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70年代中期美国有人起来批判人本主义课程观,出现了席卷全国的 “恢复基础运动”,但是就东方国家的教育来说,并不存在 “恢复基础”的需要,相反我们面临的仍是学问中心课程的强化,使学科教育异化为学科专门家教育的问题。加上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合理,给当前基础教育带来诸多弊端,这些问题只能依靠不间断的深入的教育改革来解决。这种改革的龙头只能是课程教材改革而不是其他。
坦白地说,上海新编的几十种中小学教材中真正从学习和掌握现代课程理论入手,努力研究和实践现代课程思想,做有一定力度的构思与探索的并不多。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师范大学与黄浦区联合投标的一套新编化学教材。
这套教材的编写者认为,学问中心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各有所长。相对来说,人本主义课程更多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课题性和实践性,强调设置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亲身感受,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为了使新教材兼有学问中心和人本主义课程两者的优点,他们提出了走两大课程观融合的道路④,力图把化学知识与概念放在社会和生活课题背景下进行教学,他们相信,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虽然带有普遍的综合性,但还是可以从其涉及的主要学术问题,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与讨论,经过精心挑选与编排,可以把化学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依次组织到各个社会、生活课题中去,组成学术化了的经验课程”,学生在课题背景下学习化学,不仅兴趣浓,积极性高,而且感受到学习化学有用,能回答他们面临的社会生活问题,这种围绕社会课题展开的化学课程,他们称之为CSP化学 (Chemistry-around the SocialProblems)。
很明显,这种课程编制的指导思想已经摆脱了以元素周期律为纲的传统的学问中心化学课程的统一模式,一定程度上渗透了人本主义课程的因素。这一教材使用了 “中心观念加基本要素”的组织方法,它既有传统的逻辑式教材组织的因素,又有人本主义的心理式教材的组织特色,注重学习情境和学生的兴趣与需要⑤,较好地符合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课改根本宗旨,不仅有新意,而且体现了国人不满意于传统的化学课程教材,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化学课程和教材编制之路的心态。(www.xing528.com)
该教材一问世就引起了包括港、台、美国、英国等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和重视。例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郁波先生在 《我国中学自然科学课程开发的新探索⑥一文中就指出该教材 “重建了新的自然科学课程的内容结构体系”,“其指导思想是提倡学术化和公众化并重的方针”,其策略是 “建立一种能容纳各种课程观念的多元化的课程体制”,“探索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学自然科学课程结构的逻辑框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摆脱学问中心模式的新化学课程教材不断出现,最为著名的可推美国的 《社会中的化学》(CHEMCOM)和英国的 《索尔特化学》 (Salter's Chemistry)。这两本新教材都一改纯粹学术化的面目,让化学知识的教学围绕燃料与能源,矿物、大气、聚合物、农业、药物、核化学、环境、海洋……课题展开,充分显示了它们人本主义课程的色彩。
但是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有的来自教育外部,更多来自教育内部。一种新教材的优劣,只能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检验才能有定论。现在的问题不是收缩与倒退,而是依然要坚持课程教材改革的初衷,大胆探索,认真试验,在实践中努力完善教材,同时也应为新教材的试点提供必要的舆论保护和政策支持,只有这样,或许才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课程的新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