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要素的质与量影响着教育科学的功能。教育科学的要素至少有以下几个层次:概念、原理、学科、学科群。如在将上层建筑看成是教育的本质属性的时候,教育的政治功能被过分地放大。这正是对于“教育”的概念性认识发挥效用的表现。而当人们的有关认识深化到这一层次:上层建筑仅仅是教育的一种属性时,此概念的功能又有了新的超越。与旧有概念更新、新概念的出现一样,教育原理、分支教育学科、学科群的更新或建设,无疑都将给教育科学整体带来新的功能因子。事实上,一部教育科学的发展史,也就是教育科学要素质与量的发展史,也就是它们功能的演化史。因此,要优化现代教育科学功能施放现状,就必须努力提高教育科学要素的水平,具体地说,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树立教育理论的实践意识。即教育理论既要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以发展自身,又要注意将自身向实践回归。从当前看,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主要表现在理论落后于实践,当然也有先进的教育理论未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的一面。教育理论的落后固然与其发展的相对滞后有关,但理论发展中实践意识的缺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育研究应当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该时代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注重研究实际问题。当前,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教育理论的建构中,大量的相关学科的概念与理论被生搬硬套地移植到教育科学上,而且曾经成为一种热潮,相关学科似乎成了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源泉。对此,必须彻底地反省,以将扭曲了的东西恢复过来,绝对不能简单地套用相关学科中的概念和理论而困住了教育科学的发展。(www.xing528.com)
(二)正确选择教育科学的发展方式。教育科学的发展无外乎“突进”与“和谐”二种形式。“突进”指的是由于科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与社会需要的聚焦而使得某门学科或学科的某方面迅速突破的发展方式。“和谐”则指教育科学的各分支学科方面、分支学科的各要素以整体协同的形式演化。首先,从分支学科体系来看,学科的发展包括理论要素的储备与体系的更新。一般地说,理论要素的储备主要通过平稳而和谐的方式进行,而体系的更新则应采取突变的形式,但分支教育学科的建设并非如此。在教育学这一基础学科的发展中,赫尔巴特、凯洛夫等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体系,以大一统的趋稳结构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长期以来基本上支配着我国教育理论的建设。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们越来越开始认识到它的陈旧及改造的必要,特别是90年代已着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体系改造的同时,并未与理论要素的储备相结合,对旧有体系中的概念缺乏清理,对旧有理论缺乏创新,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便一哄而起,匆忙重构体系,结果自然是导致新体系的空洞。在分支学科发展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人们意识到教育科学新兴分支学科建设的迫切性,在焦虑心态的引导下,形成一股“引入热”和“创建热”。但“引入”的同时忽视“中国化”,忽视结合中国实际开展研究。至于“创建”也只是表层的,不是在开展研究、积累理论的基础上创建,而是热衷于随意提出一门新兴分支学科的名称,套用既有学科体系框架横式,搬来一些相关理论加以堆砌。可以想象,这种“新体系”内的“新理论”势必难以满足教育实践的需要,由此可见,分支教育学科的发展应该以“和谐”为基本形式,辅之以“突进”的形式;应该注重理论积累及其应用,再在此基础上构建严密的逻辑体系。其次,从整个教育科学体系来看,教育科学应该以其整体的功能全面地作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以推动教育的全面进步。所以,教育科学体系中各门类的分支学科应共同协调地发展。同时,由于教育实践本身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而,对教育科学的需求也是不平衡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某些侧面发展较快,而相应的教育科学理论也要求提高。在这一情况下,教育科学的相应方面则应以“突进”的方式发展,聚集大量的研究者、吸引大量的研究力量,以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经济背景下,为更有效地指导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发挥,教育经济学、教育信息学等科学应以“突进”的方式发展。但应该注意,“突进”式的发展很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总之,教育科学发展方式的理性战略选择应是:“和谐”为主,“突进”为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