育体系就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它力图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满足局部改革,而是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因而有彻底性;

二、它把过去的教育基本上看成是师本的,在对比的基调上揭示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义,因而较此前的相关研究有更多的根本性和鲜明性;

三、它提出相应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框架,因而较有可操作性。

四、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丰花硕果(www.xing528.com)

一批由香港教育署组织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访问我们的4所生本教育实验学校,一件小小的事令他们印象深刻:当小学生在自己的游戏或活动中兴高采烈的时候,老师一声“一二三”,同学们立即响应:“坐端正”!顿时鸦雀无声,特别地给人一种动静得宜的感觉。这样就减少了对学生动起来难于收拾的担心,同时使人联想,为什么我们上面提到的较为彻底的改革,会取得如此成绩。

原因在于,我们的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东方的讲究系统的、秩序的儒家文化的传统,深入到每个家庭,每个社会的细胞,每个人的头脑和生活习惯之中。在我们对教育作这样那样的重大的改革的今天,这种作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会顽强地表现出来,成为教育改革的潜在的稳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们朝着生本的方向进行体系性的较为彻底的改革,乱不到哪里去,反而会由于“杂交优势”结出丰花硕果。

有人说,杜威是强调儿童为中心的,美国是强调儿童的创造性教育的,然而,他们的实践并不完善。美国的教育界现在不是正在出现一种向我们学习的潮流吗?他们正在反思如何提高儿童的拼读能力,正在考虑如何加强应试,而我们的学生参加世界科学奥林匹克的笔试,总是获得高分,这不是很可宝贵吗?我们的改革会不会把自己的好东西也丢弃了呢?

我们说,无论我们的改革也好,美国的改革也好,都不是简单的学习国外教育的结果。它主要是由本国教育自身的矛盾决定的。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人类的规范的那样一些工具性的知识,我国的传统的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双方的改革,都是朝着自己的薄弱方面方面进行,这都取决于内部的需求,是内部的矛盾运动。当然,如果一个旁人来看,便会以为是美国学了中国,中国学了美国。事实上,两国的教育固然在互相学习,但同内部需求相比较,这种借鉴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大可不必把美国加强基础的调整看作是由我们的文化输出造成的,同样也不必认为我们的改革是学美国的结果。试想想,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高分低能的现象日益突出,对人的创造精神的压抑愈演愈烈,而我们时代和国家的建设发展却需要更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这些难道还不足以成为我们寻求改革的动力吗?

从矛盾的普遍性来看,无论开放或规范,限制或者自由,都有着它的长处和短处。比如我们坐在房间里,开门,可以使得空气流通,关门,可以使得噪音减少。要开门还是关门,视乎当时的价值取向。我们今天之所以要进行教育改革,是由于时代转型,社会经济进步,对现代人的要求,教育内部问题的累积等因素,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坚决地从师本教育转向生本教育,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

另一方面,中美两国教育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并不会改变它们教育的本质特征,这是两国的民族的、人文的、文化的底蕴所规定的。就像过去的二十年,东方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而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出现了一些社会调节因素,如加强税收社会福利等,似乎出现了两极互相借鉴与转化的现象,但是,两方的基本体制不会因而改变,道理显然。

于是,在东方文化之下,我们尽可以比较放开手脚进行生本教育体系的改革。那么,这样做会丢掉基础吗?我们说,当然不。把人发动起来,依靠人,不是去做别的,而是更好地学习。而自主的有成就的学习,必然会要求和形成坚实的基础,问题在于这样的基础是由他自己夯实的,而不是由他人赐予的,其结果将会是,我们进行的是培养强势的人的改革,而不是培养强势的人的那种局部的、只注重展示性的应景和赶时髦的改革,我们的素质教育必然大大提高人的培养的效率与质量,成批成批地涌现在自己基础上充分地发展的儿童,真正达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境界,我认为,说生本教育是有教无类又培养大批高材生的教育,并不为过。而这不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