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的呼唤

推进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的呼唤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如何把握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使改革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有待于更进一步研究与思考。1.结合新的形势要求,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与经济体制转轨相配合,逐步推进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为此,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将面临艰巨的重组任务。当前,应当首先对公办学校改制的意义进行充分探讨,才能通过实现教育政策的调整,把握 “学校改制”的价值取向。这不是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改制的方向。

推进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的呼唤

体制改革对于促进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缓解与化解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与困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如何把握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使改革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有待于更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1.结合新的形势要求,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十年来我国比较成功地推行了基础教育包括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改变了以往中央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传统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学校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方向正确,成效显著。然而由于省与省、市县与市县、乡与乡之间经济状况的差异逐年加大,义务教育拨款力度上的差异,直接导致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水平的差异。今后十年里,消除这种差距正是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任务。为此,县以上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义务教育的统筹管理,努力缩小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所造成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和校际差距,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办学、规范化管理。

完善管理体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都应当采取措施,调节基层义务教育财政拨款上的差距,向所辖地区内贫困地区的学校增拨教育经费。中央已经为此采取行动,省、市、区、县除配套资助之外,应采取同样措施,扩大倾斜性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范围,更大面积地扶持不利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二是义务教育发展规划要更进一步,在三片区划的基础上,区别大中城市、县镇、乡村三类学校,明确其相应的办学质量标准,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利用各种方法促进同类学校共同 “达标”,以期在普及的基础上实现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在义务教育基础薄弱的地方,对其办学条件暂不急于提出更高标准,管理上也可适当放宽;对刚刚实现普及的地区,办学条件和管理都应逐步向规范化方向过渡;对于大中城市义务教育基础比较稳固的地方,在标准化办学、规范化管理方面要尽快采取大动作。逐项制定政策,尽快实现义务教育投资、办学、管理的规范化。

2.与经济体制转轨相配合,逐步推进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解放后,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几经变化,形成了现行的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办学为辅的办学体制。由于公立学校中城市企业和农村社队办学占有重要地位,企业办学历来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然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措施之一,是结束企业办社会的局面,分离企业职工教育之外的办学职能。为此,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将面临艰巨的重组任务。目前的问题是,地方财力尚不充足,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政企分开从整体上还未形成,办学经费一时难以落实,企业子弟学校不能在短期内全部转由政府和社会办学,只能逐步在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试验。我们认为,义务教育办学体制的重组应当与办学体制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即进一步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为此,对企业举办的中小学应当实行多种教育社区化、社会化实验,包括引进民办学校的办学机制,使学校在收费、招聘教师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用各种办法帮助亏损企业的子弟学校渡过难关。对于分布在地广人稀地区的企业和城镇企业一体化的地方,职工子弟学校应继续办好,这符合企业发展的自身需求,地方政府应加强业务指导,并纳入本地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统筹规划之中。(www.xing528.com)

3.澄清 “学校改制”的意义,及时引导公办学校的 “改制”。我国普及教育的实践表明,国家包办基础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尚未实现,在国家向市场经济体转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只能是一种期盼。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指导下,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一是民办中小学校蓬勃发展,二是出现多种形式办学的格局。但是,对义务教育而言,“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的含义是什么?公办学校由此提出改制的动机和依据何在?目前仍存在认识分歧。现实情况是,近一二年 “学校改制”趋势迅速蔓延,据对民办中小学校的统计数据分析,1995年在直辖市、省会城市中 “新发展”的民办中小学,大多数是 “改制”的公办学校。这已经是超出民办教育本身的复杂问题。

当前,应当首先对公办学校改制的意义进行充分探讨,才能通过实现教育政策的调整,把握 “学校改制”的价值取向。“改制”意义之一,学校可以收取高额学费,自行解决教育经费,由此能够给政府省下一笔经费,或许能用于扶植薄弱学校。“改制”意义之二,学校和家长可以不受就近入学的限制,实行双向选择,由此满足有经济能力家长的选择性教育需求。这两种价值取向的改制,一般是发生在重点中学或较有质量声誉的中学。其结果,对学校来说,既能通过收费改善办学条件、稳定教师队伍,又能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生,办学质量和声誉有可能更上一层楼。但后果,可能扩大学校间的差距,有悖于义务教育公共性、普及性的宗旨。这不是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改制的方向。对此,应当明确不提倡、不鼓励、不得继续扩大范围的政策精神。此外,利用民办学校在筹资、招聘教师等方面的机制,给薄弱学校等同于民办学校的相关政策,以迅速提高其办学水平。走这条路的困难很多,但上海等地已有成功经验,如能向企业子弟学校和城市新区配套学校推广,有可能提高整个义务教育的质量水平。

学校改制需要从整个义务教育发展方向上去把握。它只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举措之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与其它改革措施相配套,才能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