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程序与系统观:从机械观向教学实例解读

程序与系统观:从机械观向教学实例解读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学习的经验中,大部分是可编码、显性的内容,具有机械性。因而教学过程中,既不能极端地重视机械化,也不应对机械化加以排斥。首先,与物理中的机械不同,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性是人—人系统。但过分重视非机械化侧面,没有程序与系统结构化的知识,可能是难以实现非机械化目标的。把教学过程简单化、物理化,或者完全拒绝承认教学中的机械性,都不会使教学优化。

程序与系统观:从机械观向教学实例解读

把人视作机械,以僵化的固定的观点看待人,历来受到教学论的批判。但从教学产生那一刻起,这种思想就存在(尽管那时还没有机械),直到今天也没有消失。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导”“学”“习”,今天的传授、输入、输出、信息等内容无不带有机械成分。中世纪经院教学的死记硬背,中国古代的八股文教学等更是把人视作机械。赫尔巴特把心理学引入教学,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实际上仍没有脱离把人当作机械的认识,只是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而已。现代认知科学中,教学过程的信息加工的一系列观点,体现机械性更为明显。我们不可以以为是机械就该排斥,应当如实地承认,教学过程中确有机械性。要研究教学最优化,首先要对“机械”性进行优化。这方面的近现代探索给我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程序教学曾风靡一时,给人类学习带来观念的突破。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今天仍是热门课题。而布鲁纳的结构学习,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中的“结构”与“范例”,皮亚杰的“图式”,信息论中的“信息”等,似乎都试图把学习内容分成儿童可以“接受”“消化”“加工”的内容,并确信儿童的学习是在形成“结构”(范例),是进行“信息加工”(或建构)的过程。因此,研究者们便不自觉从机械工作原理来分析儿童的学习,并以机械工作原理提出许多教学优化理论。

人类学习的经验中,大部分是可编码、显性的内容,具有机械性。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带有程序化、机械化的方式,例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只需掌握五个步骤即可。然而还有一部分是隐性的、不可编码的内容。学习这些内容时往往要借助于直觉、顿悟等非机械方式。机械化与非机械化二者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因而教学过程中,既不能极端地重视机械化,也不应对机械化加以排斥。

程序教学开创之初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它对已有教学作了优化。而当其被滥用时,又有悖于优化,因此受到众多非议。当计算机进入课堂时,人们产生各种担心、忧虑也是基于它是否真的能替代教师的工作,使教学真的“优化”原因而产生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机械的更新,思想的转变,教学过程机械化将会获得新的认识。(www.xing528.com)

首先,与物理中的机械不同,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性是人—人系统。在进行“机械”加工时,不仅具有机械性,同时具有大量的非机械成分的参与。这种机械性往往受直觉、顿悟、选择、调控、分析、综合等更多的非机械性监控与指示。其次,所谓“机械”也是指心理活动的机械性方面,其原理是心理学原理,是机械性与非机械性的统一。

几乎一切教学论都试图探索人类学习中的“程序”性内容,认为这样便易于进行教学优化。加涅给出学习与记忆中信息加工模式,给出学习的层次,布鲁纳给出认知结构理论,巴班斯基给出教学的指导性建议。这些探索在过去指导着教学实践,今后还会有新的发展。但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由于教学中机械性与非机械性始终并存,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在教学中过分寻找那种机械性的“最优化程序”,可能最终注定要失败,或者至少是不全面的。今天人本主义者重视人的自我价值、期望、成就的研究,就与非机械性紧密相连。早期卢梭杜威的儿童活动中心等理论也极为关注儿童的非机械化活动。但过分重视非机械化侧面,没有程序与系统结构化的知识,可能是难以实现非机械化目标的

教学优化应当而且必须考虑人的机械性,但不能把人视作物理的机械。把教学过程简单化、物理化,或者完全拒绝承认教学中的机械性,都不会使教学优化。教学发展史表明,正是不断地探索教学中人的机械性质,才使教学获得不断的优化。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指导下,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有序的开放的信息系统[12](p.115),“教学过程是一个‘人—人’信息系统”[13](p.73)。这些观点为教学优化思想注入新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